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妤玟、孔緹涵/採訪報導
水,為人體生存必須之首,但經過淨水廠出廠後到各家業者處理,販售到超市上的瓶裝水百百種,有純淨水、礦泉水、竹炭水,甚至標榜對人體有益處的鹼性水和奈米水。到底都是用什麼標準加工出廠,各家飲用水又是否有達政府合格之標準呢?
常聽聞自來水不能生飲,但自來水真的不能生飲嗎?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客服人員表示,依據《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的供水標準包括細菌性標準、物理性標準和化學性標準。
細菌性標準裡包含水質裡,大腸桿菌群與其他細菌的檢驗,檢驗程序會由各縣市的環保局環境檢驗科,每個月針對地區的自來水進行查驗再交付上去。物理性標準就是看到或聞到的,像是混濁度或是否有臭味,也有根據鉑鈷視覺比色法,由檢驗科的實驗室進行化驗來判斷水的顏色是否有異常。而化學性則是有關人體健康相關的化學物質,尤其是民眾比較熟悉的有害物鉛和汞,都是他們謹慎檢驗的標準。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也會承接民眾的陳情案件,例如有時候地區施工後,有些家中的水龍頭會出現黃水,民眾就可以撥打免費電話申請檢驗。只要是未經過處理,例如煮沸或過濾的自來水,用乾淨的寶特瓶採樣並交付到事業處,他們就會檢測水質裡面的pH值、餘氯量、濁度、總溶解固體量及氨氮等,再回傳給民眾改善建議。
回歸生飲問題,參考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的業務關鍵數據,統計至今年四月底,於台北地區的公園、捷運等402處公共場所,設置619座直飲台。所謂「直飲」就是指直接飲用自來水。水源從新店溪經由鑄鐵管或鋼管等管線送到淨水廠,再到輸配水管網中,政府會有電腦監視系統24小時連續的監視水質,監視內容包含水溫的控制、水量和水壓等。
另外台北市環保局也有架設直飲地圖的網站,讓民眾透過網路可以瀏覽附近哪裡可以生飲,不過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於5月11日暫停開放。
自來水事業處須將自來水設備檢驗報告定期傳回台北市政府備查,必要時,台北市政府也可以派人員前往抽查。如果有特別的檢驗紀錄,自來水事業處需要在五天內回報給台北市政府,若嚴重影響到公共安全或供水,自來水事業處必須規畫好安全評估的計畫,再上報至台北市政府,核准後才能實行。
台北市陳姓房東表示,有很多從外縣市來的租客會質疑說水龍頭的水不乾淨,要求加裝過濾芯,加裝濾芯主要是為了吸附走水中的重金屬或細菌等,用久了會藏汙納垢孳生細菌,所以他不建議使用,如果不放心可以煮沸放涼飲用。
選購包裝飲用水 應注意合格標章
市面上販售的水其實只分兩大類,包裝飲用水和盛裝飲用水。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飲用水管理條例規範,包裝飲用水就是市面上可以看到的瓶裝礦泉水、瓶裝純水等。而盛裝飲用水是指業者取水後未進入淨水處理設備或貯水設備前,或還沒用管線、載水車或其他設備輸送、盛裝或裝載的水,例如加水站和桶裝水。
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客服人員表示,包裝飲用水的食品GMP,也就是優良製造標準,是有明確規範的。水源水質檢驗規定,包裝飲用水的水源取水口周圍一公里內都不能有汙染水質疑慮的工廠、養殖場及垃圾處理廠。因為符合水質檢驗就可以,所以業者可能會取用地下水、井水或自來水,消毒方式也可以用加氯或其他化學方式殺菌。
之前很多人質疑超市裡賣的是自來水,但其實只要有合格標章都是符合規定可飲用的。照這樣的標準去分類市面賣的瓶裝水,水源地來自海洋,標榜比礦泉水更加順口的鹼性離子水;或是宣稱可以調整體質的「電解水」,其實都是包裝飲用水類的,只是製作過程不同或是水中加了其他礦物質。
民眾當然可以自由選擇包裝飲用水,但在選購時,不能只被瓶身的廣告詞吸引,而是該仔細看看瓶身背面的水源資訊,桶裝飲用水也可以在購買之後,斟酌是否要燒開再飲用。至於包裝的容器規範,是由《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的,也攸關民眾的飲水安全問題。
加水站水質來源標示不清 引發民眾疑慮
坊間有許多設置在路邊或是設點於超市外的自助加水站,只要投幣進機台,就有各式各樣的水任君選擇,如:純淨水、竹炭水、麥飯石水等,讓民眾花少少的錢就能裝滿一大桶水帶回家。在台灣,加水站的數量龐大,花小錢就能買到過濾水,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是相當方便的一件事。
將加水站的水裝回家後,部分民眾會選擇直接飲用,認為既然是加水站販賣的水,就應該可以生喝,不用再經過消毒;而部分民眾會堅持將水煮沸放涼飲用,徹底殺菌。然而,每間加水站的水質檢驗頻率、抽查標準、保養紀錄、機身上寫的負責人聯繫方式等,目前都沒有正式法規作為規範,且部分加水站設備老舊,濾心是否定期更換、水質是否符合標準,都還存有相當大的疑慮。
