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2】疫情停看聽 探病文化待導正

記者 朱茱、柯芷筠、龍俊佑/採訪報導

我國防疫有成,防疫指揮中心於6月7日正式宣布防疫解禁,全台正式進入「防疫新生活」。談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許多民眾都會想起17年前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2007年的臺灣被全世界孤立、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排除在外,也是全世界最後一個解封的國家。總共7名醫護人員殉職、73人死亡、和平醫院封院這些都在臺灣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痕跡。因為有過去的經驗,面對此次的疫情,政府與人民皆積極、主動防疫,成功在這波疫情中穩住腳步。且於全球大爆發時期僅有零星境外移入個案,本土病例持續持平;現全球第二波疫情正燃燒的同時,國內也已正式解禁,進入「防疫新生活」。

璩大成:疫情就像是期中、期末考,咬牙卯起來也要給他過關!

談起此次疫情,時任台北市仁愛醫院副院長、現台北市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這就像是一場重要的期中、期末考試,咬著牙也要撐過去。他以一輛「車」作為象徵並舉例,除了軟、硬體系統整體的提升之外,擔任「司機」的中央也由指揮中心統一下達佈告相關事務、「保養車子的師傅」也就是日夜辛苦的護理人員,許多醫師放棄臨床投入公共衛生領域,還有「乘客」民眾的高度警覺、重視與配合防疫等都是不可同日而語。

抗「煞」名醫璩大成將台灣整體防疫比喻為「車」。攝影/朱茱。

加強門禁與人員管理  人力負擔更加重

疫情指揮中心於2月29日正式發函請醫療院所加強門禁管理,並落實陪探病管制;4月2日除特殊狀況外禁止探病,陪病人員維持一人。但在疫情指揮中心統一發布命令之前,許多醫院已超前部署。

臺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北榮)為例,北榮於1月26日起謝絕探病;3月18日、19日起除有服務證、陪伴證及辦理入院者、預約掛號者外,進入主要大樓的中正樓與門診大樓皆須至服務台接受旅遊史檢查並填寫「臺北榮民總醫院來院民眾健康聲明暨切結書」以及備妥有相片之健保卡或身分證件供查檢。

民眾在服務台排隊接受身份查驗。照片提供/李偉強
北榮來院民眾健康聲明暨切結書。攝影/朱茱

針對這些改變與管制,北榮醫企室主任李偉強表示,人力負擔的增加是無法避免的。在管制最嚴格的3月份,中正樓與門診一天需動員到100人,分別是80人查驗身份與20人的秩序維護,都是以現有的行政人員值班幫忙。而榮總一天的門診病患與陪同者高達13000人,尖峰時間會開到12個窗口,每兩小時輪班,一天輪值6班;住院區則有6個窗口,每天約須查驗4000至5000人。

門診區之前即有清楚標示之海報提醒民眾。攝影/朱茱

五月隨著疫情開始趨緩,門診區查驗也跟著縮減至6、7個窗口,慢慢將人力的負擔降下至50人左右,也就是降至尖峰時段的一半。

病毒不分人種、貴賤與職業。院內的專業醫護在防疫上不是最需要擔心的,而是許多相關知識與防疫資源較少的院內清潔人員及外包廠商。璩大成表示,聯合醫院將外包人員與醫護一視同仁,所有醫護穿戴的防疫裝備、福利也都一併提供給在院內工作的相關人員。

負壓病房負重擔  分艙分流落實人員管制  

北榮144病房護理長蘇瑞源即表示,不論是醫護人員或是外包人員都必須要落實分艙分流以避免交叉感染。每天上班之前召開小組會議,以圖示的方式清楚地提醒照顧的流程與動線,針對不同感染風險的病房也設有不同等級的防疫裝備與防護標準。在不同的防護標準之下,護理人員也需不斷調整且接受滾動式的教育,除此之外也在不同的病室之外貼上相對應之防疫圖示流程卡以提醒護理人員。

針對其他病患之陪病人員,除了透過中央政策背書與院方透徹宣導之外,護理長也會在每天晨間、下午查房時間逐床與家屬確認身份且提醒相關陪病規定。

進入門診區之前,除了有護理人員審核身分,更有志工幫忙引導。攝影/朱茱

在看護的部份,蘇瑞源則是嚴加確認身份與檢查相關工作證以確保病房內無不相干之人。他表示,比起將外籍看護因為語言不通或不了解相關政等緣由視為可能的防疫破口,透過主動關心與悉知相關語言人員的翻譯與配合衛福部相關他國語言宣導文宣讓外籍看護更了解當前狀況,避免其被排除在外是更適切地作法,也更有效防疫。

另外,外籍看護有可能因為不方便取得或購買,會有口罩缺乏等狀況。透過與院內醫療材料行的溝通,出示相關病房之陪病證明,即可較方便取得N95口罩。藉以上種種政策的配合與護理長的關心及宣導,以減緩他們在陪病時心理與物資的負擔。

 減少探病 平時信任關係是基礎

疫情期間,院方針對探病與陪病人員作出實名預約等相關管制,希望進出醫院的人達到最少化,同時也減少不必要之探視與風險暴露。

減少陪並與探病家屬人數時,最令民眾擔心莫過於在醫院的家人的狀況。蘇瑞源說,平時與家屬建立互信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中央指揮中心的命令下達到執行往往非常迅速,但倘若平時就有階段性的預告病房相關政策走向、了解與滿足家屬的期待與需求進而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基於保護病人的立場,自然家屬也能放心並遵守相關規定。

