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論壇】疫情改變教學模式 張淑萍:線上教學設計需系統化

記者 張栩陵/採訪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各行各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落實防疫,學校不得不採取遠端線上教學的授課模式,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12月2日將舉辦公民論壇「後疫情時代的線上教學發展」,邀請官、學、研三方進行討論。 

其中官方代表為教育部數位教學實施計畫主持人張淑萍,她自2013年起陸續推動數位教學設計和建置「線上課程」相關教材網站。今年則因疫情影響,建置大專院校遠距教學課程與線上教學指引」的網站,提供「學校行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三種不同面向的教學輔助,並整合所需的資源與資訊,其中教學影片的開發和網站平台的運作是由教育部提供數據補助經營。

教育部數位教學實施計畫主持人張淑萍,致力於數位學習的推動。照片提供/張淑萍

改變教學模式  線上教學成必要

以往對於數位學習的教學印象,大多是以提供學生事前預習和課後複習的概念為主。在疫情前,數位學習用途多是提供基礎的學習資源、提升學習成效等輔助式的教學。因這一波疫情的發生令人措手不及,不論是同步還是非同步教學,都已無法再去細分為何學習的動機,而線上課程」則變成必要」的教學模式,也成為學習的唯一選項。

受疫情的影響,各類教學模式也產生極大變化。張淑萍舉例,以往都是非同步教學,教師會事先預錄教材,再到線上平台經營其課程。

而現在教學設計較著重的方向有二,一、由專業的團隊把關,並把共通性的教材開發成較高品質的課程。二、培養師自製數位教材的能力,比如熟悉線上平台的軟體應用、如何經營互動、透過訓練和規劃,希望能有較好的教學品質,學生才能學有所獲。

張淑萍也提到,不同於中小學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大專院校則屬於教學自主,而他們教育部數位教學實施計畫團隊,現在也推動各個大學應有內部數位學習團隊,而團隊可以和教師相互合作提高非同步的教學品質。另外,同步線上教學,則偏向著重在線上經營互動和教學技巧,透過教師不斷反覆上課練習,提升教學成效。她說,這屬疫情結束後,線上教學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教師在線上教學課程開始前,都需反覆確認並熟悉直播設備的應用。照片提供/張淑萍

課程設計為先 即時互動為主

至於後疫情時代如何能讓各級學校線上教學課程更完善,張淑萍解釋,在數位課程設計方面,有一用語為數位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如何在同步或非同步教學裡有更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例如如何在線上作發表、分組討論、問答、甚至是製作專題、競賽,都是需要經過仔細的設計。

張淑萍論及,因為學習對象不同,針對學習的受眾也不同,所以不論是課程的設計、教材的編寫與開發都是需要師親自設計,包括評量、問答、測驗等。張淑萍強調,在傳統的線下課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反應即時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而在線上直播授課的過程中,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互動」是線上教學的核心,教師和學生間必須加強互動,如問答、隨堂測驗、或是分組討論。此方式不僅讓學生保持專注力,也能增加課程參與度,即時評量學習成果,讓學生有體驗感」,提升線上教學的出席率」。

混合式教學 成未來趨勢

張淑萍提及,台灣的疫情相對來說較為穩定,也是少數仍可維持實體上課的國家,但當其他國家的線上課程系統、軟體、教學模式逐漸進步的同時,我們卻漸漸落後其他國家,而疫情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教育模式,線上課程未來也必定會成為新常態的教學趨勢。

張淑萍也表示,在疫情之前對於實體、實作性的課程就已提倡混合式教學,所謂的「混合式」教學就是指不分實體、不分線上教學,取各方的優點來做混合搭配。

「混合式教學是未來的趨勢,數位教學與實體課程需相輔相成」,混合式的教學也需要系統化的教學設計,重構教學內容與結構,把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與實體課程內容、設計相互融合,從而切實地保障線上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也能發展出更多元的教學模式。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