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沁琳、張赫倫/採訪報導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牡蠣養殖之利弊
台南市為台灣牡蠣養殖重鎮,海上浮棚數量占全國50%以上,生長期為每年九月底育苗至隔年六月採收,後因位於西南季風迎鋒面,海流將大量漁民未收回的蚵架、保麗龍浮具等廢棄物沖回岸上,造成沙灘充滿垃圾、環境髒亂,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指出,環境復育工作效率根本不及垃圾生成的速度。
保麗龍浮具在過程中會碎裂成小顆粒,漂浮在海面上吸附有機汙染物,水中生物若不慎誤食之,體內累積的毒素將會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宋欣真表示,針對海洋廢棄物之處理,目前積極配合行政院提出的「向海致敬——海岸環境清潔維護計畫」,與各部會合作推動定時清、立即清、緊急清的整頓措施,以保持海岸環境之整潔。
事實上牡蠣養殖的過程對環境極為友善,晁瑞光說,蚵架上的附生植物及貝類、牡蠣等生物,會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發揮固碳作用,久而久之形成生態礁,削弱海浪侵蝕的作用,對日漸退縮的海岸線、海洋資源的耗竭及二氧化碳的吸存,都有一定程度的助益,更能成為對外宣傳的「低碳」特色產業。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
對此,晁瑞光提出階段性的解決對策,短期應朔及源頭,全面禁止使用發泡塑膠浮具、限制採收時間至四月,預防季風將漁業廢棄物吹上岸、破壞環境,台南市農業局已於2017年計畫禁止使用未套網包覆之保麗龍浮具,並希望2023年前全面汰換成環保材質浮具,根治牡蠣養殖之環境問題。
中期計畫是將廢棄蚵棚作為「牡蠣生物棚」,復育海洋生態的同時還能淨化水質,長期則規畫持久性的蚵棚、朝觀光漁業發展,並推動政府與產銷班合作,招商募資整合成休憩水域,估計其產值將遠高於牡蠣養殖。
研發環保養殖設備
台灣西半部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範圍主要分布於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縣市,養殖大宗魚種有吳郭魚、虱目魚、文蛤、牡蠣等,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表示,內陸養殖所生成的農業資材廢棄物主要為體積大的塑膠飼料袋,當前各縣市政府已積極倡導資源回收制度,同時也建議飼料廠業者改用較環保、可分解的材質裝袋,以減低環境負擔。
此外,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補充,澎湖內灣海域盛行箱網養殖,該養殖方式是在特定海域中利用浮具乘載魚網,組成立體空間將魚種養殖於內部,漁民朝箱網投入飼料餵食,而飼料中的有機物質與魚隻排泄物影響周圍水質,導致海洋優養化嚴重,侯彥隆說,台灣目前無相關規範取締,水質變差後養殖成效也隨之降低。
冉繁華提及,市面上已有業者研發出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新型箱網,使用期限長達30年以上,能承受炎熱高溫及強烈撞擊,適合取代以往保麗龍做成的浮具,大幅減少海洋中的塑膠微粒,HDPE雖成本較高,但可擴大養殖容量、提高生產效率,目前已被世界箱網養殖大國挪威廣泛運用,政府也逐步推行該技術,協助國內箱網養殖業者在設備方面減輕海洋廢棄物之產生。
養殖漁業造成海洋優養化的主因為「過度密集養殖」,冉繁華說,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台灣漁民將養殖方式調整成「重質不重量」,不僅降低魚病發生機率,再透過排水系統過濾及海洋的自淨作用,目前也改善不少養殖漁業廢水汙染環境的情況發生。
生態永續與漁業發展
針對養殖漁業是否是海洋汙染元兇之一,冉繁華表示,養殖漁業對海洋環境的破壞程度低於其他產業,但也不排除漁業廢棄物會造成一定的環境負擔。海洋科技博物館專案計畫助理陳彥嘉補充,根據2018年黑潮文教基金會的「島航計畫」所採樣的結果顯示,養殖漁業盛行地區的海域與生物體內塑膠微粒含量沒有正相關,由此可知養殖漁業對周圍生態的影響並不大。
