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畇蓁、胡冠廷、陳人瑜/採訪報導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說明,台灣以經貿立國,近年越來越多跨國企業來台投資,同時,本土企業因應國際化浪潮與全球佈局,我國雙語專業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來強化年輕世代英文溝通能力,進而增強全球競爭力。但目前多數學校英語環境未健全,不僅降低教師的教學品質,也導致學生學習成效不彰。
方向模糊 難以實行
「推動雙語教育都需要老師自己想辦法」,現任宜蘭縣公正國小雙語推動教師鄭祺怡坦言,起初因具備英語系國家授課的經驗,而自願擔任雙語教育推動教師,卻發現政府並未明確訂定雙語教育的教材規範,導致教學現場中的老師毫無脈絡可循,僅能自行搜尋網路資訊、進修研習,以及把握共同備課的機會,才能編制出合適孩童的教材。
儘管是音樂課最熟悉的五線譜,仍因英語、美語的用法差異,導致老師備課時相當苦惱,「台灣喊出雙語政策的當下準備是零。」鄭祺怡指出,歐洲國家的推動方式,籌備期至少長達五年,且須經過試行、會議討論、設計與整合教材;然而,我國政府提出2030雙語政策時,並未給予足夠資源,卻要求學校跟進,導致教師在尚未準備妥當之際,就要面臨挑戰。
「教育」為《2030雙語政策》的側重面向,《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提及,針對高中以下教育階段,並不會調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下稱108課綱)的推動,而是強調學童學習與生活之結合,希望學生不止於英語課程中學習英語,亦能運用英語學習其他領域知識。
教育部書面說明,目前許多公立中小學在藝能科目,如音樂、體育、美術、童軍家政等課程,實施雙語教學試辦;高中則以國教署核定的高級中等學校雙語實驗班為主,期望由各縣市政府推行至各校,再由校內的教師逐步實行,以達成1160所國中小實施雙語教學及設立140所高中雙語實驗班的目標。
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協助公立國民中小學引進外籍英語教師計畫》顯示,各校可主動提報申請,聘請外籍英文教師與校內教師共同進行英語教學,截至111學年度,共有16個縣市內的55所學校獲得補助。鄭祺怡透露,真正需要外籍教師協助的是雙語推動教師,卻礙於教育部的規定,僅能協助英語教師。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亦提及,外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明確,違背政策推動的初衷。
且因《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協助公立國民中小學引進外籍英語教師要點》規定,外籍教師為一年一聘,鄭祺怡認為,應將原先一年一聘改為三年一聘,並由雙語推動教師與外籍教師組成團隊,提升教學默契,以建置完整的教學系統。
獨尊英語 排擠多元
雙語政策的前身,是副總統賴清德就任台南市長所推出的「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十年計劃,金門縣前教育處長羅德水指出,賴清德基於在台南市推動的成功案例,將此經驗進一步複製到全國。然而,政策的籠統與方向錯誤,使雙語政策在執行方面產生許多爭議。
《國家語言發展法》為規範我國語言政策最高位階的法律,卻和雙語政策相互牴觸。侯俊良表示,我國政府推行政策時,並未明確定義雙語的涵義;羅德水亦指出,應該要先訂定第一官方語言,才能定義雙語為哪兩種語言,但迄今為止,台灣仍是一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的多語國家。
政治大學語言學教授何萬順亦指出,雙語政策的「雙語」其解釋指的是兩種語言,其中一個顯然為英語;然而,台灣擁有華語、客語、台語、16個原住民語,再加上手語的多元語言,在本土語言早已日漸式微的情形下,雙語政策恐使瀕危的語言更加弱化。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羅德水表示,即使雙語政策成功實行也恐成第二個新加坡,不僅中文弱化,主要的溝通方式也將是半吊式的英文「Singlish」,他強調,孩子的學習時間有限,強推雙語政策一定會排擠中文,導致兩敗俱傷的窘境。
