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事件潛藏社會 提升危機意識預防犯罪

記者 周泰亨、杜沛緹、李沛鍶/採訪報導

20211031號日本東京都地鐵,發生無差別攻擊事件,一名24歲男子持刀刺傷乘客,造成18人輕重傷。對此,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王伯頎說明,加害者被捕後坦承模仿小田急線刺傷案,並從中加以改良。兩起案件除持刀傷人外,皆選擇於列車內縱火,前者使用沙拉油,後者則以打火機油成功點燃,導致乘客四處逃竄,引發民眾恐慌。

無差別攻擊事件造成本該抵達明山前站的列車,緊急停靠日本東京地鐵京王線國領站。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作者/Rs1421

隨機犯案 意圖難防

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長黃富源提及,日本過去將無特定殺人者稱為「通り魔」(街頭惡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洪崇傑指出,「無差別殺人」源於刑事犯罪政策及社群媒體創造之名詞,全球的精神醫學診斷並無這類名詞,不屬於精神疾病。他進一步表示,此種犯罪為加害者於隨機的時間、空間尋找被害者,試圖殺人或完成殺人。

王伯頎解釋,無差別的定義分為狹義與廣義二種說法,廣義指被害人與加害者可能是陌生人,並排除情、仇、財、幫派、意識形態等涉案動機,甚至是突發性情緒失控的狀態。他坦言,由於個案情況不同,因此掌握無差別殺人動機相對困難;狹義則指犯案地點為公共場所,犯罪時間多半於日間。

憤世嫉俗 表達恨意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教授陳建安指出,以日本通魔研究為例,近20年也發生諸多類似案件,犯案者共同特徵為人際疏離、憤世嫉俗、失業及反社會人格,試圖挑戰社會,藉此獲得大眾關注。對此,王伯頎認為,失業或遭遇重大挫折,進而衍生犯罪行為,從心理學角度稱為敵意歸因偏誤,任何不經意的眼神、行為,都將視為敵意表徵。

與社會脫節者易產生孤獨感,藉由犯案獲取社會關注。圖片來源/Phopo Ac

陳建安分析,以被害者心理來解讀隨機殺人,「隨機」與「殺人」為二大令人恐懼的元素。他說明,安全感不僅是人們尊嚴的核心,更是人類行為的重要目標,對生活周遭是否感到安全,來自對環境的可預測性。黃富源強調,以過往個案來看,將名古屋殺人案秋葉原殺人事件二起案件概括討論,共通性為與仇恨相關,或許人格、犯案地點不同,但為了向社會表達恨意,導致無辜民眾成為其恨意下的受害者。

王伯頎表示,關於無差別涉案動機,歸納出六大要素,包含對自身環境不滿而遷怒社會、對於特定人事物不滿卻無法報復、想尋死但沒有勇氣自殺者,想藉國家公權力判死刑,使其獲得解脫、在外生活不盡理想者,期望透過進監獄的方式逃避現況、有殺人成癮想法者、本身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混亂的狀態。

破除迷思刻板印象

一般人較容易有錯誤認知,認為這類犯案者大多罹患精神疾病,陳建安指出,據加拿大兇殺案和精神疾病的時間趨勢研究顯示,罹患精神疾病者跟正常人相比,犯罪率並沒有比較高。洪崇傑認為,生病並病人所選,不論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疾病都不該對病人歧視或不客觀評價,此行為將會影響病人的就醫權利,反而造成更多社會問題。他進一步表示,實際上精神疾病患者多半處於無法工作或需要別人照顧的情況。

洪崇傑坦言,殺人即犯罪,須由警政、法政、社政等擬訂良善的犯罪預防,及犯罪處遇政策,降低殺人案件的發生。王伯頎則認為,震撼社會的殺人事件,民眾在恐慌之餘,也必須同時提升個人外出、通勤或出遊時的危機意識,多做些防護措施,例如背包往前背、外出帶傘等,對社會治安無疑具有警示作用

悲劇後的省思 日本修法防範

據英國經濟和平研究所公佈的全球和平指數顯示,今年日本排名第12名,過去則長年保持前十名。對此,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教授劉伯雯表示,戰後日本以和平主義為治國方針,制定《刀槍管制法》僅允許獵槍與空氣槍,持槍者須通過射擊課程、藥物與精神健康驗,並定期接受警方檢查,減少槍擊案發生,因此超越韓國、新加坡、台灣等成為亞洲地區最安全國家。

2021全球和平指數前三名及亞洲大國排名。資料來源/全球和平指數、製圖/苗斯堯

日本治安良好卻屢傳無差別攻擊案件,雲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兼發言人江金星分析,此現象與日本暴力文化有關,無論電影、動漫或小說對殺人罪無嚴厲苛責,甚至在次文化中鼓勵暴力行為。劉伯雯舉例,引起較高關注的無差別殺人案分別是2001年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事件,造成八名兒童死亡;2016相模原殘疾人福利院殺人事件則導致19人死亡、27人輕重傷。她認為,部分犯案者是無政府保障的非正式派遣勞工或社會脫節者,面臨隨時失業的不安與孤獨感,藉由犯罪表達對社會不滿並獲得大眾關注。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鄭明政表示,早在1999年底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後,日本已制定無差別殺人團體規制法,避免大規模團體犯罪。他補充,2019年日本國土交通省明文規定,禁止乘客攜帶刀劍,確保車廂內安全,近年新型電車則增設車內緊急按鈴,遇危急狀況可即時通報。劉伯雯亦指出,日本政府持續修訂《勞動者派遣法》,減少派遣工、加強就業穩定性,針對社會生活適應不良者給予輔導、關懷,以消除潛藏的社會危機。

社會治安 全民共同努力

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 2021各國安全排行顯示,台灣的安全率高達84.76%,高居全球第二名。台灣刑事鑑識學家謝松善表示同意,他指出台灣監視器的密度很高,破案速度快為10個小時內,慢則為24小時內,監視器無處不在,對辦案產生很大的效率,因此台灣治安逐漸進步。

台灣也曾發生與日本無差別殺人案相似的事件,2014521日台北捷運傳出無差別殺人案殺人事件兇手鄭捷於捷運板南線龍山寺前往江子翠站的車廂內行兇,整起事件造成424傷,最終死刑定讞。江金星認為,以刑法的角度將犯罪者判處死刑,是為了警示民眾莫犯此類不當的行為。他強調立法機關必須設立對台灣適合的法律制度,避免這類事情再次發生。

若民眾搭乘台北捷運遇緊急狀況,按下按鈕即可與行控中心通話。攝影/周泰亨

江金星補充,無差別殺人犯的犯案手段看似隨機,但仍存例外。他一步舉例,2013年台灣高鐵炸彈案仿效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攻擊對象為電車內不特定乘客,但犯案目的是為了放空股市,以賺取牟利。台北市某分局不願具名的警官認為,處理殺人案件不單是警察的工作,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對警察而言,無差別殺人案或普通殺人案一視同仁,基本程序為制服員警第一到達現場,接著是值班刑警,最後則是鑑識組,後續將調閱監視器,查看案發現場的情況再進行事實判斷。

警官呼籲,台灣的安全保障是現今社會必須重視的課題,雖台灣犯罪率目前居於全球排行倒數第二,仍期盼透過教育,且需政府與民眾共同努力,以減少社會犯罪事件的發生。

社會治安須全民共同關切維繫。攝影/杜沛緹

延伸閱讀:

思覺失調病患殺人 多次輕判惹眾議

從馬國女大生命案 談死刑存廢與新南向招生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