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食物浪費 惜食觀念仍須加強

記者 蘇育琪、李昀、張祐瑜/採訪報導

中國《央視》於近期揭露「大胃王吃播」黑幕,批評網路上許多「吃播」博主實為利用催吐、假吃、加速剪接影片等方式,讓大量的食物並不是被吃下肚,而是將其吐出淪為廚餘。今年12月22日,中國提出「反食品浪費法案」,讓涉嫌食物浪費的影像內容受到法律規範。但不殘留廚餘就等於不浪費嗎?食物浪費的問題還能追溯到源頭生產過量及民眾的飲食觀念。

民眾透過吃播影片來減低獨自吃飯的孤獨感,吃播文化既而影響飲食觀念。攝影/陳妍臻           

近半廚餘未循環 成隱形浪費

路路分享關於大胃王食量的飲食狀況。攝影/蘇育琪

根據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統計指出,環保署2019年的統計數據中,全國民眾每天產生約5500公噸左右的廚餘,但只有1400噸有進入循環系統,其中650噸送去養豬,其餘750噸化為堆肥或飼料,剩餘的2700噸淪為焚化或掩埋處理,無形中造成了許多環境負擔及資源的浪費。

台灣大胃王YouTuber路路說明,針對拍攝造假的進食影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吞入食道,一種是吃了再吐掉,都是浪費食物。

路路在未拍片時,仍舊需要進食比一般人多的分量,常人吃到八分飽時,對她來說大概只有三分飽。不過對於飲食的觀念其實與一般人並沒有不同,拍攝挑戰影片時會衡量和考慮自身極限,避免浪費食物。

僅六成委政府 掩埋釀負擔

令人擔憂的是,國內所面臨的不單是剩食的問題。對此,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提及,台灣目前處理廚餘系統不夠完善,像是化為堆肥或飼料的廚餘只有大約六成是由公有廚餘處理廠回收處理,其他都要委託民間單位處理,全國廚餘處理設施依舊不足。

再加上我國目前並沒有規劃廚餘處理廠的專用土地,一般都委身於掩埋場內部空地、郊區閒置的工業用地或農地。一旦受到附近民眾抗議,只能默默遷離。

根據環保署近五年全國廚餘數據得知,廚餘再利用率幾乎不高於10%,相當低迷。資料來源/環保署官網 資料1 資料2、製圖/蘇育琪

我國政府自1991年訂下「焚化為主、掩埋為輔」後都以焚化政策為優先。雖然自2003年起,環保署提出「零廢棄物」的目標,使回收再利用的比率逐年上升。但看守台灣協會根據環保署近年來的統計數據,發現約四成的一般廢棄物依舊是焚化處理。焚化廠可以有專屬用地,而廚餘處理廠和資源回收場卻沒有指定的空間,這仍是待解決的問題。

一般廢棄物清理辦法流程圖。資料來源/慈濟醫院、製圖/張允馨

相較於其他蔬果較仰賴進口的國家,台灣農業科技進步,各項農作物品質與產量均具優勢,多元的蔬果資源看似為國人帶來豐富的飲食環境,然而,每年過量生產問題的新聞不斷,盛產期間總有須藉國軍、監所、學校團膳大量採購,幫助解決供過於求、穩定產銷平衡。

產銷失衡 預警措施力度不足

為因應台灣消費者喜好,以臺北果菜批發市場平均每日交易量為蔬菜類中最多的甘藍為例,農糧署公關科陳景如說明,臺灣大多農地以種植稻米為主,在二期作結束後至隔年一期作有一個「裡作」期,期間約3個月,農民常用以種植短期可採收的蔬菜作物以增加收益,於是以種植門檻低、單位面積產量高、成本與效益具高槓桿比的甘藍為最大宗,造成甘藍產銷失衡的問題。

台北第一果菜市場內剩餘蔬菜之情形。攝影/蘇育琪

為穩定產銷,農糧署提出四項措施,一、預警系統及各項農情調查配合勾稽,推估60-70天後市場供應量。二、輔導外銷。三、收購加工。四、擴大行銷,辦理聯合促銷活動,並協助辦理展售。然而這些措施僅是補救方法,避免生產過量才是解決之道。

