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佳欣、吳昕晨、黃心俞/採訪報導
政論節目為新聞台的環節之一,在時事評論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成為提供民眾更多資訊的平台,卻也可能變成電視台的「一言堂」。在政論節目高競逐收視率與不時有「不實消息」存在的情況下,如何辨別真偽,與不被不實的言論影響思維,是現今大眾的一大課題。
政論節目的趨勢
資深媒體人王尚智表示,現今政論節目之所以變成常態,除了來自觀眾對特定議題想了解更多外,短短一分半的新聞已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時代趨勢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過去大眾對於電視的需求大多以娛樂性質為主,現在民眾取得娛樂的媒介愈來愈多,因此現今觀看電視的民眾,大多都只停留在新聞頻道。
在這個前提下,王尚智坦言,相較於深度的雜誌型新聞節目,低成本的政論節目,憑藉著來賓的能言善道,主持人、名嘴、政治人物唇槍舌戰下產生的激烈火花,就能製造出高收視率與廣告收益。王尚智提及,這形成了政論節目的普遍化,卻也因此導致節目品質下降、話題探討破碎,使得原本深度探討議題的美意消逝。
民眾選擇政論節目
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生郭為鵬曾在論文《政論性談話節目閱聽眾收視行為與評價》(2012)中表示,政論節目的用字遣詞存在著議題設定,意即閱聽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能會因為節目言論內容及新聞畫面字幕,影響到其思考模式。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認為,對於「政論節目是否會影響閱聽眾思考」這件事,需要根據議題性質作判斷,如果是民眾較陌生的領域,民眾因為不熟悉,加上只有得到單一訊息,所以邏輯上會受到影響。
王尚智則認為,每個觀眾本身都存在著立場,民眾多少都會因為新聞、朋友的若干訊息,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偏見,他們會去尋找自己想看的政論節目,而現在的政論節目已經變成娛樂功能,不少觀眾邊看邊罵。像是從去年開始至今年總統大選前,中天電視政論節目的觀眾除了有韓國瑜的支持者,也會有許多持不同立場的人在觀看。
政論節目中立的必要性
對於政論節目帶有電視台政治色彩的情況,王尚智提到,政論節目不需要客觀,因為一旦客觀,時常就會流於新聞的覆誦,這種「假象客觀」無法挖出更多內幕,再者,現今也並非中立客觀的時代。
王尚智還提到,政論節目的意義在於特定議題的深度討論與批判、將事件關鍵者揪出,製作方與來賓應該思考其是否對觀眾負責,即使有立場考量,也不該用言語煽動觀眾,而是在評論議題時,思考其言論是否達到監督政府、推動與改革社會的效果與意義。
立委蘇巧慧也認為,媒體在擁有新聞自由的同時,也應該要秉持實事求是的自律精神,針對時事、政治議題理性討論。
政論節目的可能走向
馮建三說到,現在的政黨無論是兩黨還是多黨,都不能完全反映民意,這種情況連帶影響到政論節目,當節目成為單一黨的發聲管道時,因為無法反映民意,而導致節目同質性過高,如何改善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值得深思。
馮建三談到,政論節目應該要與社會互動,並且引導社會、提出政府還沒注意到的事,將前瞻性問題浮上檯面討論。
有鑒於現今政論節目的同質性高,馮建三說,主持人應該要對特定議題有多面向的研究,例如針對某一議題的問答方式等。現今的政論節目製作過程彷彿急就章,造成來賓浮濫、缺乏好的製作團隊製作節目。他建議,或許未來可以幾個電視台一起做節目、輪流播放、將資源一起使用,透過減少政論節目的方式,打造較精緻、認真討論議題的節目環境。
政論節目藏「業配」 法規不明且非常態
