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新聞人王健壯 榮獲卓新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記者 張庭茹、邱庭庭、高敏婕/採訪報導

「我始終相信,媒體是永遠的反對派,記者是永遠的反對者。」上報董事長王健壯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以下簡稱卓新基金會)在2020年將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頒發給資深新聞人王健壯,在媒體圈深耕逾四十年的他,既是一名記者,更是一位著名作家,無論政治風氣為何,從未放棄執筆。

兩岸政治問題,他也精通美國政治文化,並時常發表對政治現況的評論。評審委員會認為當前台灣社會最需要正論,王健壯始終以公正客觀、不私不盲為筆下評論的基本要求,無論任何政黨執政始終堅持站在權力的對立面,殊屬難能可貴,因此獲獎。

第19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攝影/張庭茹
王健壯榮獲第19屆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攝影/張庭茹

從經典中學習新聞人風骨

王健壯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由於近年教書需要,經常翻閱胡適編撰的《獨立評論》與雷震的《自由中國》,他認為,當時政治氛圍中,胡適與雷震所追求的道德勇氣和執筆風格從不媚俗的態度,就是他信之不疑的「老派價值」。所謂「老派價值」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因政治變遷而動搖。

他認為,這些經典存在的意義不容忽視,後人要學前人懂得站在時代前頭的進步意識,堅持自己的路,無論在何種政治條件之下,都要呼籲民主自由、人權,堅守新聞人的風骨。

曾創辦網路媒體《明日報》、《風傳媒》及《上報》的王健壯說,媒體有新媒體、舊媒體,但無新、舊價值之分。無論傳播方法如何轉變,「老派價值」是古今中外不變、傳統紙媒與網路媒體皆適用,是媒體工作者應要堅守的理念。

經歷戒嚴時代,王健壯清楚了解民主與自由如何得來,卻也因此憂心,在現今多數民眾對社會及政治冷漠的情況下,台灣的民主與自由會不知不覺地流逝。相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英國的《衛報》等西方媒體,無論處於何種時空背景面對民主歷史關鍵時刻,不但反覆重申對老派價值的堅持,同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還要挺身而出,保衛新聞自由在憲政民主中所代表的角色與功能。

王健壯獲獎時發表得獎感言。攝影/張庭茹

教育傳承  新聞價值實踐重於技術創新

現今大學新聞教育注重實務技巧的學習,但對王健壯來說,相較新穎與技術,新聞的專業理念,才是不該被遺忘的核心價值。

目前在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擔任客座教授的王健壯,教授課程包含媒體典範與經典、新聞自由倫理實踐及國際新聞專題分析等。他表示,新聞教育的意義就好比武俠小說的「內功」,相較於外功的華麗劍法、拳法,更重要的是內功的深厚。而新聞記者,若只有用字遣詞華麗、版面精緻新穎,也不如新聞價值的實踐。

修習王健壯教授國際新聞專題分析課程的學生林雅筠也認為,王健壯教授善於在課堂上利用問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課程主題、思考問題意義,並重申新聞價值的重要性。

「記者的養成就是一個笨功夫,一位好的新聞記者養成非常慢。」王健壯指出,當記者的門檻很低,但是要真正成為一位有影響力,懂得貫徹新聞「老派價值」的記者,是需要靠漫長的時間去自我養成的。

聲音媒體新潮流 卓新獎首設Podcast獎項

今年首次設立的Podcast獎項,由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的「法客電台」獲得殊榮。法客電台每集都會邀請來賓一同探討社會議題,如「移工權益」或「礦業法」等。法客電台的主持人楊貴智表示,希望能透過節目,肩負起法律人與社會大眾溝通的責任,體現台灣民主法治文化價值。

楊貴智認為,Podcast的優點卻同時是它的缺點,由於Podcast逐漸趨向大眾化,聽眾只需透過聲音就能與主持人一同探討議題,然而對閱聽眾而言,聲音不如影像,能使他們快速瀏覽、接收訊息,尤其法客電台節目內容又較為艱深,一般聽眾往往要從頭聽到尾,才能了解議題的核心,因此與其他Podcast節目相比,也更難吸引民眾收聽。

