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芷菱、白石理子/採訪報導
原住民狩獵文化 源於日常生活
伸手不見五指的森林中,只能聽見落葉被踩踏發出的聲音,這裡是南投縣仁愛鄉的卡度部落。布農族獵人Manai開著卡車進入部落,城市的身影逐漸消失,視野開始被鬱鬱蔥蔥的大自然給填滿,抬頭看向黃昏的天空,今晚獵人將進入山林中狩獵。
在部落的街道上,可以看到許多布農族的圖騰布滿在部落的每個角落,紅白黑三個鮮豔的色彩填滿菱形的圖騰,在活動中心、校園,甚至是街道旁的牆上,也都有著屬於布農族的圖騰。
牆上的裝飾除了圖騰外,還可以看到許多畫曆、壁畫上顯示著原住民農忙、狩獵等日常生活,尤其是壁畫中的故事,更是彰顯對原住民而言狩獵並非只存在於原住民的特殊慶典裡,而是屬於他們的日常生活。
神祕狩獵文化 與漢法相衝突
然而在這樣看似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布農族人王光祿卻在2013年因年邁的母親想吃肉,在台東山區狩獵台灣長鬃山羊與山羌後,被警方以持有非自製獵槍及獵殺保育類動物逮捕,並以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和《野生動物保育法》予以起訴。
王光祿事件引發台灣各民族對原住民狩獵文化的關注與討論,但台灣狩獵研究會代表郭厚志表示,因為這起事件,讓台灣各民族驚覺原來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早已經被漢法所限制、甚至造成傷害。2021年3月王光祿事件召開言詞辯論,內政部警政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等相關部會代表在司法院進行言詞辯論與檢討協調。
即使狩獵文化受到漢法衝擊,原住民也沒有因此而頹靡不振,相反的,英勇的獵人們扛起獵槍在半夜時分進入黑暗的森林中,為族人狩獵獵物。布農族獵人穿著厚實的衣物頂著寒風,帶著一把獵槍,就這樣,進入了沒有一絲光芒的山林之中。
原住民狩獵記憶 實踐與傳承
獵人Taukduz表示,進入山林前要先向祖靈祈求狩獵平安,除了狩獵前的儀式,獵人們需要具備深山裡的知識,因此除了使用槍枝狩獵外,獵人要知道如何利用動物的聲音、行為來辨認獵物的方位與狀況,並且獵人也要懂得分辨山林中的植物,了解動物的分布地帶等。
布農族居民說,獵人要比其他人遠遠更熟悉和了解山林,要知道在自己的領地中,動物是否減少、植物有沒有好好生長等,這些都是獵人需要具備的觀察能力,並非只是狩獵動物這麼簡單。卡度部落會議主席石志雄也認為,最重要的是山林的知識以及獵人如何運用知識以及力量在深山中存活。
如今面對傳承的問題,卡度部落的獵人們反而不怎麼擔憂,卡度部落居民說:「會打獵的人就會教他的孩子打獵啦。」看似隨意的態度其實是樂觀的表現,對於原住民來說會狩獵的族人是自然而然會傳承、教育自己的孩子去了解認識,並且學會如何在山林中生存。
老獵人帶領年輕獵人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深山中,在實際的狩獵下同時教導如何透過動植物在山林中存活,狩獵文化便是這樣流傳下來。
近年來博物館和獵人學校也同樣致力於保存原住民文化,順益原住民博物館主任林威城表示,除了文物的保存外,博物館也舉辦許多活動,讓原住民以及想認識狩獵文化的朋友一同參加,認識與學習更多原住民的文化。
狩獵文化包含狩獵技巧、山林知識以及布農族獵人強調的分享精神,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上山打獵,帶回來的獵物都會與族人一同分享,感謝山林的饋贈。獵人們除了想要將山林的知識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更想要將狩獵文化分享的精神一同傳遞給社會大眾,希望能讓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完整的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