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福興軒兩甲子 看彰化北管興衰與傳承

記者 羅翊萱/採訪報導

彰化縣文化局北管藝師羅鐸隆

「河裡蓮花放,千年鐵樹開;三仙齊下降,福祿壽仙來。」熟悉的開場白加上鬧熱的鑼鼓聲,傳遍大街小巷,這是廟會中不可缺少的音樂――北管。

彰化縣員林市萬年庄福興軒120年館慶活動,在員林市萬年宮鬧熱開場。攝影/羅翊萱

從萬年福興軒 看彰化北管簡史

彰化縣員林市萬年庄福興軒創立於清光緒27年,至今走過兩甲子的歲月,歷經各種興衰、載浮載沉,於2018年再度復館,今2021年為120年曲館館慶,期望福興軒的北管戲曲,再度傳唱下一個兩甲子。

北鼓(右邊樂手)在北管中一般屬於指揮的角色,執掌的樂手通常也負責唱的部分。攝影/羅翊萱

「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彰化北管歷史必須從清朝開始講起,台灣最早流行南管戲曲,南管精緻典雅的曲風,雖深受文人喜愛,卻因為較難琅琅上口、沒有鑼鼓喧騰的氣氛,較不符合廟會、祭典等熱鬧的場合,很快就被乾隆嘉慶年間傳入台灣的北管取代。

㩳愉轃北管掌中實驗團於南投縣文化局前廣場演出,北管音樂加上戲偶生動的演出,讓台下的大小觀眾看得目不轉睛。攝影/羅翊萱

彰化市南門梨春園、東門集樂軒、北門繹如齋與西門月華閣在當時並稱彰化城「城內四大館」,每逢廟會慶典出陣時,都會競相較勁,其中尤以「梨春園」與「集樂軒」最為激烈。而今,四大館還有在活動的也只剩梨春園與集樂軒。彰化縣文化局北管藝師林建昌談到,北管一般分為西皮(新路),與福祿(舊路)兩種腔調,軒屬於福祿派,園屬於西皮派,現今北管派別區分已經沒那麼清楚,兩種都會學習演出。

林建昌口述,台灣在日治時期,政府頒布皇民化運動,各式傳統戲曲逐步被禁止演出,其中也包括北管,福興軒的活動也被迫中斷,史稱「禁鼓樂」時期。1943年日本音樂家黑澤隆朝組織台灣民族音樂調查團來台,加上接近二戰尾聲,皇民化政策逐漸鬆綁,各地曲館又開始活躍。

林建昌說,在此後北管走向落寞,福興軒雖偶有出陣,卻經常湊不成團,須向其他曲館調人,便開始流傳一句地方俗諺「萬年子弟扮無仙」。

政府地方攜手 推廣傳統戲曲

彰化縣文化局南北管音樂戲曲館,為全台唯一專責南北管事務的單位,近年來與地方仕紳合作,推廣南北管文化,開設南北管師資班、幫助地方復館活動、推行南北戲曲教育校園扎根計畫。彰化縣文化局傳統戲曲及文化資源科科員林嫦慧,平時負責以推廣南北管戲曲教育的工作為主,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年了。

北管布袋戲的後場通常由嗩吶、三弦、殼仔弦、鑼、梆子、通鼓、響盞、大鈔等樂器組成。攝影/羅翊萱

學北管對升學無誘因 刻板印象造成誤解

「家長會有擔憂。」林嫦慧表示,在推廣傳統戲曲進學校時,最常遇到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習傳統戲曲對於孩子的升學,在現在的教育政策上並沒有加分;二是對廟會陣頭的刻板印象,而對傳統戲曲有所誤會,怕孩子學壞。

團主蕭任能一邊在台前操弄戲偶,一邊唱著角色的台詞,另一邊的團員則在整理下一尊要出場的戲偶。為了促成台前的精采表演,台後其實非常的忙碌。攝影/羅翊萱

老藝師進校園 挑戰新的教學方式

另外一個問題則是目前的北管師資,林嫦慧指出,因為都是年紀較大的老藝師居多,在過去他們都以在自己的館閣教學為主,通常都是師徒制,老師示範,徒弟跟著學。因此當進到校園教學,必須同時教學一、二十位年齡層低且不同年級的小學生時,就會出現需要調適的地方,例如上課氣氛太嚴肅、活躍不起來,老師就需要一點時間去學習不同教學領域的授課方式。

但因為傳統戲曲的年輕藝師真的不多,文化局仍然會積極媒合校方與老藝師合作,而老師在累積了一、兩年的經驗後,也逐漸上手,知道該如何去帶動上課氣氛,引起小朋友們的興趣。

年輕子弟作伙來亂彈 未來志向成北管老師

彰化正樂軒北管樂團團長王銘政(右)、副團長蘇柏源(左),兩位都正值而立之年。因為從小耳濡目染,便熱血投身學習北管,未來想成為傳承主力的藝師。攝影/羅翊萱

「我未來的志向是想要當老師。」彰化正樂軒團長王銘政、副團長蘇柏源,兩位都是正值30歲青壯年,一位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受同是藝師的祖父影響,一位認為不能讓北管這樣值得傳承的傳統文化消失,毅然決然的投身傳承的行列,成立正樂軒,廣邀志趣相投的大朋友、小朋友們一同學習北管、出陣表演,並以成為老師為目標。

廟會裡的的北管音樂,是許多長輩們小時候的記憶,但這些回憶卻隨著時代的洪流被埋沒。保留這項技藝,不能只依靠政府與地方仕紳的力量,更需要的是像王銘政、蘇柏源這樣熱血的北管青年,才能讓下一代繼續擁有這項傳統戲曲文化。

北管鑼鼓喧天聲,是許多長輩們的孩提記憶,在老藝師與年輕藝師的努力下,才能再次讓一度快消失的北管文化死灰復燃,使後代子孫繼續將這鬧熱傳唱下去。攝影/羅翊萱

延伸閱讀:

台北靈安社創社150周年 北管子弟傳承戲曲藝術

戲台人生!野台戲興衰 見證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