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元瑄、張允馨/採訪報導
一年一度的媽祖遶境,在五月四日這一天於新店咸亨宮熱鬧舉行。神明們接續著隊伍前頭的腳步,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高大的神明氣勢磅礴的一搖一擺,出巡大街小巷保佑平安。與此同時,與廟會活動息息相關,至關重要的北管,也正賣力的在隊伍後頭幫忙伴奏。他們是新店北管平和社,北管社團擔任著各種婚喪喜慶與廟會、陣頭活動時的伴奏角色,主要是為了炒熱場面氣氛。
日治時期起至今,台灣從北到南都有北管團體,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早期出陣都是義務性的,村民感們情感濃厚,無論喪事、喜事,都會來幫忙,俗稱「憨子弟」。
而現代人對於儀式講求一切從簡,因此北管逐漸地走向職業化。同時也因為一團最少需要10人才能組成,加上北管學習難度高,較年長的北管社團也一個個因人數不足而無法成團。直至現在,若需要請北管表演助興,都必須號召不同的北管社團成員,零散的集結起來,才有辦法成團出演。
吹奏技巧繁瑣 北管臨沒落之路
今年73歲的吳金和是北管的指導老師,也是北管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他從十來歲就開始接觸北管,一路到50歲那年,接手新店廣興社,並開啟他的文化傳承之路。
俗語說:「近戲館邊,不會拉也會唱。」因為吳金和從小住在廟邊,長久下來的耳濡目染,北管的樂器便都懂了。在他接手社團後,就開始到外表演,學習以及觀摩不同地域、不同派別的社團特色,藉此互相交流,他也很希望能將北管文化教授給下一代的年輕人們。
對於北管文化傳承的不易,吳金和說:「要年輕人去學北管,但用這個當職業卻沒辦法生活下去,所以才比較沒有意願去學。」北管文化的逐漸式微,讓老一輩的社員們都十分無奈,認為這樣的文化斷層狀況只會日趨明顯,或許如此高調的國樂團只能成為時代變遷下的僅存一點的文化產物。
接手集蘭社 年輕人傳承北管文化
值得慶幸的是有一群位於宜蘭頭城的年輕人,正為北管注入一股活水。「頂埔集蘭社」是由年僅20歲的梁鈜傑所帶領的北管社團。他們用跳脫傳統在廟會、婚喪喜慶時的表演模式,籌辦一場音樂成果發表會,就和高中、大學生的社團成發一樣。如此別於以往的表演模式,讓更多年輕人與路過的觀眾耳目一新。
梁鈜傑說:「如果突然叫一個人來聽北管,一定覺得非常吵雜,很不適應。但如果在北管隊伍行進中,你慢慢地靠近旁邊聽,或是先站在遠方聽,若是有興趣再站近一點去聽看看,便能感受在整個樂曲中,你融入在裡面是什麼感覺。」只要用心去了解北管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意義,在欣賞音樂時便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早期農業社會時,大家重視傳統禮俗,每逢節慶都有出場機會,對比現在北管出場的機會一個月都不一定有一次。儘管北管風光不再,但不管它是否已經步入黃昏時期,都還有那麼一群人,不管差距幾個世代,但出於熱愛、出於使命,會繼續堅持演奏下去,將北管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