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魅力!青年返鄉 建構鹿仔港新文化

記者 蘇淳閔/採訪報導

羅大佑膾炙人口的《鹿港小鎮》講述著「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鹿港,鹿港在清朝時期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經過了時代的變遷,也正面臨人口外移、老齡化的困境。一群在外遊子秉持著對於家鄉的熱愛與執著,在回到鹿港後,在各自的領域以一場藝術節、一杯精釀啤酒、一株秧苗,建構出屬於這個世代的鹿港新文化

返鄉 就在一念之間

張敬業,他將自己和團隊比喻為「文化農夫」在地方文化創造與再生的過程中,扮演著將藝術注入社區的角色。鹿港囝仔成立初期以返鄉服役為目標,陸續進駐藝術村,更在2015年舉辦第一屆「今秋會」,後來發展成今秋藝術節,以表演藝術為核心,周邊推出不同類型的項目,如勝豐吧、參先生手作、橫街工作室,以及禾火食堂。未來也將繼續致力於集聚青年,共同實踐在家鄉向下扎根,向外擴展的理想。

張敬業分享鹿港囝仔團隊在地深耕的經歷。 攝影/蘇淳閔

百年老屋華麗變身 成鹿港第一家酒吧

同樣投入返鄉行列的許鉅輝回憶,大學時期在高雄唸書,不過仍把握時間,一有機會便回鹿港走走,畢業後仍嚮往回到家鄉生活。他也分享,在與居民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到當地的需要,鹿港缺少讓鄉親聚集的第三空間,而在原本的興南戲院與亞洲戲院歇業後,總覺得小鎮的夜晚缺少了點什麼,於是把家族所留下的百年街屋,改建打造地方空間,成了鹿港第一間酒吧,是串連在地記憶的場所,也為鹿港的夜晚留一盞燈。

許鉅輝在吧台熱情招呼在地鄉親。攝影/蘇淳閔

紀錄片導演 回鄉種稻米

從扛著攝影機拍攝紀錄片,到放下攝影機實際走進農田,許文烽笑著說,在田間遇見水鳥、腳掌感受著泥土這樣親近農耕的現場,使他得到從未感受過的滿足感。

他回憶起小時候,曾有參與家中務農的經驗,在返鄉後摸索出不同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科學方法、新觀念,重新投入農業找尋「適地適種」,且順應鹿港地理氣候的耕種項目『水稻』,並成立友善農場,連結在地夥伴共同進行「參與式耕作」的模式,在小農自產自銷上也頗有心得,為農村注入新活力,也為下一代尋回土地的永續價值。

傳統文化的傳承需凝聚在地認同,這列返鄉路上的隊伍也曾碰上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但每次的修正都使他們能更貼近當地的需求。他們也鼓勵對於回鄉工作有負擔的人們勇敢踏出行動,那輛返鄉的列車已然行駛,只需要做你自己、做你自己原本就感興趣的事,家鄉的廣土會滋養你。而這一個個小水花掀起的漣漪,也使鹿港在歷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輝。

許文烽堅持生態友善理念種植適合鹿港環境的水稻。攝影/蘇淳閔
鹿港鎮上的實驗小學重視生命教育與文化傳承,在插秧當天學生一同來體驗插秧趣。攝影/蘇淳閔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青年返鄉養蝦 李富正翻轉傳統養殖業

青年回流 再造故鄉價值

Posts created 9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