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曾湘琦、李珮瑄/採訪報導
近幾年國內食安意識抬頭,許多民眾也開始重視農藥殘留的問題,擔心一不小心就會吃進農藥,因此烹調前都會經過再三清洗,不過台灣仰賴化學農藥並非一朝一夕,大多農民仍只信任農藥行,因此今年全台進駐各地農會的實習植物醫師,便被賦予減量任務,如何取得農民信賴,並解決作物的各種疑難雜症,都成為他們眼前的考驗。
今年年初,美國環境工作組織公布農藥殘留最多的蔬果排行名單,但各國氣候條件和用藥習慣不同,以農委會的抽檢資料判斷,連續性採收作物最為常見,這類的作物為可採與不可採收部位並存,病蟲害管理困難,若農民噴灑農藥,相比其他作物會有更高的超量風險。
從地理氣候來看,台灣位處亞熱帶與副熱帶之間,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發生頻繁,進而威脅作物生存,因此一般農民為了確保產量與品質不受影響,基於經濟與速效考量,化學農藥便成為普遍的防治方法。
另一方面,作為糧食的生產者,農民朋友卻在耕作上鮮少有依靠對象,當遇上作物問題時,身邊詢問的對象除了同業朋友外,便只有街上的農藥行,業者派藥的同時更身兼顧問,兩者相當於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但實際上業者沒親眼見過作物,難以掌握田間疫情狀況,只能根據農民所述,開立保守的「雞尾酒療法」,也就是混合多種農藥,然而真正有效的藥劑卻只有其中幾支,造成不必要的農藥用量,進而傷害生態環境。
如今,農民終於可以不再孤身奮鬥,因為農業多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植物醫師,他們具有學理知識,與農民豐富的田間經驗相輔相成。植物生病確實需要醫生,如同人類生病也會尋找醫生開藥,不過面對田間複雜環境,「植物醫師」勢必要親臨診斷,並瞭解農民經營習慣,才能找出問題癥結,真正做到對症下藥,否則作物不但無法順利生長,農民更可能因為作物的死亡,前期投入的心血全部付諸東流。
以雲林斗南的苦瓜田為例,今年56歲的林俊銘去年一度血本無歸,因為作物染上嚴重的蔓枯病,沒有一顆苦瓜倖存,讓他一度徬徨無措,慶幸的是他在農會裡意外認識植物醫生李宗翰,林俊銘聽取李宗翰的建議,重新檢視農藥行配給他的處方,並與李宗翰規劃再種一回苦瓜,從整地到收成,將近12個月的時間,期間李宗翰每個禮拜都會來到這裡,從不間斷,苦瓜也在經過改善後終於越長越好,價格與產量都相當亮眼,也難怪林俊銘驕傲地看著自己辛苦種植的苦瓜田時,仍不忘呼籲遭遇同樣困擾的農友們尋求植物醫生幫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今年共計有46位植物醫師進駐各地農會及鄉鎮公所,他們如同鄰居一般,平日多與農民互相交流、學習,而在他們身後也有植物教學醫院,分別是台大、嘉大、中興、屏科大四所學校,只要實習植醫在前線碰上任何問題,都可以即時向學校諮詢。
一旦植醫法正式上路,他們將可以為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把關,降低農藥殘留疑慮,與農民攜手維護食材的健康與美味,不過植醫法距今已經推動十三年,目前仍在立法院卡關,究竟國人何時才能「食得安心」?未來恐怕還是一個未知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