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台北靈安社創社150周年 北管子弟傳承戲曲藝術

記者 高敏婕、張庭茹、邱庭庭/採訪報導

廟會承載台灣人民童年回憶,每當節慶時,「北管音樂」帶來震耳欲聾的鑼鼓聲,總是令人印象深刻,而演員們動人的演唱,及觀眾叫好的呼聲,更是吸引愛「逗鬧熱」的民眾前來一探究竟。而歷史悠久的台北稻江靈安社(簡稱「靈安社」)正是台北著名的軒社之一,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簡稱「霞海城隍廟」)一同守護著大稻埕一帶居民,香火已延續百年以上。

霞海城隍廟與靈安社 大稻埕的守護神

霞海城隍廟設立多年來始終香火鼎盛,為台北著名廟宇之一。根據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記載,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的商人們便集資,遠赴大陸福建福州恭請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以城隍信仰為中心的靈安社,以祈求闔家平安。

特別的是,城隍廟內供奉的謝必安、范無救二將軍是北台灣開光最久的神將。與文、武二判官共同護衛城隍老爺。靈安社神將會副會長張振杰表示,「文判官為祂一年只會出門一次,每年五月十三出巡、遶境,信眾總爭先恐後想目睹謝范將軍的風采。」民間相傳,透過信仰能補足法治社會的不足,進而達到安定社會、匡正民心的作用。

演員以一身華麗的裝扮於霞海城隍廟出演北管子弟戲。攝影/張庭茹

因應疫情 靈安社遶境活動順延至明年

張振杰說明,霞海城隍廟共有八個軒社,靈安社社是八軒社之首。靈安社因為是大稻埕歷史最悠久的北管軒社,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霞海城隍廟遶境出巡時,就是替城隍爺壓陣的軒社。

為傳承北管藝術與神廟文化,靈安社於創立150周年時舉辦靜態與動態紀念活動,以彌補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無法舉行遶境的缺憾。靈安社社長周淑穗表示,原定11月舉行的遶境活動已順延至明年,改由城隍祝壽法會代替,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台北霞海城隍廟。攝影/高敏婕

靈安社在7月4日起,先行舉辦為期近一個月的影像紀錄展,10月31日更推出北管子弟戲公演,演出正戲「出京都」。靈安社總幹事吳柏勳介紹,這群「憨子弟」是經過2年的培訓,才能以「梨園登台」方式演出,呈現完整的子弟戲。

吳柏勳說明,靈安社的「子弟們」是由善男信女們自發性組成,為不拿酬勞的非職業性團體。本次子弟戲公演,樂師及靈安社其他成員秉持一顆為城隍爺服務的心,辛苦練習、彩排,為傳統藝術默默貢獻,傳承珍貴神廟文化。吳柏勳強調,除藉公演傳遞傳統藝術的美好,期盼能喚起民眾追溯根源,了解先民開發不易,進而飲水思源、珍惜看戲所帶來的快樂。

靈安社創社150周年子弟戲演出。攝影/高敏婕

與陣頭不同 吳柏勳:軒社目的在傳承戲曲藝術

吳柏勳認為,陣頭文化長年深陷污名化指控,八家將常與黑道、鬥毆、毒品、擾亂社會秩序等形象連結,但實際上,廟會陣頭文化的主要目的為酬神、透過信仰安定人心,是種高貴文化。

為保持正派形象,不讓軒社被污名化,靈安社以身作則,出陣時保持環境整潔,共同保護這項傳統文化。不同於陣頭文化,軒社更加純粹,吳柏勳指出,軒社屬業餘團體,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延循先賢傳統,樸實純粹的去傳承戲曲藝術。

北管子弟戲前場精彩演出 後場樂團扮演重要角色

談及台灣傳統戲曲,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北管子弟戲,台上的戲曲腔韻、台下的叫好呼聲,是傳統節慶中台灣人最喜愛的表演之一。北管戲曲又稱作亂彈戲或子弟戲,差別在於亂彈戲屬於職業戲班;子弟戲則由業餘團體演出,靈安社演出的戲曲就屬於子弟戲。

