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1】公民電廠攜手農村再生 淡水忠寮社區綠能轉型

記者 蔡佳妮、查厚葦、武廷融/採訪報導

位於大屯山腳下的淡水忠寮社區山明水秀,同時也榮獲多項農村再生的表彰獎項。近來更是轉型為智慧綠能社區,在當地民眾的協力之下,社區已建置四座太陽能民宅案場,從今(2020)年月發電至今,總發電量達27300度電(KWh),為北台灣公民電廠的里程碑。

忠寮社區的前世與今生

早年淡水區為台北縣(今新北市)最大的稻米產區,忠寮社區因其地理位置背靠大屯山、依傍林子溪,同樣也種植許多稻作。「我小的時候這邊全部都是稻田,家戶還有碾米的機器,現在都看不到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鎮榮提到,自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為因應對農業的衝擊,政府祭出休耕補貼政策,加上農村人口外流嚴重,忠寮社區也就逐漸看不見金黃稻穗的身影,近來北部農場多半轉型為觀光農業,經營休閒農莊等。

從農村社區營造走到公民電廠,李鎮榮講述緣起,他為電子業出身,相較於一般民眾對能源的了解更為貼近,也曾於2012年擔任新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彼時他便有在林口養豬場一帶興建沼氣發電場的想法,希望能將資源循環利用,但後續因與當地民眾溝通不利因此作罷。

  • 1度電:「1度電」就是耗電量1,000瓦特(W)的用電器具,連續使用1小時(h)所消耗的電量,表示為「1,000瓦特.小時(1,000Wh)」或「1千瓦特.小時(1kWh)」。其關係如下:1度電=1,000瓦特.小時(1,000Wh)=1千瓦特.小時(1kWh)。
  • 公民電廠:公民電廠係以公民為主體,自主性設立相關組織,透過集體出資、付出勞力、物資或資源等方式,取得一定所有權或股權,並參與電廠之營運。

資料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經濟部能源局

期間他還是持續關注能源環境議題,2013年起參與行政院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積極投入相關課程,從保育永續一步不落,也在社區內發展出魚菜共生生態示範區域,大力推動社區復育生態。

忠寮社區內架設結合太陽板和風力發電的路燈,照亮社區公共區域。攝影/武廷融

而發展公民電廠的契機,李鎮榮提到,起初是架設太陽能電板是為了提供魚菜共生示範區內的用電,以及社區內有地主願意無償提供一塊土地用以設立風力、太陽光電的路燈。正臨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李鎮榮便想,若是能在社區內建立公民電廠,除地球永續外,也是十分良好的公民教育。

2019年淡水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淡水社大)設立再生能源相關的課程,李鎮榮便與淡水社大以及區域內志同道合的民眾成立「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用以共同推動公民電廠。

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設置官網,民眾可以透過網站了解相關電廠的資訊。圖片來源/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

李鎮榮表示,初始有考慮過以忠寮社區為主成立更小型的合作社,然而一般民眾對公民電廠的概念模糊,對太陽光電有更有許多不了解,因此產生不少疑慮,如光電板是否有輻射、製程有沒有汙染等。此外,對於光電板相關架設的技術與資金也成為一大阻礙,於是最後就由淡水區幾個地方團體共同組成。

綠能合作社推動能源轉型 許慧明:這是一場公民運動

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理事主席許慧明提到,公民電廠的申設流程上對民眾而言較為複雜,成立合作社扮演一個生產、經營的角色,去協力民眾參與進入能源開發計畫,也有提供許多相關課程進行教育與推廣。「大家都覺得北部的光電規模比較小,但是淡水區十分積極也獲得許多成果;我們今年更與文化大學簽約,將協助他們建設光電板於校舍屋頂,為全台第一間大學社區公民電廠」。

公民電廠申設行政流程圖。資料來源/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製圖/蔡佳妮

他進一步說道:「能源轉型其實是一場公民運動。」綠能合作社設立公民電廠售電後的綠能收益除了讓社員獲利,同時也會回饋在地,如今年度便經由理事會決議撥款11萬給淡水社大持續設立能源課程,讓在地民眾能更加貼近、認識能源。此外鄰近的鄧公國小也是新北市第一間公有屋頂公民電廠,為新北市政府與淡水社大公民團體協力合作。

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董事長張國麟談起公民電廠,他認為陽光是自然的恩惠,現今技術發達,可以將陽光的輻射能轉化為電能,在強調永續的今日更應重視,屋頂裝設光電板有一定的好處,除了可以將屋頂出租獲得資金,也能為多雨的北台灣在樓頂隔出多餘空間利用、減少房舍漏水、夏季普遍降溫效果明顯等,現今台灣也FIT制度為核心發展,用以制定躉購費率,台電一旦與屋主簽約,便是保證收購二十年的長期合約。