為了讓台灣養殖漁業能永續發展,侯彥隆認為,政府應加強產銷履歷的執行,讓業者對產品品質負責及產銷結構更完善,環境永續方面,目前也有不少業者實施生態養殖,降低養殖密度、減輕環境壓力,行政院農委會同時獎勵申請產銷履歷的漁民給予「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在生態永續及漁業發展兩者間取得平衡。
侯彥隆表示,目前政府已積極堆行「產銷履歷」的行銷方式,透過朔源機制不僅讓讓消費者更安心選購魚貨,同時也能保障漁民生產品質。
環境惡化外銷成突圍利刃
台灣養殖漁業近年因環境惡化及病蟲害問題而受影響,加入WTO後,更面臨國外市場強烈的競爭壓力。為助養殖漁業永續發展,侯彥隆建議,可有效運用智慧化養殖技術,以減輕漁業資源壓力,來面對極端氣候的現象。
全球氣候快速變遷,造成漁業重大衝擊,甚至發生魚類大量死亡事件。其中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影響甚大,根據農委會統計,此次災害導致漁產損失金額近32.6億元。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主任葉信利表示,養殖漁業易受極端氣候影響,為養殖漁業面臨的困境之一。侯彥隆說,目前正提倡智慧化養殖來因應天氣變化,經由環控風險評估,降低漁獲量減少的風險。
除了氣候因素,病蟲害問題及國內外市場行銷也嚴重阻礙養殖漁業的發展。曾為草蝦王國的台灣,但因養殖密度過高,長期近親雜交導致種源弱化且容易發生病變,在1988年蝦白點病毒爆發後台灣淪為草蝦「亡」國。葉信利認為,雖現有PCR檢測技術,卻沒有疫苗根治,對於病蟲害防治方法採「預防重於治療」,從育種、環境改善、養殖管理來降低疾病產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自從加入WTO後,台灣開放引進國外低價水產,而漁民本身經濟規模小,再加上國人缺乏食魚教育,導致民眾多選擇價格低廉的進口魚食用。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加入WTO對內需型漁業有所影響,政府目前正積極與國際談判,以互惠方式將關稅調降,從出口水產品中獲益。侯彥隆也指出,台灣養殖漁業勢必得面對進口魚貨競爭,雖然在成本上不具優勢,卻能以質取勝。
至於外銷方面,目前出口市場以中國為主。不過冉繁華建議,若要提升競爭力,就不該執著於市占第一的中國來銷售,可以從政策面來做調整。首先得明確掌握消費者的行為及脈動,並且朝MIT品牌建立來獲取國際認可,轉移魚貨銷售市場,拓展至亞洲其他地區或歐美地區。
垃圾變黃金 貝殼成防疫救星
台灣牡蠣養殖盛行,卻因為每年產季過後,大量牡蠣殼丟棄成山,容易滋生蚊蟲甚至引發惡臭。對此,學界研究提出解方,貝殼中含有殺菌的成分,而其殺菌率高過於酒精,而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徐文光認為,不論是在成本、保存期限及環保各個方面,都遠遠勝過其他消毒用品,值得大力推廣。
台灣每年約產生17萬公噸廢棄牡蠣殼,目前多以回收粉碎的方式處理,不過葉信利指出,含碳酸鈣的貝殼經由高溫鍛燒、溶於水的過程,能夠將水中的氧氣電離成活性氧,並產生含殺菌成分的氫氧化鈣。徐文光表示,其製作成本低且材料容易取得,因此非常適合作為消毒防疫利器。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將生菌數達1萬cfu/mL的手機面板噴灑牡蠣殼製成的消毒水後,生菌數降為1000cfu/mL左右,殺菌率高達99%。徐文光補充,次氯酸的殺菌率雖然同樣高達99%,卻容易受到溫度升溫而變質,相比之下,貝殼製成的消毒水化學穩定性更高,並且能夠保存長達半年。
介於酒精濃度70至78%的酒精運用滲透壓原理,使細菌脫水來降低其活性,無法根除細菌本身。徐文光說,貝殼製成的氫氧化鈣水溶液屬於氧化性殺菌能夠不斷創造不利細菌生存的鹼性環境(PH值>10),而研究指出,一克貝殼粉加上2000至3000c.c.的水,殺菌效果最好。
此外,經由高溫鍛燒的貝殼還可作為飼料、建材、顏料及化妝品等原料。葉信利表示,以往牡蠣大多以食用為主,牡蠣殼棄置於路邊相當浪費。若是將之循環再利用,提高其附加價值,也能減輕環境上的負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