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子尹、陳昱婷、顧永捷/採訪報導
小燕鷗有白額燕鷗、海鳦仔之稱,是我國海洋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2016年發布的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小燕鷗被列為國家接近受脅(NNT)類別,正面臨棲地被破壞的生存困境。
小燕鷗外型與習性
小燕鷗體長22至28公分,頭頂黑、身體白,背及翅膀是淺灰色,嘴巴尖端為黑色,主食為小魚、小蝦,因此棲地通常不會離海岸太遠。宜蘭縣野鳥協會理事長陳介鵬補充,小燕鷗的棲地環境,植被覆蓋率必須在三成內,因草太密集之處容易藏老鼠,對小燕鷗來說十分危險。
海岸、河口、魚塭都是小燕鷗容易出沒的地點,但並非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台灣看見其身影,陳介鵬解釋,小燕鷗屬於夏候鳥,多數時間在澳洲西北澳渡冬,只有四至九月會飛來台灣求偶、築巢、繁殖。
棲地易遭人為侵擾
陳介鵬提到,台灣許多地區都是小燕鷗的繁殖地,包括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然而在人為、動物侵擾之下,這些棲地逐漸減少。人為干擾包含汽車及沙灘車,動物騷擾則是貓、狗、角眼沙蟹等,但他認為,「物競天擇算食物鏈的一環,這種情況無需介入,人為干擾、貓狗干擾才需要改善。」
台灣偏鄉生態物種保護暨復育協會秘書長胡澤文表示,今年因沙灘車侵擾、釣客、遊客多,導致原先會在海岸線築巢的小燕鷗數量遞減。失去海岸線的小燕鷗改以沙洲為其棲地,但他認為沙洲環境並不完全適合小燕鷗繁殖,具一定風險,一旦暴雨導致水位高漲,整個沙洲的蛋都會不見,更因沒有遮蔽物,今年宜蘭南澳就發生一天約十幾隻雛鳥被曬死的情況。
全地形保育 提高繁殖率
胡澤文表示,小燕鷗交配、求偶及育雛時喜歡在潮間帶,生蛋時在岩灘,但當雛鳥長成亞成鳥、學飛初期,又會飛至潟湖區,因此做好「全地形保育」極為重要。
全地形保育必須涵蓋所有小燕鷗覓食、求偶、交配等環境,但胡澤文強調,並非保育區的圍設範圍要很大,而是必須兼顧所有地形。他也提及,除了用漂流木、石頭、木板替小燕鷗做遮蔽物,設圍籬阻止貓、狗、車輛及沙灘車進入之外,也會在棲地放置假鳥,吸引小燕鷗前往,提高其繁殖成功率。
野鳥協會與台灣偏鄉生態物種保護暨復育協會,近來合作進行一系列的保育、教育推廣活動,包括協助尋找小燕鷗據點及觀察其狀況,以及負責棲地的維護,胡澤文提到,因小燕鷗為一生命體,保育的方法需與時俱進、隨時修正。
除此之外,胡澤文認為,談到「保育」就必須提及「淨灘」,因為淨灘若無依循當地生態清理,極可能破壞小燕鷗的棲地。淨灘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拼公斤數的完全淨灘,目前淨灘團體仍以此種方式為主流。
另一種則是依當時季節清理垃圾,每年四月小燕鷗來臨前,不可清浮球、輪胎等遮蔽物 ,而四至八月為小燕鷗的繁殖季節,每日約計十個鳥巢會遭流浪貓狗啃食,因此需要積極清理食物、寶特瓶、吸管等垃圾,以避免貓狗循味至此。
2018年時,宜蘭小燕鷗僅有三個巢,但經過四年的蘭陽、南澳溪口小燕鷗保育計畫後,其數量已逐年遞增。胡澤文表示,從2019年僅有的六個巢,到2022年的200多個巢,復育成果相當顯著。
除了實質行動外,建立大眾環境保育的觀念也十分重要。陳介鵬提到,台灣偏鄉生態物種保護暨復育協會經常和在地業者協調、勸說,胡澤文則表示,雖然小燕鷗從前在台灣並不受重視,但近年來政府開始注重保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亦積極推廣海洋保育在地守護政策,已有更多在地團體一同投入環境維護及動物保育。