2018年九合一大選期間,台北市議員邱威傑(YouTuber呱吉)在其YouTube頻道上公布了一支影片,內容為呱吉與中天電視台業務的通話內容。現今的政論節目存在著「業配」的事實,也就是說,特定人士透過「付費」上節目,達到更高的曝光度與政治聲量。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專案企劃鄭人豪說到,現在的法條對於「新聞節目應該包含什麼」存在著模糊地帶。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稱NCC)公布的《廣播節目廣告區隔與置入性行銷及贊助管理辦法》中提到,新聞節目不能置入性行銷。
然而,所謂的新聞節目,是指以事實為基礎之新聞報導、評論,或其他形式的節目,也就是說,政論節目在此法規下,不能置入性行銷。
但是,根據《衛星廣播電視法》的內容,「製播新聞」與「節目」的標準卻是分開的,鄭人豪表示,母法與辦法的不同可能會造成爭議,像是不能置入性行銷、需要平衡報導等等。因此,NCC應該要將新聞與政論節目的定義先界定清楚,業者才不會無所適從。
鄭人豪談到,現在的問題在於,電視台主管機關願意在實務上管理多少,因為現在大部分NCC的裁罰案例都是民眾申訴的結果,而這可能來自於NCC擔心,如果介入,會有限制言論自由的疑慮。但如果問題已是大眾都認可的狀態,NCC也沒有理由不做控管,因此,如果先有法規規範,自然就有充足的理由管制媒體。
對此問題,台視黨政組文字記者陳蜀強則透露,政論節目的業配情形只有可能發生在選舉期間,通常伴隨著特定人士需要曝光度時。這種情況絕對不是通則,也不是大多數。
言論自由為上策 訊息真偽讀者應明辨
聳動的標題、主持人激動的說話方式,相信這是不少人對於現在政論節目的印象。然而,近期卻有許多政論節目存在著「不實消息」、「誤導民眾」的疑慮,這些疑惑更導致了「是否要控管政論節目言論」的爭議。
立委趙正宇表示,言論自由是憲法所保障的權益,因此,限制言論自由的手段必須在合乎憲法限制的前提下,而政論節目是人民展現言論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倘若,政論節目於過程中提出不實言論,現行包含《刑法》、《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或是近期通過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皆針對不實資訊的傳播有其限制。因此,在維護人民言論自由的前提下,趙正宇認為,暫時沒有必要針對政論節目之言論進行修法。
在維護人民言論自由的前提下,趙正宇認為,暫時沒有必要針對政論節目之言論進行修法。攝影/吳昕晨
去年3月,中天政論節目《大政治大爆卦》在報導「文旦丟在水庫超過兩百萬噸(斤)」時,遭質疑散播假訊息,後經裁定被開罰100萬元。因爲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常常引發民眾關切,且往往一個不實言論傳播,就會導致農民重大損失。
對此,趙正宇表示,農委會一旦蒐集到類似情資,就必須積極去澄清、公開價格資訊,讓大眾周知,並在同時,農委會應儘速向司法單位檢舉,透過司法手段,讓不實訊息發布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因此,無論在甚麼時刻,趙正宇透露,除非有逾越法令規範,否則,不需要以過多的手段箝制政論節目的言論自由。他也說到:「人民需學會的是,如何判定資訊的真假,而非由政府告訴民眾哪些訊息或言論是應該接受的,人民本應自行判斷。」
媒體大環境難改變 閱聽眾習慣成關鍵
近年,隨著電視傳播產業的式微,媒體時常成為大眾責罵的對象,無論是「腥羶色的內容」還是「報導立場偏頗」,都顯示著電視與新聞產業的弱化,對於這些情形,新聞從業者認為,閱聽眾才是改變現今電視生態的關鍵因素。
王尚智提到,這二十多年來,全世界電視的功能已經有大結構的轉變,人們開始願意在電視中觀看與自己生活周遭相關,且有影響力、衝擊性、嚴重性的時事,這股「大眾越來越愛看新聞」的風氣,開啟了台灣電視台「24小時連續播送」的型態。
