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疫情不滅藝術魂 白晝之夜「空中」樣貌

記者 阮永綺、許宇彰、林芳妤、林則澄/採訪報導
今年白晝之夜與北投溫泉博物館合作,開放夜間參觀,同時有線上節目不斷徹夜播映。攝影/林芳妤

重組共感精神 體驗虛實互聯

今年是台北白晝之夜數位轉型的元年,不同於以往的現場展覽。本次活動結合了《藝術百草圖》、《台北共創歌》、《白晝夜夜談》、《白晝幻境映》共四個面向的限定企畫,對於線上感的呈現方式可以說是有備而來。

活動內容包括動態表演與靜態創作,同時主打與台北相關的音樂與電影。除了12個小時不間斷的節目推播,也設計了線上即時聊天室,利用網路交談創造新的群聚模式營造出虛擬世界與藝術共融的「晝夜轉運站」。

白晝迷線上歡騰群聚,線下也能實體走訪,此次活動的實體舉辦地點以捷運新北投站為中心延伸。「好好手感微笑市集」為了配合此次活動,延長開放時間至晚間9時30分,同樣開放至隔天早上6時的場館還有:「新北投車站」、「凱達格蘭文化館」、「北投溫泉博物館」等,民眾在線上歡聚實體走訪的同時,透過文創的氣息豐富身心。

「好好手感微笑市集」為因應白晝之夜活動,延長市集擺攤時間至晚上9點半。攝影/許宇彰

疫情衝擊 轉換線上

今年5月中旬台灣疫情惡化,成為實體展覽轉為線上舉辦的轉折點。負責今年白晝之夜的台北市文化局承辦人曹科員表示,參與籌辦的團隊相當擔憂10月的活動是否能夠如期舉行,直到今年7月初才決定將活動轉以線上方式舉辦。

曹科員說,許多參與白晝之夜的團隊是第一次舉辦線上活動,除了要落實防疫規範與實體活動的交通管制,如何讓觀眾對線上節目、表演產生高度參與感,而非只有「網路觀看」的感覺也是重要的課題。此次活動的內涵也包括,讓線上參與的民眾可以隨機和人交談、接觸,藉由參與藝術活動認識到不同領域的人。

白晝之夜執行統籌總監胡忻儀指出,由於今年5、6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惡化,導致實際場勘與藝術家的邀約受到影響,籌備的時間也被壓縮。參與此次白晝之夜的團隊在應變能力、判斷能力、細節把關上都要十分敏銳。既已決定將白晝之夜轉為線上,就應以不同的思維重新打造,企畫籌備等方面,皆須採全新的角度思考白晝之夜的可能性。

白晝之夜線下踩點蓋章集點活動,獎品兌換處設置在溫泉會館旁,現場的電視播映著線上的白晝之夜節目。 攝影/林則澄

展望未來 對白晝之夜的期待

白晝之夜愛好者曾翊成表示,因為往年都會跟朋友們一起參加,對實體活動印象都非常好,今年才會持續關注線上化的白晝之夜。如果明年有機會再度參加,希望還是以實體活動為主,若是有線上活動也會參考。雖然今年是以線上活動為主,但只要用心體驗還能感受到藝術氣息。

對於白晝之夜未來的展望,曹科員表示,若明年疫情完全解封,現階段的考量還是希望以實體舉辦為主。如同過去白晝之夜,目的是期盼大家能夠從各地前來共襄盛舉,體驗現場活動帶來的熱鬧感。今年線上舉辦的經驗也帶給團隊許多新的思考與想法,無論採取哪一種方式,都可成為未來舉辦白晝之夜的參考。

新北投車站為白晝之夜的線下活動舉辦地點之一。攝影/林芳妤

作品萬花筒 藝術百草圖

負責此次表演統籌的聯合藝術總監陳彥斌表示,對藝術家來說,以線上方式呈現表演藝術將是一大挑戰,因為藝術家的表演經驗多是以實體為主,面對的是一群觀眾,這次的則是變成鏡頭畫面。表演時的現場收音、情緒收放與藝術家自身創作理念傳達,都成為新的嘗試。

在靜態演出方面的挑戰,則是網路後台規畫與藝術家作品呈現,藝術家要因應線上使用的特性對作品做出相應調整,如《藝術百草圖》的部分,創作者要如何對應網路畫面擬定作品版面大小,讓作品照著自己所想的呈現,也是線上化帶來的考驗。

主辦單位邀請多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請他們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地標區域為主題創作。將想要展現的藝術品,包括表演、視覺、文學等方式,以尚未完成的「草圖」呈現在觀眾面前。由於主辦單位不要求藝術家對「草圖」的完成度,參與本節目的藝術家賈茜茹認為,透過「草圖」觀眾可以提前窺探,或是更加貼近藝術家的作品雛形。帶來新奇的視覺體驗之,也讓藝術家們對自身作品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創作手法。

負責《藝術百草圖》視覺製作的賈茜茹,同時也是關注白晝之夜的觀眾。分享了個人作品《百齡橋旁》的理念,位在工作室附近的百齡橋旁真實存在的小角落,一件偶然被夾在高處飄動的便利雨衣,在眼中成為一個佔領屋頂的「無機的有機物」,構成給人奇異感受的景象。

同時,賈茜茹也關注了不少其他藝術家們的草圖。她表示,過去線下舉辦時,因為人潮繁多無法看清楚藝術作品,線上活動更能讓觀眾靜下心來欣賞藝術家的「創作筆記」,她認為是此次白晝線上化以來頗為有趣的體驗。

賈茜茹的作品《百齡橋旁》,源自於工作室附近的百齡橋旁真實存在的小角落。照片提供/賈茜茹

虛擬的白晝 藝術的交流

在白晝當天,我進入那個網站的時候,讓我覺得很像進入了一個新的地方、新的空間,是一個他們創造的、可選擇的虛擬空間。——賈茜茹

關於藝術展覽線上化的議題,元智大學藝術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婉雯表示,藝術展覽理論上可以同時擁有線上以及實體,讓民眾接觸作品介面改變的同時,也帶來更多呈現的方式。展覽的線上化反而不是一種困境,但就白晝之夜活動而言,是以增加藝術與民眾直接的互動與交流為主要目的,她認為線上舉辦的方式不能完全取代實體的展覽,只是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不同的選擇。

黃婉雯指出,由於實體展現的模式存在不可取代性,會帶給觀眾更實際的感官刺激。人的五官感受以及與他人互動都是線上舉辦無法體驗的,凸顯白晝之夜實體舉辦的重要性。

黃琬雯教授指導2016年白晝之夜學生作品。照片提供/黃琬雯

曾翊成表示,以往藝術家們常以結合當地的空間為主軸創造出獨特的裝置藝術,觀眾可以跟藝術品互動,因此他還是觀看實體展覽比較有感覺。不過他也認為,以往是用自己的雙腳實際去走訪,現在像是給了一張地圖,讓你自己去發現。

最後,賈茜茹分享了本次活動的一件趣聞,就在她進入今年白晝之夜開設的「白晝那晚的聊天室」匿名平台打字交談之際,「因為我當時用本名進去聊天室,被其他人說回覆的內容太正向,後來竟然還被大家懷疑是機器人或志工!」賈茜茹笑談道,在聊天的過程中她也巧遇看過自己作品的觀眾,兩人相互交換藝術展覽的心得。可見此次白晝之夜透過線上化,也促成藝術愛好者們之間新的交流模式。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一夜沉浸藝術體驗 白晝之夜在南港通電

白晝之夜吸引人潮 藝術結合城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