Podcast新聞獎元年得獎者楊貴智致詞。攝影/張庭茹

本次同時入圍卓越新聞Podcast新聞獎項的「鬼島之音」,內容涵蓋環境、政經議題,鬼島之音執行長吳怡慈強調,「我們的節目就是要把台灣的觀點帶出去!」其中由鬼島之音發行的系列節目《The Taiwan Take》每集節目都以「There are global issues, and this is The Taiwan Take」開場,意思是從台灣觀點出發,探討世界議題,讓台灣融合國際;而《Waste Not Why Not》則是關注環保議題的節目,以全球的觀點出發,在今年二月更成為第一個受邀至非營利科學研討組織「2020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的台灣Podcast公司,也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在環保教育上的努力與成果。

建立新聞人專業標竿 卓新獎走過19年

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前,國內新聞獎是由官方來頒發,但新聞媒體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監督政府,當時身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的蘇正平(現任卓新基金會董事長)呼籲新聞工作者拒領政府的新聞獎項,而他在擔任新聞局長時,更是決議廢除官方所頒發金鐘獎及金鼎獎中的新聞類獎項,並號召企業界共同籌備成立卓新基金會,宗旨為「替新聞倫理及新聞專業建立標竿」,至今已邁入十九年。

第19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董事長蘇正平上台致詞。攝影/張庭茹

台灣新聞媒體環境開放且競爭激烈,有許多知名且具公信力的新聞獎項,如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卓越新聞獎及曾虛白新聞獎等。透過競賽發掘有能力、做出好新聞的媒體人,也讓新聞工作者在比賽中攝取經驗、相互觀摩與學習,同時讓民眾能夠關注到國內優質的新聞媒體。據2020卓越新聞獎典禮手冊的資料指出,第十九屆卓新獎共有697件作品報名,參賽者實力堅強,也較往年更踴躍,投件數較前屆多三成左右。

第19屆卓越新聞獎典禮手冊。攝影/邱庭庭

邱家宜認為,台灣早年雖無言論自由,但想維持媒體營運並不困難,解嚴後有了言論自由,媒體排除政治干涉,卻使媒體逐漸商業化,新聞品質既沒有提升,更形成媒體亂象。因此她指出,台灣新聞點擊率多寡並非就是好的新聞標準,成立卓新獎,最重要的就是從獲得榮譽者的身上,可以看到「好的作品是長什麼樣子,好的新聞工作者要有什麼樣的堅持」。

以「見不得的光系列報導」榮獲第十九屆卓越新聞電視及網路(影音)類深度報導獎的公共電視記者呂培苓、顏子惟,在報導中探討光影響到建築美學及城市美學的問題,同時也探討光如何改善人民身心靈的健康。「自己關注這個議題,卻不知道讀者看到這樣的題目會有什麼感覺。」呂培苓表示,深度報導雖觸及層面不廣泛,但若有人能從中取得共鳴,或許能促使大眾有所行動,那就達到傳播目的。

此外,這次「早安台灣台語新聞」入圍電視及網路(影音)類每日新聞節目獎,而身兼節目企劃及播報的台視主播郭于中表示,節目初衷是向年輕人推廣台語,透過零國語的方式,使節目更加專業化。為此,郭于中也考取高級台語認證,成為第一個通過台語認證的台語主播,此精神深獲評審肯定。

邱家宜認為,現今台灣仍有許多優質新聞媒體,但由於資源不夠充足,無法常態性讓觀眾足夠接收到好的新聞,以至於閱聽眾往往認為台灣媒體逐漸商業化、涵蓋太多腥羶色內容,降低新聞素質。她希望藉由卓新獎的鼓勵,能讓媒體工作者做出更多好的新聞給閱聽眾,改善台灣的媒體環境。

 

延伸閱讀:

Podcast成新趨勢 廣播產業面臨轉型

新聞結合Podcast 老媒體打入年輕市場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