從推動雙語政策的目標來看,羅德水說明,政府假設英語力等同於競爭力,但是台灣的經貿能力並不差,根據2021世界貿易總額排名,台灣位居十六,前十名更是除了英美之外,其他皆非英語系國家,「這個連結基本上很奇怪。」羅德水無奈表示。
雙語政策強調的「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執行上有許多矛盾之處。根據《補助公立國民中小學校與國外姐妹校互惠機制實施計畫》顯示,若與非英語系國家交流,將無法獲得官方補助,但台灣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等其官方語言皆非英語,羅德水認為,此舉將限制台灣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城鄉落差 資源極化
實際的教育現場更是面臨許多亂象,其一為雙語教師數不足,因國中、小師資培訓的過程,並未曾訓練教師使用英文教導學科。羅德水表示,在雙語教師應考人數不及招考數的情形下,其錄取標準只會不停調降,導致雙語教師的專業領域能力不及一般教師,長期以往,恐弱化台灣的基本學歷。
侯俊良補充,短時間無法培養具備英語和專業學科能力的教師,若學校僅錄取英語能力強的老師,會導致孩童學習成效更差。鄭祺怡坦言,即便是相同教師授課,仍會因授課班級的反饋,不斷地調整教材內容及教學模式,以致各班學習成效落差甚大;若是同領域教師的教學內容不同,將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資源呈現大幅度落差。
「教學需要經過良好的規劃」,鄭祺怡認為,台灣所推行的雙語政策並無仔細地評估,僅因一個口號便開始推行,與其他推動雙語教育的國家相比,準備相當不足。她認為,政府應規劃共同備課的時間給雙語教育推動教師,使教師得以相互討論教學內容,減少學生片斷性的學習,以符合108課綱的核心理念。
然而,雙語教學卻沒有提升孩童的英語能力,反因城鄉差距的關係,加速學生間的程度落差。「英語的雙峰現象很嚴重」,鄭祺怡指出,即便公正國小作為宜花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國小,學生仍普遍對於英語感到陌生,且無法掌握英語在課堂外的使用時機。然而,雙語政策的強硬推行,不僅教師的授課壓力日漸增多,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部分學生更因聽不懂英語放棄學習。
學生使用中文學習時,已出現M型化現象,侯俊良補充,若教師為因應政策須以雙語交叉授課,為解釋各科的專業術語,不僅大幅地限縮教師的教學時間,也會加劇學生吸取知識的難度。他認為,比起推動雙語教育,應提升英語課堂的時數,才能強化孩童的英語能力。
目標模糊 本末倒置
事實上,「2030雙語國家」在2017年推出前,全台各級學校早已推動雙語實驗學校、數位英語教學等相關計劃,為了配合該政策,部分大學的中文系甚至開設全英語課程。對此,何萬順抨擊,政府的目標與願景完全錯誤,不應將英語作為學習工具,而是須當成一門學科看待。他建議,台灣應定位成「多語台灣,英語友善」的國家。
根據《2030雙語政策(110至113年)計畫》顯示,2020年後教育部決定「滾動式修正」,把全英語修正為雙語。何萬順指出,政府因政策願景模糊,導致推行雙語國家理念時,教育現場的狀況與質疑頻頻,且雙語教師所需程度的標準也不盡相同。他認為,若執政者不通盤檢討現行政策,這些問題將無從解決。
2018年,教育部英語推動委員會對賴清德提出的《我國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政策評估報告》,當中質疑台灣不曾被英語體系國家殖民,卻將英語作為官方語,並無必要性。何萬順表示,現今全球有56個以英語作為官方語的國家,扣除美、英等過去有殖民背景的強國外,其餘皆是政經地位低落的「第三世界」,「台灣為何要加入他們?」
他質疑,若從小學至大學皆採全英語授課,台灣會產生所謂的台式英文「Taiglish」,地位與新加坡的「Singlish」或菲律賓的「Philippine English」相同,在國際上淪為笑柄,更不是社會大眾與學界所期待的。
此外,何萬順也擔憂,當今台灣的教育現場,中小學大量聘請外籍教師將導致家長與學生過度產生崇洋現象,「凡洋人者皆我師也。」若以英語教學的面向來看,本國籍教師必優於外師,「但現今許多大學在徵英語教師時,不是用人唯才,而是先看國籍,且以外籍為優先,豈不與『雙語政策』中培養我國外語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馳?」他呼籲,政府應檢視「2030雙語國家」目前達到的成果是否符合國人利益,並在政策的戰略目標上重新擬定方向與願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