在沒有正式法規規範的情況下,只有標榜「可生飲」的加水站會被台北市衛生局列管。被列管的加水站會將自來水過濾後再賣給消費者,也會注意機台的衛生狀況,因為衛生局會不定期派人前往抽查。至於沒有宣稱可飲用的加水站,其實目前是無法可管的,儼然成為了一大隱憂,民眾在選擇加水站買水時務必謹慎,觀察機台上是否有「可生飲」的標示,並留意機身的維護保養紀錄,是否有定期落實,在有疑慮時也可以撥打標誌上的客服電話,替自己的權益把關。
從水中品出酸甜苦辣 侍水師獨特專業
水無色無味,不同品牌的礦泉水對一般人而言,是喝不出差別的,然而,卻有一項特別的職業,專門品味出礦泉水的成分,推薦客人搭配料理的礦泉水,就是所謂的「侍水師」,俗稱品水師。由於此行業具特殊稀少性,在國外,侍水師的年薪可達上百萬台幣,但想要考取侍水師證照可沒那麼容易。
一開始,台灣只有兩位遠赴德國培訓,成功考取證照的侍水師,2017年開始,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開平餐飲學校,和德國杜門斯學院合作創立「開平品水師國際證照學程」,吸引許多人報名學習。原來兩位開創先例的侍水師,正是開平餐飲學校的副校長夏豪均,以及老師吳侑諭。
根據開平餐飲學校的官網資料顯示,「開平品水師國際證照學程」的內容包含礦泉水地理、歷史、法律規範、營養學等理論課程,還有餐水搭配、酒水搭配、以水入菜、以水入飲料等實務課程。此外,還有連續九天的感官及品評訓練,讓學員學習如何辨別水中不同的礦物質成分。直到現在,台灣已經培訓出三十多位專業侍水師。
水情告急 水資源概念股逆勢上揚
近期台灣面臨久旱不雨、水情吃緊等問題,北中南皆出現缺水現象,水庫瀕臨見底,許多缺水情況嚴重的地區為工業區重鎮,而水資源概念股也受水情影響,成為投資者密切關注議題。
水資源概念股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水資源的開發,例如海水淡化,主要的兩家公司為千附(8383)和國統(8936)。第二類是廢汙水的處理,做水資源製劑的鉅邁(8435),工業用水中含有鐵質,容易使得管路腐蝕、生鏽,需要注入特殊的製劑,讓管路比較不會生鏽,增加使用壽命。第三類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省水設備,比較有代表性的公司,像是聲寶(1604),擁有很多省水洗衣機或是智慧型的家電,也是常見的國內品牌。
投資達人股海老牛分享,將其中一間公司「千附」的業務內容攤開來看,千附的主要業務為廠務的系統工程、製鞋機器的生產、精密的零組件製造,最後才是水資源的營運,且水資源開發只占營收的一小部分。所以水資源概念股相對而言是比較冷門的,個股的成交量也都比較低。
水資源概念股是屬於比較短期的題材股,大概一兩年就會起來一次,但這類個股的表現相對來說比較普通,股海老牛表示,如果想要投資的話他認為還是可以的,提醒投資人要做好功課再下手。
股海老牛也提到,若想要布局水資源概念股,有兩個方式,第一個方式是抓季節性,在台灣,夏、秋比較多雨,春、冬的雨相對比較少,在多水的季節就要開始布局,因為大家還不會注意到這個議題,等到真正缺水時,議題被炒起來,短線型的利多就會出現。
第二個時間點是,依照股價過去的表現去挑股價相對低點的時候,股價如果會在30到50之間做震盪,建議跌到30的時候買進,等話題性的議題出現時,股價可能就會上漲。如果話題已經出現後才進去買,可能就要等到議題再次出現的時候才有可能解套。
「基本上沒有人可以真的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所以我的投資哲學是希望大家可以買在相對低點就好。」
在以前,台灣缺水問題並不嚴重,依照全球平均降雨量的地區而言,台灣算是多雨的地方,來自梅雨季節和颱風登陸,雖然可能會造成一些災情,但雨量也相對比較多。不過近幾年就算有颱風,也都只是掃過而不會登陸,本來應該要下雨的梅雨季,雨量也異常的少,水庫水位下降威脅民生用水量。
投資顧問白易弘也認為,未來缺水將形成一個常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鋼鐵產業都會用到很多水,所以在工業用水的部分也會相對的緊俏。氣候異常是這幾年才發生的,但是其實它的「因」已經在很久以前就種下了,只會逐年越來越嚴重,成為常態,到最後就變成「水會比油貴」的狀況。
台灣島四面環海,白易弘認為,海水淡化和水資源回收是未來相當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因為過度超抽地下水會導致地層下陷,只適合短線應急。
疫情衝擊股市,所有股票都在跌,但台鹽(1737)只跌了2.96 %,相對比較少,表示它相對比較穩定,台鹽有在做「海洋深層水」,將低於海平面200公尺以下的水抽上來做海水淡化,處理成人可以喝的飲用水。白易弘表示,他覺得這是還滿有商機的一塊,只是因為現在礦泉水很便宜,所以海洋深層水的競爭力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不足,但在未來如果能喝的水也欠缺的時候,海洋深層水的商機就出來了。
有越來越多人看到水資源相關概念股的這塊大餅,白易弘說水資源概念相關的股票算是未來比較有潛力的股票,只是現在投資人比較傾向於賺快錢,像這種看比較長遠的股票就不是主流,但如果以投資的角度來看,還是可以買來以後當嫁妝。
不過,股市投資有各種不同變項與風險,投資人還是應該多做功課,謹慎選擇個股投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