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楷昇/採訪報導
說到的企業家,大家腦海中最快閃過的可能是幾位男性企業家在電視上侃侃而談的樣子。但年僅33歲鄭惠如成功翻轉性別刻板印象,不僅在普遍為男性主導的商界中拼出一席之地,同時還身兼社會工作者、女性創業大使、青年講師等工作,用自身經歷告訴社會,女性的角色可不只是「媳婦」、「媽媽」,而是可以透過努力「過你想要的人生」。
曾獲選富比士雜誌亞洲最具潛力青年、經濟部傑出年輕女性創業者,並當選本年度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的鄭惠如於本月8日受邀到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演講,和同學們分享自己是如何突破既有環境的限制,在開創事業的同時幫助社會弱勢和女性權益的發展。
鄭惠如指出,台灣正在推動社會進程的人很多,卻罕為人知」,但她認為好的企業家就是不斷地推銷自己的理念,帶動他人加入到自己的行列當中,並在其中發揮各自的才能,最終成就足以撼動及改變社會的力量。而這也是她持續到世界各地參與跨領域論壇活動、進行交流演講的原因。
「授人以漁」精神 翻轉弱勢處境
談到從社會教育學系畢業的她為什麼會跨足到商界時,鄭惠如說,其實她和大部分人一樣,根本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成為企業家。在學生時期,她最常在思考並想做的事情是「如何幫助別人」,所以投入了許多社會工作團隊,並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現在的丈夫楊博宇,兩人志向相同一起實踐理想,而「創業」是其中一種實現自己理想的方式。這也讓她榮獲第59屆十大傑出青年中<兒童、性別及人權關懷類>的獎項。
鄭惠如創立的餐飲公司員工有6成來自社福機構轉介的弱勢族群,公司也鼓勵二度就業的女性回到職場擔任管理職務。長期關心社服議題的她了解到,光是提供工作機會並不足以改變弱勢的處境,公司必須建立良好的互動和溝通關係。她提到在公司工作的同仁其實不只是面對經濟方面的困難,更大的問題在於缺乏社會的關心,他/她們需要身邊人的關懷,才能有效克服難關。
鄭惠如也不時會鼓勵公司同仁和她一同參與幫助其他弱勢的活動,她認為良好的企業關懷實踐不能只是打造「弱勢的庇護所」,而是應該讓弱勢同仁們從心理上做出改變,透過「從手心向上,到手心向下」的過程,不只自心理貧困的狀態中脫離,還能將原本的弱勢處境轉變為推動社會的力量,幫助更多和他們有相似背景的民眾。
女性創業孵化器 打破男性主導投資環境
雖然台灣性別觀念的改變使女性創業相較過去有更多的空間,但鄭惠如在擔任女性創業計劃導師的過程中發現,學員最常面對的問題之一是無法說服銀行發放貸款。她提到,曾有學員遇到投資經理人詢問創業後是否有結婚生子的打算,因為銀行擔心其人生規劃會耽誤了創業計劃的進度,讓銀行的投資收益面臨風險。鄭惠如認為儘管這樣的「擔憂」不見得必然是對女性的歧視,卻也提醒所有創業者一定要組成自己的工作團隊,若能確保團隊內的成員都能在其中貢獻所長和相互幫助的話,根據她過往的經驗,「就算裡頭沒有男性,銀行和投資人不見得就拒絕你的計劃。」
另外,善用科技和人脈資源是現代女性成功的鑰匙。鄭惠如向同學們分享時指出,自己大學時期修習的課程基本上和如何經營一家企業關聯不大,但創立一家公司所需要如財報、績效、管理等知識卻又是不可或缺的,於是她開始在網路上自學、參與線上課程,或是參與企業聯誼活動向企業界的前輩們請教。
鄭惠如也提出她的觀察:和過去想像不同的是,其實現代商場的應酬環境並不會排斥女性的加入,例如過去「勸酒」文化不見得是必要的行為,「談案子」也不一定需要在風月場所才能進行,女性也不一定要表現得「規規矩矩」才會得到男性的接受。
相反的,她個人便是運用在大學參與社工團隊時所累積舉辦活動的經驗,屢次主動擔任推動企業聯誼活動的職務,得到非常多企業前輩的喜愛,不時會指點她一些經營的步驟和「撇步」。
家人支持是女性創業的保障
鄭惠如提到,聯合國婦女權能署提出一項名為「He for She」(「他為她」)的活動,便是鼓勵男性為生活中性別不平等的情境付諸行動,破除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圍籬,擔任起家庭照顧的責任。鄭惠如坦言,在既有的社會環境下,女性要在事業上取得成功許多時候需要仰賴親人的支持。她同時也非常感謝家中長輩們的支持,甚至花費時間精神幫忙照顧小孩,讓她能夠放心地去為事業拼搏。
但並非所有女性都能擁有如此開明的家庭,鄭惠如無奈表示,面對這樣的情況只能透過「溝通再溝通」的方式尋求解決。她提出女性一般只要讓長輩們感受到自己對他們的關心和愛,很多時候雖然長輩還是可能不喜歡、不理解你的決定,但還是會給予尊重。
最後,鄭惠如以「生命給的挑戰,我們都要做到最好」,來勉勵同學們不要被生活的中的難題給打敗,必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她也舉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9次創業失敗的例子作為提醒,固然創業完成理想的路上有許多挑戰苦難,但無論男女面對社會上種種環境的限制,只要「內心足夠強大」,最終克服困難的同時,必然會為一路上奮鬥的自己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