記者 莊佳芳、温祺荏、陳曉芹/採訪報導
近年全球推動能源轉型,各國相繼實施淨零碳排目標,以綠能為主軸的能源轉型已是全球共識。為邁向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的發展成為全球人民關注的議題。核電在近幾年所帶來的優勢讓許多人成為核能的擁護者,但在日本福島和車諾比核災等事故出現後,公眾對核電安全產生疑慮,核能發電議題引起廣泛討論。
核電除役 供電不足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李敏指出,由於台灣天然資源不足,大部分能源都須仰賴進口,國家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皆為主要考量的因素。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顯示,台灣在2011至2020年期間所統計出的總發電量排名中,燃煤的平均發電量高達46.7%,遠超出再生能源的4.6%。他提到,因應非核政策,在核電機組除役後,核能發電量降低,需要依靠其他能源補足缺口,這將導致台灣未來陷入缺電的局面,電價會大幅提升,這將對政府造成極大負擔。
廢料儲集 面臨挑戰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政策部主任周正履表示,與較乾淨的綠能相比,核能發電所帶來的污染問題成為許多人提出反對票的主因。缺少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設施,因此需要花費過多時間成本尋找合適的地點進行核廢料儲集。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研究所教授陳文山亦認為,台灣因自然災害頻發,核廢料的選址也須將山崩、土石流或海嘯等因素納入考量,另外,若核廠建蓋在地質斷層上將會大幅提高核能發電的風險。除了自然災害,陳文山強調核電廠的經營管理也是首要安全考量,所有的營運必須仰賴專業人員的操作,員工必須經過專業訓練以及充分經驗才能將危機降至最低。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葉宗洸卻指出,目前已有方法可以處置民眾對於核能發電的擔憂,不需「聞核色變」,只要做到「安全管制,有效隔離」,核能發電所衍生的問題就會因新技術的精進得到改善。
核能留言終結者創辦人兼執行長黃士修亦聲明,核廢料將會被系統化處理且不影響生活以及生態圈的方式。另外,放射性廢棄物將會在地質嚴格篩選後的地點進行掩埋並設置安全隔離距離,大大降低輻射外洩風險。
綠能發展 停滯不前
葉宗洸說明,核四廠廢除以後,若核二廠持續推進除役工作,未來幾年就會出現電力不足的情況,甚至更加嚴重。他指出,因再生能源發展進度落後,故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補足電力需求,需要歷經長時間的發展。
陳文山則表示,目前台灣再生能源佔比只有6%,加上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綠能還存在許多要改進的地方,像是再生能源是否能夠填補電荒等問題,以現階段要想達到原定20%的目標,還得為其注入更多的資金和研究加以改善和推進。
黃士修指出,歐盟已於2022年通過相關提案,支持將核能列為環境永續的「綠能」,因此台灣也應該將核能納入綠色項目,以目前發展相對成熟的核能與綠能相輔相成,合理並用所有能源,解決台灣缺電的問題。
非核期限在即 綠能技術未成熟
對於政府提出的「2025非核家園」目標,葉宗洸和陳文山雙雙表示,就目前的技術而言是無法達成的。陳文山指出,廢核是明確的指標,現在的問題是綠能來不及在2025年補足,滿足用電需求。因此,陳文山認為,要先仰賴天然氣來補足能源缺口,目前煤礦和石油發電占台灣50%~60%,使用天然氣發電,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對於使用天然氣發電,葉宗洸也表示認同。他表示,非核家園目標讓燃煤發電從44%降低到30%,若要使燃煤發電比例降低,只需讓機組慢慢停止運轉自然可以做到;而燃氣發電則要從37%增加到50%,但目前台灣天然氣的安全儲存量僅有七至十天,兩座天然氣接收站也已經超運轉,因此,葉宗洸認爲天然氣接收站和儲存槽的數量都應要增加。他進一步指出,目前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計於2025年完工,將供應天然氣給大潭電廠第七到十部機組運作,以支持北部用電。
葉宗洸也提到,經濟部說預計2023年再生能源最多可以達到15.1%,但他認為,目前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慢,若要於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則要有20%的綠能代替核能。然而,2021年再生能源佔比僅有6%,今年距離2025年也僅剩下三年時間,葉宗洸認為,達成預期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
談及何時可以達成全面綠能,陳文山表示尚無法根據目前情勢來預測,他指出,達成全面綠能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執行的魄力,另一方面則要依據世界的趨勢。現在仍有國家在發展核能,至於該以何種方式發電,每個國家均有各自不同的考量。
電價不敷成本 落實節能教育
周正履表示,台灣過去的發電方式是使用核電加上燃煤,所以有較低的電價,他認為,若一味的追求低廉的電力價格,除了造成更多電的浪費,也會間接支持高耗能的工業,如此一來將不利於台灣產業轉型。
但使用綠電已經是國際趨勢,RE100就是一個例子,意味著100%再生能源,其為國際氣候組織與碳揭露計畫所提出的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目前台灣也有多家企業加入。周正履強調,能源轉型帶動的面向不僅是綠能與核能間的對決,還有經濟、產業結構等。
葉宗洸表示,台灣的電價並沒有反映成本,當國際化石燃料價格飆升,但電價沒有隨之增加,結果就是台電長期處於虧損,他主張「使用者付費」,價格應該依照用電量多寡計算,而電價調升的對象應更全面,不應該只是用電大戶或是工業用電。對於政府的現行政策,葉宗洸強調,採用核電不僅成本較低,還能確保民眾用電順暢,更不會因為持續使用價格較高的化石燃料,造成必須調漲電價的壓力。
葉宗洸提到,2023年3月核二場就會停機,但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需要到2025年才能完工,他預期台灣將陷入長期缺電的狀況。陳文山認為,解決缺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節約能源」,他坦言,雖然台灣低廉的電價有利於出口,但也容易使民眾忽略電力的珍貴,因此應該從教育面著手,教導民眾節約能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