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香港歷史定位 史觀詮釋的衝突

記者 李唯、陳佳欣、施佳宜/採訪報導

今(2022)年6月6日,香港教育局公布9月新學期將用於中四生,取代過去通識科的公民科教科書。通過審視之6套教科書分別由四家出版社發行,然而6套教科書中的其中四套在課文中稱「香港並非英國殖民地,英國只係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而引發爭議

香港歷史與英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照片提供/李志烺

割讓香港 主權爭議 

前香港考評局經理楊穎宇說明,今日的香港由四份條約所組成,分別為英國1841年透過《穿鼻草約》取得香港島,並於翌年之《南京條約》所確認;1860年的《南京條約》再獲得隔港相望之九龍半島;最後是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得新界。而港島和九龍半島在兩份條約中皆屬於直接割讓給英國的買斷狀態,新界則是租約99年的承租地。

SOAS Hong Kong Society歷史老師李志烺解釋,「殖民地」和「殖民統治」的差異就在於殖民母國是否擁有該地之「主權」。如果只有一地之「治權」就被稱為殖民統治;如果擁有「治權」和「主權」就被視為是殖民地,也因此港島和九龍半島確實是主、治權皆屬於英國的大英殖民地。楊穎宇也表示,「不給香港說係殖民地,只能說係接受殖民統治的話,變成係歪理當道」。

香港維多利亞港口景觀圖。照片提供/William Cheung
香港維多利亞港口景觀圖。照片提供/William Cheung

移除列名  俾利收復

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聯合國成員,隔年3月中國即向聯合國提出港澳地區是中國遭英、葡佔領之領土,應從「殖民地及非自治領土名單」中剔除,同年11月以99票贊成、5票反對的比數通過提案,從此港澳即喪失非自治領土人民的自決權,即是聯合國在1960年《關於准許殖民地國家及民族獨立之宣言》中賦予殖民地人民的權利。

楊穎宇對此說明,大陸政府會向聯合國要求將港澳從非自治名單中移除,就是為了避免兩地走上獨立之途,並為收回兩地而鋪路。但楊穎宇補充,從非自治名單中遭剔除,就不是殖民地是錯誤的講法。他說,因為這份名單只是決定哪些地方未來能獨立,但跟實質上是否屬於殖民地毫無衝突,就算不在名單上仍然可以是殖民地。

李志烺也表示,如果香港、澳門持續留在名單上,未來將有權決定自身走向,無論繼續留在殖民母國、獨立、回歸中國。

即使沒有《中英聯合聲明》,楊穎宇說明,中共建政後即已聲明不承認三個「不平等條約」,並於1982年明言,若未能和英國於1984年就香港問題達成決議,將自行收回整個香港。楊穎宇再補充,根據香港革新會1981年進行的民調,有70%受訪者表示期望保持受英國治理的現狀;15%希望成為聯合國托管地,而期望歸還中國者僅有4%。也因此中英談判時,英方亦提出方案,「主權換取治權」來繼續管理香港,但遭中方拒絕。

1982年關於香港未來狀態的民意調查。資料來源/1982 Future of HK Poll 、製圖/陳佳欣

政權回歸  港澳民眾態度有別

香港和澳門過去分別受英國和葡萄牙統治,並各自於1997、1999年移交中國大陸。李志烺指出,1887年之前澳門是受葡萄牙殖民統治,直到1887年之後澳門才正式屬於葡萄牙殖民地。在台澳門媒體人崔子釗表示,葡萄牙甚至將澳門視為海外省,因此澳門現在60萬人口中,擁有葡萄牙國籍者約15萬人,而這些人都擁有葡萄牙投票權,這與英國人只給香港人的BNO護照是很不同的。

對於港澳移交前的差異,楊穎宇表示,香港在上世紀5、60年代,警察貪污事件橫生,直到1975年廉政公署(ICAC)成立後才得到改善,且港英政府在70年代開啟多項計畫,逐漸在經濟上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香港歷史課本講解成為殖民地後發展的時間線。攝影/施佳宜

反觀澳門方面,崔子釗表示,由於澳葡政府不太管澳門人,因此親共左派人士早在華人社群擁有領導地位,而1966年發生的「澳門暴動」便是左派勢力與警方發生之衝突,事後澳葡政府更是呈現放任狀態,進而導致澳門在7、80年代的發展較香港落後,直至90年代初澳葡政府才開始恢復建設。

港澳移交後,崔子釗表示,澳門政府的治理是透過軟硬兼施的方式,首先由於解放軍進駐,使當地黑道不敢滋事,因此治安好轉。再來是賭權開放,經濟業逐漸復甦,總括來說,澳門整體在移交後是步入佳境,但珠江彼岸的香港卻在回歸隔年旋即面臨金融危機。

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指出,香港近年的政治、社會環境從主權移交前的高峰開始走下坡,因此令人民懷念昔日的港英時期,港人悼念英女王亦可視為懷念昔日香港的情感轉移。李治烺同時說明,英國也有許多問題,因此港人對英國的情感並非英國治理得特別好,而係經歷了這個相對文明的年代。

新課綱實施  多元角度看待歷史

2019年,台灣開始施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稱108課綱)。根據108課綱資料網說明,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培養學子成為「終身學習者」。而108課綱對歷史課本做重新編排,希望學生以多元角度去看待歷史,並將過往大篇幅的中國史簡化到東亞史。

台北市景美女中歷史老師張國裕表示,108課綱一改過去以朝代為主軸的編年體教學方式,以前分成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而現在改用主題式教育,尤其在中國史改動最大。他說明,因為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也因此要理解東亞各國與中國的關係、發展與互動。中華語文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就是去中國化的行為,即使多方反對,政府仍堅持推行,便是政治凌駕於教育。

108課綱將中國與東亞史合併。攝影/施佳宜

課綱更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張國裕認為,若是歷史基礎不好的學生,在學習上將會增添難度,像是對朝代沒有概念,學生很容易將其混淆。段心儀表示,國文學習上要求知人論事,但主題式的教學,學生對時代不清楚,導致國文老師在古文教學上增加難度。

張國裕表示,不同政權就會有不同史觀,他認為台灣學生還是要讀中國史,不管政治立場為何都應該去了解,以不同角度和立場看待歷史,都將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108課綱內容高中歷史課本改動最多。攝影/李唯

延伸閱讀:

回歸廿年 香港榮景不再

香港獨立書店重啟 引發台人政治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