靈安社總幹事吳柏勳說明,北管戲曲演出時分為前場與後場,一齣戲以演員前場演出為主,樂團後場伴奏為輔組成,而後場也稱為「文武場」、「先生」場。俗話「三分前場,七分後場」,若一齣好的子弟戲,只有舞台上演員的精彩演出,沒有後場音樂的配合,就是所謂的「沒戲唱」,前場再賣力也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因此後場的演奏者們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吳柏勳分享,北管特有的大鑼是中空的,所以震盪的聲音相當大聲,大鑼中空的設計,能使演出或出陣更有氣勢,因此後場的穩定度非常重要,像幕後推手般帶領著整場的演出。

北管文化特有大鑼。攝影/邱庭庭

北管戲樂團又稱「文武場」,可以再細分。所謂「文場」也稱作「龍邊」,在演員表演時文場樂師都位於舞台右側,可以方便看到演員的表演情形。它具有旋律性,泛指吹、拉、彈奏等管弦樂器,主要有大廣弦、月琴,還有最常聽見的嗩吶,除了伴奏外還可以製造特殊音效,例如嬰兒哭聲。

而「武場」就像現代的打擊樂,位於舞台左側,稱為「虎邊」,主要在掌握全劇的節奏、配合演員的表演營造氣氛與穩定唱腔節拍。包含板、鈔、鑼,其中像是小鈔、大鈔、大鑼、小鑼等樂器。武場的指揮稱為「頭手鼓」,也是文武場的總指揮。

除了北管戲外,歌仔戲及京劇也是子弟戲,差別在於歌仔戲須由專業的職業演員來演出,而非業餘子弟;京劇在武場的部分則沒有大鑼,唱腔也有所不同。此外,北管戲採用湖廣腔的官話,屬於北方一字一音的系統,為的就是將曲調中的辭意更深切地表達出來,與大家所熟悉的歌仔戲清一色都是閩南話為主不同,吳柏勳表示,由於唱的對話大家聽不懂,使得北管戲在推廣上較為困難。

靈安社子弟戲演奏。攝影/張庭茹

傳承北管戲曲文化 靈安社開班授課推廣

中國傳統宮廟文化裡,陣頭分成陣勢跟角頭,陣勢又分成文陣與武陣,吳柏勳解釋南北管就是屬於文陣。

北管文化之所以相對普及,正是因為無論身為士、農、工、商,只要肯學,沒有身份上的限制。南管文化由於康熙皇帝喜愛,曾被賜為「御前清客」,南管清雅,演奏風格婉約,溫柔地唱起中國南方的腔調,與北管所使用帶有金屬風格的伴奏,差異甚遠。其學子通常都是達官顯貴人家

北管屬於較熱鬧高亢的音樂風格,非常符合廟會所需的熱鬧氣氛,至今北管戲曲仍然被視為台灣最正式的酬神戲劇,除了廟會所需,民間的婚喪喜慶也都會以北管作為慶典音樂。 

靈安社創社百餘年,經歷過政權的轉變,也見證過時代的演進,隨著網路時代來臨,文化多元化驅動下,戲曲文化受到強烈的衝擊,因此傳統文化的保存並非易事。對此,靈安社社長周淑穗表示,為了想讓多一點人了解北管戲曲,未來也希望能透過開班授課的方式進行推廣。

靈安社副總幹事羅文遠說明,除以往的遶境外,今年原本也有計畫讓民眾報名參與體驗北管軒社相關產業活動,例如做燈跟神明鬍子。盼透過導覽的模式,讓民眾親身接觸文物的製造過程,利用體驗的方式讓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於受疫情影響,這些活動都延後,無法如期舉行。

除此之外,靈安社也與設計工作室合作,設計出別具風格的主視覺,負責人連偉翔表示,希望藉由改掉過往宮廟鮮豔顏色的呈現方式,使用親民一點的卡通風格,並在插畫部分加入歪臉貓工作室的創意,將民俗信仰帶給大眾全新風貌,讓更多人關注。

靈安社創社150周年子弟戲公演文宣。照片提供/靈安社
靈安社創社150周年文宣。照片提供/靈安社

 

延伸閱讀:

苗栗最盛大民俗慶典「火旁」龍 鞭炮聲四起迎神龍

【攝影報導】文史工作者力保先嗇宮牆面 花磚再生重現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