疫情期間需減少家屬探病及陪護,保障安全。照片來源/flickr

另外,醫院也鼓勵透過視訊的方式,使家屬與病患間仍能維持基本聯繫、確認彼此狀況。但若碰到病況危急、有重大醫療決策須與家屬討論或面臨生死關頭之病患,在醫師開立醫囑或提出醫療面談之需求後,護理站會先審核家屬TOCC史再請家屬到院面談、了解狀況。

探病心意到人不到  探病文化待導正

談到因此次疫情而延伸出的「探病文化」,璩大成與李偉強不約而同的表示,希望藉由此次的疫情導正民眾「探病」風氣。就算不是疫情期間,民眾因探病而出入醫院其實給自身與病患帶來風險且也無益病人的病情發展,更是不利醫院掌握病況與人員出入。正好近期因應疫情做出禁止探病之政策,也希望民眾能夠反思也改正探病習慣。

防疫新生活  隨時配合政府停看聽

台灣在6月7日全國大解禁,現進入防疫新生活。璩大成建議民眾可以慢慢恢復日常生活,但若有變數也希望民眾配合政府防疫。

以臺北市為例,倘若出現一例本土案例,臺北市又將重啟警戒;若一週內新增15例,防疫裝備將會重啟;最後若已達到負荷臨界點,也就是有1000例確診時,更希望民眾配合政府宣導等回到防疫生活。

台灣疫情趨緩,政府宣布進入「防疫新生活」。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保持社交距離  人性關懷不能少

一名專業醫護人員的養成十分的困難,加上疫情期間更是加重醫護人員肩上所擔負的壓力與責任。平常各司其職,各有相關專業領域,在疫情期間所需花費的精神與心力更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盼社會大眾能對這些站在第一線的英雄給予感謝、關懷與鼓勵。

疫情下實習醫護人員眼中的醫院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醫學院對於學生的教導,是否會因應疫情而所有不同?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鄭羽珊說,在開始實習前,學校會教導防護措施,但是沒有特別詳細說明,到底要防護到什麼程度,頂多只是告知會遇到什麼情況,要怎麼處理,並沒有實際的「教」。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楊詠婷則說,實習的醫院會有線上的影片課程,要求整個醫院的員工都要看完。

實習前,醫院都會要求學生觀看衛教影片。照片提供/白恬瑋

為了避免醫護人員不認真觀看影片,鄭羽珊說:「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每天的晨會,阿長(護理長)都會抽考學姊相關防疫處理要如何做。」傳染病傳播方式分為:飛沫傳染、空氣傳染和接觸傳染。楊詠婷表示,新冠肺炎比較屬於飛沫傳染和空氣傳染中間,對於不一樣的疾病傳播,也會有不同的應對措施,實習的過程中,也會針對這次疫情給予專門的課程教導和診斷方面的須知。

傳染病傳染途徑分類。製圖/柯芷筠、資料來源/疫Q遊教館 對傳染途徑的認識

除了課程方面的教學,面對實際與病人的接觸,楊詠婷說,她實習的醫院將院區分為三區管制,實習醫師禁止進入有確診病患的區域,也盡量不讓他們接觸有呼吸道問題的病人。護理方面,原先會分段照顧病人,每個人都會輪流照顧不同的病人,但因為疫情關係,則變成固定區域照護病患。

鄭羽珊分享她在實習期間,有遇到疑似個案,雖然她沒有接觸到病人,但是在病人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前,學姊都會換上隔離衣,提前準備好所需用品,進行雙重防護,連照護病人的時間,都是一般病人的兩倍。「每次看到學姊脫下隔離衣後,滿身是汗,真的非常辛苦,好險最後這個病人沒有確診。」

醫護人員在照顧疑似個案時,會進行雙重防護。圖片來源/Pexels

除開政府對醫療診所下達的防護政策,院內也增添不少規定,楊詠婷就說,有些同學感情很好,以前休息時間會一起吃飯,現在規定他們不可以聚餐,不管是在院內或是私下都不可以。

同時她也表示,醫院其實比政府更早就下達,進出醫療院所需要刷健保卡的制度,甚至只開放一個時段讓病人家屬探病,病房內一次只能一位訪客。因為有外籍勞工染病的案例,因此也規定每個看護、外勞和陪病者,一天要發放一片口罩給他們。

鄭羽珊也說,疫情期間,病人數量的確有變少,即便擁有住院的需求,病人通常都會要求自費入住單人病房。像她就曾經遇過,有病人家屬剛從日本回國,雖然當時日本並非旅遊危險區,但是探病的過程中,無意間被隔壁床的病人聽見,導致其緊張地前往護理站尋求幫助。

雖然目前疫情減緩,但位居第一線的醫療單位依舊不可鬆懈,對於醫院探病的限制,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暫不解除,因此進出醫療場所仍然需要配戴口罩,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系列報導:

【新冠肺炎1】台灣防疫成功 留學生表示比歐美

【新冠肺炎3】台灣航空業防疫大挑戰

【新冠肺炎4】疫情下的社區防疫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