不過陳景如也表示,台灣屬自由市場經濟,萬一發生供過於求的情況,會造成產品價格貶低,農民收入減少。政府僅能呼籲以預警措施,或是透過政策誘導調整產業結構,建置整合平台提供農友進行農作物生產規劃的參考。

剩食多元利用 餐廳助轉介

除了蔬果發生生產過量的問題,台北魚市漁貨供應數據統計中顯示2020年為止台灣當地的漁獲銷售量約為供應量的74%。台北漁業公會自治會會長詹明憲說明,剩下的16%為當日「現流」未販售完的漁獲,會透過冷藏或冷凍兩種不同方式保存。

台北魚市將廢棄海鮮給外包廠商製成堆肥或餵豬。 攝影/李昀

漁獲容易因為天氣因素造成產量不穩定,將當天的剩餘漁獲以真空包裝再冷凍可以延長保存期限,能擇日販售之外,冷凍過後的漁獲可以煎、炸、糖醋等重口味方式料理,或進入加工廠製成魚丸、魚漿食品,也能及時提供臨時不足的漁獲量。  

推廣惜食、續食概念的餐廳書屋花甲店店長方億傑表示,他會利用數據管理統整每月消費額,根據數據調整隔月進貨量。至於那些長得畸型的香蕉、遭蟲蛀的葉菜、運送中被碰撞到的水果,這些具有相同營養價值卻因為賣相不佳,不符合大眾審美而丟棄的「醜蔬果」,他們的作法是將這些「醜蔬果」再利用,像是夾入三明治、製成小菜或打成果汁。

另外藉由「剩食轉介」也可以避免浪費食物,例如有自助餐或便當店將當日無法售完的餐點交給他們,他們會利用社區的互聯群組即時發布訊息,讓需要的里民可以免費拿取剩餘熟食。餐廳很難達成零廚餘的目標,但盡可能避免浪費遠勝於直接丟棄,除了能幫助到需要的人,更是友善地球的一環。

民眾至食享冰箱索取剩餘食材。攝影/蘇育琪

惜食由日常 環保靠技巧

除了規模較大的漁獲蔬果攤商及餐廳外,每一個人都應擔負起身為消費者的責任,透過日常行動來實踐減少食物浪費。

像是一般家戶或個人除了每日的廚餘外,若無法緊抓「先買先吃」或是「吃多少買多少」的原則,造成過剩的食材其實更是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浪費。對此,環保收納達人楊賢英透露,若能有正確的保存知識,即便購買了大份量的食材,也可以技巧性的延長保存期限,讓食材的生命延長。

比方說,購買食材時應當考慮冰箱是否能容納全數食材,冷藏的食材應在七天內使用完畢,並且可用透明保鮮盒來存放,使裡面的食物一目瞭然。而肉類、少數蔬果可以先做分裝或是簡易的處理後移到冷凍保存,分裝可避免重複的解凍又冷凍導致易壞,簡易處理則可節省下次烹煮的時間。

再者,食品包裝上的「賞味期限」並不等於「有效期限」,前者根據食藥署對其定義是指在此日期之前,食品保有最佳品質,但並不表示在此日期之後,食品就不安全或變質了。後者則為可保持產品價值的最終期限,超過後營養價值流失、較不建議食用。消費者應明辨兩者差異,以減少丟棄還可以食用的食材造成無意識的食物浪費。

從這些生活中的習慣開始著手改變,就能減輕剩食給環境帶來的負擔,不只是不剩下,而是盡可能完全地發揮食材的用處,把食物的價值最大化,才是「惜食」一詞所傳遞的意義。

 

  • 勾稽:稅務稽徵機關運用相關資料比對、驗算,以發掘逃漏稅捐所採用的一種技術。
  • 現流漁獲:是指在這6小時內所捕撈回港販賣的漁獲物,也有意味著魚從出水死亡後是在6時內。

資料來源/教育部字典;資料來源/農傳媒

 

延伸閱讀:

用剩食做公益 「享食冰箱」應運而生

 

Posts created 9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