  • 躉(ㄉㄨㄣˇ)購(Feed-In Tariff, FIT):是一種推廣再生能源發電保證收購制度。與固定金額的補貼不同,躉購是由政府或台電公司以特定費率在特定年限收購所產生的電。

資料來源/能源教育資訊總中心

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在淡水區推行公民電廠成效良好,但忠寮社區發展公民電廠也並非一帆風順,李鎮榮坦言,起初忠寮社區只有四戶人家願意裝設,當時也是開了兩、三場公聽會,但社區內的其他民眾都抱持觀望態度,「大家會覺得這個概念很新,不敢去嘗試,民眾看見社區的先例,來了解的意願也都有增加。」附近的北新醫院院長來參觀社區後,也與合作社洽談,願意在屋頂建設公民電廠,共同致力推廣綠色能源。

忠寮社區內的民眾透過新北市智慧綠能合作社在自家屋頂架設公民電廠,除了可以發電、還能提供頂樓遮蔭、降溫。攝影/武廷融
架設太陽能板的電箱。攝影/武廷融

李鎮榮熟稔的介紹著社區的每一塊角落,他說道,早期先民也是使用自然資源進行動能的利用,早年種植稻作、社區內碾米之時,兩三戶農家會在溪畔合力建立水碓,只要有一公尺的高低差便可使用,後期發展為效率較高的水車,等到有了電力之後又改用為機械式的工具。

他更提到,未來希望評估社區內的水圳是否有社區型水力發電的可能,此外北台灣冬季吹東北風,李鎮榮也積極研議社區型風電的發展,致力於讓忠寮社區未來有機會達成全綠能社區。

李鎮榮介紹並示範使用早期的水碓碾米的器具。攝影/武廷融

公民電廠規模有限 難與系統商競標

面對政府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許慧明表示,政府有心推動、立意良善,然而實際執行面仍有許多問題是在地組織難以跨越的鴻溝,如行政院要求各部會、地方政府應盤點公有屋頂,然縣市政府所屬能源相關部會劃製時,往往將全市公有屋頂合併為一個大型案場招標,公民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以與大型系統商競爭。

對此,新北市經濟發展局綠色產業科科員張哲銘回應,縣市政府在推動光電發展時,常易面臨預算緊缺的可能,因此順應於處理公有標租案時,在金錢考量上公民電廠是較難以與系統商競爭。不過新北市去年有成立兩座示範案場,分別為鄧公國小與鷺江國小,會藉由這些推動的經驗去考量、設計一些機制,讓合作社得以更加具有競爭力。

許慧明認為,政府端應考量盤點案場時,是否能因地制宜的劃設,讓鄰近區域的公民電廠能有機會回饋、加深與在地情誼的締結,促進地方創生的可能性。

新北市除了推動公有校舍架設太陽能板,在市內許多公共區域建築也有建置太陽能板(圖為新北市市民廣場)。攝影/查厚葦

而針對民眾認為公民電廠申設流程繁瑣,張哲銘也表示從2010年以來法規都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希望更利於民眾參與,如屋頂光電設置高度由原本的1.5公尺至現在的4.5公尺、設置容量20kW(瓩)以下的案場免台電併網審查等,然法規修改不是一朝一夕,也有積極與能源局討論會逐步放寬與調整。

落實公民電廠普及化 盼政府完善配套

針對政府對公有屋頂標案的條件,以社區發展為主的合作社和公民團體均表示,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加友善的配套措施,協助民間團體在與業者競爭方面,補足缺乏的資金和競爭力,使得兩者能夠相互抗衡,落實社區發展公民電廠的普及化。

「公有屋頂就是提供給市民使用的,可以給一個公司承辦其屋頂的太陽能板,為什麼不能將標案的條件降低,提供較為優惠的政策給民眾或是公民團體呢?」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質疑。

對此,以網路集資形式發起的陽光伏特家成員柯建佑解釋,若政府提供優惠或相關配套的方案,在商業利益上是某種程度的讓利,由於公標案的建設為納稅人的權益,很難做到公民電廠推動和商業利益兩者之間的平衡。他指出,民間團體應該多向民眾主動徵求尋找適合架設太陽能板的屋頂,不僅可以持續提升自身的價值、競爭力,也能更有底氣的去實踐許多公民電廠的架設,而非一昧的希望政府給予幫助。

「公民電廠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很小的火花,慢慢地因為有共同的理念聚集在一起,最後能併發出絢爛的成果。」張國麟說起推動公民電廠的過程,當大家都擁有永續的觀念,使來自大自然的可再生能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並參與至能源政策的討論,整體公民社會才能一起朝向能源民主化邁進。

 

延伸閱讀:

【公民電廠2】落實綠能發電 公民電廠模式多元

二期能源之丘啟動 北市邁向綠能首都

全球碳排放居高不下 再生能源用量遞增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