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郁惇/採訪報導
以加工出口陶瓷聞名的新北市鶯歌區,受到東南亞地區發展影響,加工出口的市場萎縮,因此商家近年結合DIY手拉坏、捏陶等手作課程,逐漸轉型成假日時的休閒好去處。在鶯歌深耕超過三十年的彩繪陶瓷藝術家林發權,2020年也開設彩繪陶瓷教室,讓民眾可以體驗彩繪陶瓷的樂趣。
林發權出生於澳門,從小就喜歡繪畫,小學畢業後便在澳門與香港的陶瓷工廠學習釉上彩繪。由於澳門產業轉型以及賭場設立的影響,林發權認為澳門的釉上彩繪發展受到限制,在朋友的啟發下,決定隻身來到臺灣繼續釉上彩繪的創作。
回饋基層傳承技術 中西合璧落腳鶯歌
林發權初到臺灣時,既聽不懂也不會說國語,但他堅持不懈地以連續劇精進中文能力,才得以在臺灣生活,而這一待就是三十年。來到台灣後,林發權對釉上彩繪的技術傳承抱有希望,便在臺灣各地開設課程,直到2020年才和西畫藝術家王宣文將教室落腳鶯歌。王宣文笑著說:「雖然我和林老師風格截然不同,但他認為我們可以『中西合璧』開設教室。」
不同於王宣文的西洋彩,林發權的東方彩繪增添一股喜氣,同時具有延續傳統的使命感。不過由於臺灣將林發權稱為具純熟技術的「工藝師」,不同於日本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將這件事做到極致的「職人」,因此臺灣的「工藝師」時常會迷失自我。
王宣文認為,臺灣缺少對專業的尊重,使得職人會自我否定,並且拋掉固有的傳統,「去追逐不純熟而我們稱為藝術的東西,同時向藝術靠攏,但藝術界也沒有接納他們,讓他們迷失在自己曾經擁有的傳統技術,和追逐不到的藝術之間。」不過林發權憑藉對釉上彩的熱忱,至今仍持續在基層教育耕耘。
建立釉上彩的教室後,除了學生報名課程外,也有許多藝術家會來向林發權和王宣文交流。彩墨大師白丰中自2000年開始彩瓷創作,他時常會從彰化到鶯歌向林發權請益釉上彩。白丰中也讚許林發權:「以全亞洲來說,如果說林老師是第二名,那真的不曉得第一名是誰。」
林發權「牛脾氣」的熱情
抱持著對繪畫的熱情,林發權除了在鶯歌開設教室外,近年也受邀到臺北科技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學校授課,傳承文化及藝術。而林發權為臺北科技大學110周年校慶所創作的作品《繁盛不息》,目前典藏在總統府當中。《繁盛不息》中林發權運用110隻櫻花鉤吻鮭,象徵著號召「鮭魚返鄉」,希望讓許多在外闖蕩的年輕人,能夠回來臺灣建設。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林發權無法回到澳門與家人相聚,且在2021年臺灣三級警戒時,教室也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林發權、王宣文曾嘗試運用線上視訊教學,但礙於釉上彩繪的瓷器需要經過窯燒程序,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課程的開設十分困難。
雖然開設教室的利潤較微薄,加上在鶯歌捷運通車後可能面臨房租上漲的危機,但林發權表示:「我覺得我的熱情比一般人超過很多,從國語不會講,一步一步到現在總統府收藏,一般人應該很少有我這種信念和『牛脾氣』。」即使在獲利不高、受到疫情衝擊的情況下,林發權仍然堅持著「牛脾氣」將傳統技術傳承下去。
對於林發權的「牛脾氣」,王宣文則說,「老師他是特殊傳統技藝起來的人,很有熱忱而且很願意推廣,在藝術創作上很少人能夠左右他,所以我們的『中西合璧』合作起來才有碰撞,目前臺灣比較多是西畫,但有一些歷史價值在的東西還是應該要被看重。」
雖然在窯燒的過程當中,可能因溫度掌控失敗而燒壞作品,但林發權表示:「如果有挫折、失敗了,就要試著克服自己才會越做越進步。」因此他精益求精地透過網路尋找相關化學知識,讓自己的作品能夠更好。林發權也認為,雖然環境對於傳統技藝不友善,但他仍然對釉上彩的發展保持信心,並且會持續耕耘、回饋基層,讓釉上彩的技術及傳統的東方彩繪得以延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