車行沙灘 影響生存
近年來,台灣許多沿岸地區興起一項觀光產業——沙灘車兜風,業者引領遊客駕駛沙灘車在沙灘上奔馳、欣賞沿岸風光。業者黃彥哲表示,他們返鄉創業,希望能回饋故鄉,推廣地方美麗景色,帶團之餘,一個月會進行兩到三次淨灘活動,在享受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能自律維護環境整潔。
但在南澳地區,沙灘車活動若不慎恐對保育類動物小燕鷗造成影響。海保署表示,小燕鷗築巢常位於溪流出海口,且溪口附近之南澳沙灘為旅遊勝地,人為干擾、沙灘車活動常驚動在沙灘繁殖的小燕鷗。不過,陳介鵬也表示,根據目前法規,南澳沙灘車合法行經路段與小燕鷗棲地乃不同方向,基本上干擾不大。
但陳介鵬指出,部分業者會從南澳海岸大橋旁河流處驅車進入河中沙洲,該處是南澳小燕鷗重要棲地之一,恐將造成極大影響。不過,近年來有圍設封鎖線,若民眾、業者皆能遵守規範,對小燕鷗的影響就可有效降低。
「最嚴重影響小燕鷗的是四輪傳動車的車聚。」胡澤文指出,因車隊會沿著溪邊行駛,找尋水較淺的地段進入沙洲,在沙洲上飆車、旋轉、煞車。他也無奈表示:「他們只要壓過去,都是十幾二十巢消失的。」無論從中游開向出海口,亦或從海口開上來,皆可能傷害小燕鷗。但他也提到,近年來開始宣導,協會人員看到四輪傳動的車隊靠近小燕鷗棲地也會上前關切,請他們改道而行,希望還給小燕鷗無威脅的復育環境。
官民齊心 共同守護
海保署成立的「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鼓勵在地社區以及民間組織付諸行動,積極參與地方的海洋保育工作,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進行生態保育工作與調查研究。胡澤文表示,透過小燕鷗巡守隊集結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維護小燕鷗的繁殖地,也透過宣導活動,讓小朋友們實際到海邊,利用周圍的石頭幫助小燕鷗重建家園。
陳介鵬也提及,今年的繁殖調查已告一段落,目前致力於各國小推廣環境教育課程,向下扎根,增加學童對物種的認識,進而保護生態環境。他也補充,白天會有巡守員在主要的路口盤查,確保行經車輛按照規定路線行駛,使小燕鷗的繁殖棲地免於人為干擾;晚上則會架相機監測,透過紅外線攝影,觀察棲地狀況,協助復育工作。
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里長李順義表示,宜蘭南澳沙灘車產業的興起主要是鼓勵青年回流,屬於一種新型的觀光產業,南澳小燕鷗繁殖地早是農民耕作的區域,現今劃此為復育區,引發在地人民的怨言,對此他也提及,只要避開小燕鷗復育棲地,沙灘車業者與農漁民還是能照常工作,雙方和平共存。
海保署指出,目前宜蘭縣政府於南澳溪口豎立告示牌與封鎖線,並由當地NGO團體(非政府組織)志工主動配合巡護巢區,勸離接近的遊客與釣客。因小燕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得任意騷擾、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違者恐將面臨對應刑責,民眾於四至七月繁殖季節進行海岸活動時,也要多留意小燕鷗的巢位。集結各方力量,共同守護海洋生物資源,才能讓小燕鷗寶寶可以安心成長。
延伸閱讀:
<
p class=”entry-title”>重視宜蘭生態文化 蘭陽博物館推環境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