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柏鈞/採訪報導
「合抱之樹,發於毫芒」是毫芒藝術家陳逢顯時常提起的一句話,意思是將很小的種子播種後,在細心呵護栽培下,便能成為兩人環抱的大樹。投入毫芒藝術40餘年的陳逢顯,把毫芒藝術當種子一樣細心灌溉,並將時事融入於創作中,他希望毫芒藝術能讓更多人知道,更投身在推廣與教學,帶領眾人進入毫芒的世界。
資料來源/國語辭典 |
自學研發工具 精微藝術留台灣
陳逢顯回憶就讀國小時,一次校外教學到故宮博物院觀展,看到毫芒雕刻橄欖核舟時,就已經被毫芒藝術深深吸引,也成為他往後鑽研毫芒藝術的原因。
民國69年在中央印製廠招聘時,陳逢顯進入公職並接觸到鈔票板模雕刻製作,雖然工作與美術相關,但自覺與藝術尚有一段差距。由於念念不忘自己對毫芒藝術的喜好,便利用平常工作所學,憑藉過去與美工科扎實基礎,閒暇之餘研究史書中的毫芒藝術,無師自通研究出一套工具來創作,陳逢顯的微小世界就此展開。
陳逢顯說,四十幾年來每一天都戰戰兢兢地鑽研毫芒文化,他精通毫芒藝術的五藝,分別是微雕、微刻、微塑、微書、微畫。他表示微小的藝術在國際上競爭很激烈,如果沒有持續努力鑽研,早就被人超越了。「我敢講我創作的作品是最小的,沒有人會反駁。」陳逢顯形容,自己就像是小說裡的角色,在華山論劍後奪天下第一。
回饋社會 設博物館推廣毫芒藝術
曾經有收藏家想收購他的雕刻作品,但陳逢顯都拒絕了,他堅決把這兩百餘件作品都留在自己開設的博物館,為的就是把精微藝術留在台灣。陳逢顯認為這些作品有教育意義,「想要收購的話,倒不如來我這裡學習。」
陳逢顯知道一般民眾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做出米粒般的作品,所以安排了磚雕課程。他表示,利用磚雕放大毫芒雕刻的技術,間接讓學員了解毫芒藝術的精髓。陳逢顯也說,磚雕可以讓學員一下子有成就感,進而慢慢的挑戰,越雕越小,嘗試看不見的藝術。
雕刻人像為主的學員陳修敏分享,在雕刻的過程中會凸顯自己的習性與習慣,他舉例,在雕刻自己肖像的過程中,因為比平常更多觀察自己的機會,更能了解每個不同階段的自己。陳修敏笑著說,家中的孫女對雕刻的陶土很好奇,在暑假期間陳修敏也用自己熟悉的磚雕與孫女培養感情。他表示,這不僅對孫女是一個特別的學習,也讓爺孫度過一個快樂的暑假。
熟練手拉胚藝術的學員楊雅如說,在陳逢顯老師的指導下,她利用磚雕雕花鳥的技法與手拉胚結合,把平面藝術與立體創作做結合,如今成為楊雅如的個人特色,讓她非常有成就感。
「我這裡是一個開放空間,是一個教育的空間,也是一個薪傳的地方。」陳逢顯表示,學生在做磚雕時,認真思考畫面構圖,落實完善每一個技法,並要求作品精美,是一個真善美的表現。陳逢顯認為,喜愛藝術的民眾來到他的博物館,就好像如獲至寶一樣。兩位學員也直誇陳逢顯不藏私又有內涵,「這樣的老師太難找」很感謝他的付出與教導。
面對孤單及創作挑戰 陳逢顯:保持初心
「找到一個目標的時候,要投入很長的時間,面對孤單及挑戰時,保持初心」,陳逢顯說,自己喜歡的藝術,會持續創作下去,不需要依靠別人。近幾年,許多有興趣嘗試毫芒藝術的年輕人,都會來請益陳逢顯如何創作。陳逢顯表示自己非常樂意分享,他說來到他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創作工具上的突破,也會是到達更深藝術領域的機會。陳逢顯也提到「用心對待事物,靠自己的力量創作,才是最光彩、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