然而,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媒體形式變得多元。王尚智坦言,無論是新媒體、融媒體、自媒體,乃至於社群媒體,這些變遷都致使「電視」這個傳統媒體,因為閱聽眾受制於電視螢幕前,而使得電視變成非常弱勢的媒體。
「傳統新聞已經不是人民要的新聞形式了。」王尚智說到,現在的民眾因為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新聞,因此只會採集自己關注的議題,對於攝取其他新聞缺乏耐心,這並不是壞事,這只是人類演化的真實狀況,以及價值觀的轉變。
另外,在對於「要求新聞中立客觀」的觀念上,王尚智提到,過去新聞因為是單向傳播,一旦偏頗就會有牽涉政府或企業的疑慮,中立因此成為了新聞的圭臬。但是,當所有人都在要求新聞要公正客觀時,卻都只針對傳統媒體,新媒體從來不是社會所規範的對象。
王尚智透露,現在的問題在於,NCC從來不去思考台灣電視產業的生存環境,台灣這麼小的地方,卻有著一百多台電視台,才會導致電視環境惡質化、充斥著低成本的訪談節目,各個電視台為了搶收視率各出奇招。
最後,王尚智表示,新聞是依托於媒體之上,媒體要有聽眾、觀眾才有意義。陳蜀強也提到,在電視台要有立場才會讓收視率好的現實下,新聞人和媒體根本改變不了大環境,唯有閱聽人改變既有的閱聽習慣,媒體的環境問題才得以解決。
新時代人才濟濟 新聞人應具備三能力
無論是想踏入新聞界的人,乃至於現在新聞界的人,有三個能力,是資深媒體人王尚智認為必須擁有的,分別為財務管理、專業領域和剪輯能力。
王尚智表示,不只是他,許多新聞系教授也都認同他的這個觀點,就是「新聞教育應該要教基本的財務管理」。他說,絕大多數新聞系畢業的學生,在進到業界後,就連出差報帳都感到頭痛,記者很多時候,根本不了解自己做一則新聞的成本是多少,舉凡採訪車、設備、燈光等等。
王尚智提及,當記者不了解電視台需要花多少人力金錢時,不懂得成本效益分析、不知道電視台營運狀況時,他們又如何能夠掌握先機、了解真實的媒體環境呢?當新聞人不了解媒體經營與財務時,不論是小記者或是主管,都沒有辦法從現有的生存環境中,思考如何做出最好的新聞;更沒有辦法從現實擁有的條件中,了解如何借力使力做新聞。
「現在的媒體形式非常不一樣,要找到自己真正專精做的東西。」王尚智說到,因為現在做新聞的門檻很低,各個科系都可以成為記者,新聞已經是一個工具性的能力了,即使沒有某一領域的專業,至少也要對某一領域有興趣或熱情,才能擁有與其他人競爭的機會。他更以「電視台經營者」的身份表示,傳播科系畢業的人來應徵時,反而會因為不確定其是否有專業領域的深造,因此在媒體環境中並不受歡迎。
對此,出身於新聞系的陳蜀強則持不同看法。他表示,當記者最重要的是人脈,在他初期進入新聞界時,許多機會其實都來自於同校的學長姐。相較於專業科系的人來做記者,他說到,對於快節奏的新聞而言,速度與學習能力更為重要,新聞系的學生因為學習過專業課程,更了解新聞取材,因此能夠更迅速地抓到素材的「新聞性」,並在短時間內理解、寫成報導。
陳蜀強說到,即使現在非傳播科系的人在業界不是少數,但「記者不用專才,要通才」。他更表示,許多新聞系的學生因為反應快,畢業後能夠迅速適應業界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後,再依照自己興趣去進修專業,這些人在他眼中才是真正的人才。
最後,王尚智提到,現在做新聞傳播的人,一定要有影像剪輯能力。他表示,無論你未來想從事報紙、雜誌還是廣播,乃至於文字記者或主播,傳統媒體的式微,或是新媒體和網路的普遍,都代表著「影像化」成為主流的事實,因此「影像剪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王尚智有感而發地表示,新聞工作者若有非常好的語言能力,或是學習語言能力很快,始終都是非常吃香的,這是從過去到現在不變的道理。他也提到,電視台在選擇人才時,擁有多種語言能力的人始終都是首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