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申宇懷/採訪報導
她是陳映妤,自小便對新聞有著濃厚興趣,沒事會藉由電視新聞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小事。大學時就讀經濟學系,因緣際會接觸到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開啟第一份實習記者工作經驗,也因日後的大學交換計畫,到歐洲唸書,同時也以駐歐記者的身分,紀錄各種點點滴滴。
「第一次感覺國際新聞瞬間就在你旁邊誒!」這是她對首次擔任國際學生記者的最大感觸。因為台灣的國際新聞記者,大多以編譯為主,鮮少有機會實際參與採訪。這樣的現象,使得當時對獨立記者這份職業概念還很模糊的他,在歐洲採訪期間,總願意站在第一個衝在前頭,只為了將當時受到全球關注的歐洲難民議題給帶回台灣;帶回華文世界。
因為這樣的報導內容,得到不少前輩的幫忙,使得陳映妤得以將她在歐洲所寫的內容與獨立媒體《報導者》合作,更在學生時期,建立她在記者這條路上的信心。雖然工作內容與大學所學經濟、行銷不同,但始終對於的文字書寫有著濃厚的興趣。
「不用對一件事情單純呈現很好的一面,而是以更多樣的方式來展現出來。」是她對自己人生選擇所下的結論。
「我國高中的時候英文超爛」,陳映妤笑著分享,但由於想記錄國外所見所聞,迫使自己必須對英文有一定的靈敏。不是新聞系出身的她,更因為跑國際線,只能靠著自身薄弱的英文了解記者是如何採訪問題,熟悉媒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而英文也無形在日常會話中成長。
從小便會對社會許多公共議題感到不公平的個性,促使了陳映妤畢業後沒有踏入主流媒體,抱持著「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的想法,與朋友一同創立網站,分享一位又一位有溫度的人物故事。沒有第一腳踏入主流媒體,她認為是自身對獨立媒體的偏好,加上自小接觸新聞管道主要是以電視為主,使得她對於主流第一印象為影像為主,這對熟悉文字的她是相較陌生的。
她認為,主流媒體對於國際新聞事件的關注與網路獨立媒體 《報導者》、《端傳媒》相關媒體相比是相對較少,這對將現場視為新聞殿堂的陳映妤,擁有品牌建構與品牌個性的獨立媒體,自然成了她在合作上的首選。也由於網路崛起,閱聽方式的改變,這讓陳映妤觀察到獨立媒體與主流媒體對同一議題的採訪角度、深度的不同。
在深度方面,陳映妤觀察,主流媒體在同一事件的採訪上,較獨立媒體要求即時性與時效性。其中所帶來的風險自然為媒體缺乏核實,進而連帶影響了對閱聽人的社會建構。但她也強調,即時性也是相當重要,因為獨立媒體與主流媒體的分工地方不同,才能拼出媒體產業的多樣性與完整性。
因此,與其改變主流媒體工作性質,陳映妤認為主流媒體該學習如何講求時效性的同時,能夠在確實查證以前,採取較保守的採寫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問題產生,也能使閱聽眾感覺到在專業度上的用心與謹慎。與其說獨立媒體與主流媒體的競爭,陳映妤認為「分進合擊」更能貼切表達主流與獨立之間的係。
談及與獨立媒體合作,陳映妤說明,和編輯討論題材選擇時,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她表示,只要邏輯架構清楚,基本上都會被採用,媒體公司也會提供不少國外議題採訪機會,讓報導多元化,但在支付上以稿費為主,並非全額負擔。
找資源、尋人脈 華文是另類優勢
「賺不了大錢」是陳映妤擔任獨立記者多年的心得之一。她表示,薪水因人而異,最後仍然取決於合作對象,與傳統記者領月薪工作性質,是兩個世界。因此在擔任獨立記者,必須懂得多角經營,透過寫書、翻譯等方式,或是利用專案方式,在記者這條路上繼續求生存。
和傳統記者不同,沒有媒體機構背後撐腰,卻要接觸不同國際組織,陳映妤不諱言地表示確實有些辛苦。但她深信,只要用心和有能力,並非不可企及。依她經驗分享,吃「閉門羹」的情況比想像的少,尤其國外華文記者相對較少,因此也是另類優勢。
網際網路的發達,陳映妤認為找到採訪對象、資源,不是件難事,其中一大重點為作品集,如網站。透過作品即可迅速讓人了解過去經歷,多了一層合作機會。
另外,陌生開發也是陳映妤認為可彌補沒有媒體稱要找到資源的一大方法。透過網路資源,一但接觸到對的人物,接下來便是靠人脈「滾雪球」,因此對於新進獨立記者,這將會是他們必須學習且具備的條件之一。
「見面三分情」,陳映妤依經驗分享,過去在與國外媒體交流中,時常直接飛到當地與總編輯做直接的接觸,例如直接到辦公室拜訪,這也成為了讓別人難以回絕的一大竅門。最終雖不見得能如願獲得採訪,但也能從對談中獲得其他進行的方向,顯見身處第一現場的重要性。
獨立當自強 安全要第一
對於嚮往朝獨立記者發展的媒體人,陳映妤說明,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想創作作品已不再成為一件難事,且不一定要與媒體合作。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累積作品。這也成為了她在接洽不同國際媒體時的一大優勢。
另外,陳映妤也特別叮嚀獨立記者時常隻身在外,因此在安全上要特別注意,盡量尋找當地可信任的朋友,避免單獨行動。性騷擾與戰地接觸都是在國外採訪時可能接觸到的,因此在出發前,應該清楚評估當地風險是否為自己可掌控範圍,避免勉強自己。她也透露,在身上攜帶防身物品已成為目前出外採訪的行囊小物之一,以避免不必要的憾事發生。
雖在國外採訪上,多少遇到不同的風險,但陳映妤表示,擔任獨立記者的採訪中,也從不同受訪者學到了不同的人生課題。中間接觸的過程,體會到的感覺正是她拋開可能風險,繼續報導下篇議題的動力所在。
陳映妤謙虛地說,自身擔任獨立記者的經驗仍然不多,但正是因為深信記者的工作為「阻止遺忘」,透過文字記錄呈現出事實,正確的反映社會。使得她繼續在媒體的路上前進,期望能為許多議題透過文字紀錄,保留存在的證據。
獨立記者不好走,但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獨立記者,世界上許多被忽略的議題才得以有發聲的管道,在堅持「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的信念中,期許未來陳映妤能夠繼續在「現場」,為我們寫出更多精彩動人的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