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呂溪人文生態豐富 海端鄉找尋振興之路

記者 陳宥蓁、陳宥均、羅宇彤/採訪報導

台東縣新武呂溪流域範圍廣大,位於流域上游的海端鄉因為地理位置及產業結構等因素,與相鄰的鄉鎮有著不同風情。海端鄉公所祕書江聰明表示,原住民鄉鎮與其他地區不同,鄉內人口和地理位置,使得海端鄉發展遇到諸多瓶頸。鄉公所期望能透過整合鄉內資源,振興當地的觀光及農業發展。

新武呂溪流域上游為新武呂溪,下游則為卑南溪。地圖來源/GOOGLE MAP、製圖/陳宥蓁

新武呂溪溼地曾獲內政部溼地經營特優獎的殊榮,縣長饒慶鈴曾於《台東縣政新聞 》說明:「在熱愛生態的當地志工守護下,才能拿下全國特優獎。」新武呂溪為卑南溪的上游,因水質純淨孕育出許多優質稻米,其中最著名的便屬池上與關山米。

鄰近產米聖地 獨缺自我品牌

台東地區的稻米產業擁有響亮名聲,但台灣民眾卻很少聽過「海端米」。海端鄉是台東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以布農族群為人口大宗。雖臨近關山鎮和池上鄉,知名度卻有很大的不同。海端鄉公所祕書江聰明解釋,其原因之一在於海端鄉沒有屬於自己的農會。

海端鄉內即便有農會辦事處,仍為關山鎮所屬。攝影/陳宥蓁

海端鄉若要外銷農產品,只能轉賣給鄰近的關山或池上農會,冠上當地農會的名字後,才能上架銷售。因此除自銷外,市面上不會出現「海端米」字樣,使得海端鄉能見度大幅降低,在行銷上處於劣勢。

江聰明表示,原住民鄉鎮與其他地區在生活習俗上本就有不一樣的背景,且鄉內的人口量能也需納入考量。除此之外,因地理位置而面臨的經濟困境,使得觀光及行銷方面也遇到諸多瓶頸。

市面上多常見印有「關山」字樣的米。攝影/陳宥均

海端鄉在早期其實有屬於自己的農會,江聰明說明,「海端鄉農會在民國68年後因鄉內農產量不多而被併」,因此除栽種稻米外,現今有許多從事農業的工作者皆為「小農」,種植產量少的經濟作物,如小米、黑豆、咖啡和苦茶等,經濟產值較少,不符合比較利益。

在所有農業作物中,稻米及蔬菜因一次性產量大,為海端鄉內主要能夠量產的農產品。不過由於沒有自己的農會,若要外銷農產品,僅能藉由鄉公所協助宣傳及小農自銷方式進行。但自銷方式通路少且無固定客戶,讓農民背負銷量壓力,無法良好發揮海端鄉具備的農業特色,帶來經濟效益。

海端鄉種植的作物多元,除高冷蔬菜外,還有紅藜和小米等經濟作物。照片提供/海端鄉公所

海端鄉公所祕書室課員劉建麟提及,這些經濟作物其實需要大量的加工時間,像是將苦茶製成苦茶油,變身為農特產品的過程,就需耗費大把心力。在產量少的情況下,各個產品又皆為需帶動的品項,期盼農民的心血在未來能有更多向眾人展示的機會。

身處流域上游 南橫東段的美麗與哀愁

海端鄉被台20線南部橫貫公路(簡稱南橫公路)的東段所貫穿,擁有高山峻嶺的壯闊風景,新武呂溪也順流而下。不過,因海端鄉所在的流域位置為上游狹宰、下游廣闊的地形,導致鄉內僅有少數的下游平原地區有機會以栽種水稻為主要農作物,其餘農業皆須依賴經濟作物。

海端鄉內下游平原地區坐擁優良種稻條件。攝影/陳宥均

在產業運輸道路則以南橫公路為主。原先的南橫公路東至海端、西至台南玉井及高雄六甲,東西雙向通行無阻,有許多車輛及人潮的往返。鄉內生產的農產品也大都通過南橫公路銷往高雄等西部地區。

江聰明感嘆,自從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將南橫公路的向陽至埡口路段沖毀後,西出口便遭封閉,至今只能東進東出。雀榕社區協會理事長Amoo也說明,台灣風災頻繁造成土石、水泥衝擊,致使南橫公路時常處於修復狀態,其通道的斷行,導致鄉內產品「高冷蔬菜」,目前僅能銷至花蓮及台東兩地區,限制行銷通路,也增加運往西部的成本。

莫拉克颱風侵襲後,海端鄉向陽至埡口路段毀損嚴重。照片提供/海端鄉公所

海端鄉以小農居多,經濟作物多元且分布於各村落。劉建麟說明,其種植面積與產量自然無法和量產的專業農戶相比,在行銷方面也比較吃虧。因此大多僅能藉由鄉公所協助對外宣傳,讓更多人看見海端鄉的優質農產品。

結合文化觀光 帶動鄉內特產

南橫公路沿線會經過各具自身特色的布農部落,以及自古至今遺留的歷史遺跡。而其道路的天然景觀,與新武呂溪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想要通往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嘉明湖的登山客,便會途經至此。

海端鄉各村皆有不同風情,與南橫公路及新武呂溪流域關係緊密。照片提供/海端鄉公所、製圖/陳宥蓁

Amoo提及,鄉內居民會以志工形式投入護溪活動,守護祖先賦予的人文生態。除了讓附近稻米品質良好外,多樣性的植物及魚類生態也適合搭配在地文化發展深度旅遊。

南橫公路與新武呂溪沿線深具布農族文化及歷史痕跡。攝影/陳宥均

目前鄉公所多透過舉辦市集及網路平台行銷來推廣特產,而今(2021)年由鄉公所主辦的全鄉射耳祭除了有傳統技能競賽外,更有以文化季為主題的觀光活動。劉建麟說明,以觀光吸引人潮才會使得海端鄉擁有更多被外界看見的機會,未來也預計以文化、生態觀光等形式結合農特產品,在幫助農民銷售作物的同時,讓民眾認識海端。

除了鄉公所外,社區發展協會也是推動各區域發展重要角色。江聰明舉例,鄉內的崁頂部落便是以小米和紅藜等布農族的傳統飲食,讓遊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體驗製作過程,還具有文化傳承的意涵。也希望南橫公路於民國111年開通後,可以促進農產品的即時運輸,成為鄉內新契機。

布農族歲時祭儀與小米生長周期息息相關,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攝影/陳宥蓁

當地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仍需與居民持續溝通,維護各部落原有的風俗。在不破壞海端鄉天然風貌的前提下,善用擁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並齊心合作,帶動整體發展。

 

系列報導:

傳統與發展並存 活絡布農海端鄉

延伸閱讀:

台灣稻之鄉 地方創生在菁寮萌芽

不只有天燈!旅讀平溪 點亮文化新價值

Posts created 1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