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藝人才留不住 客家表演傳承遇危機

記者 沈麗容、李凱欣、江芝語/採訪報導

根據台灣客家委員會2017年公布的「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顯示,台灣客家人口估計超過453萬人,但自1996年開始,客家族群的聽說能力都呈下降趨勢。

在現代流行文化的衝擊下,客家傳統表演文化面臨種種生存危機,從內部缺乏新生代演員、酬勞少,到外部缺乏觀眾、通曉客家話屬少數等,清末民初風靡一時的客家戲曲與1960年代在台灣開始發展的客家布袋戲,隨著電視與電影的興起,逐漸走向沒落。

客家戲曲:

  • 三腳採茶戲:三人成一台戲,內容與當時客家族群在台灣的生活模式有關。
  • 客家大戲:也稱「改良戲」,受到多種不同表演形式的影響,融入不同的音樂、唱腔、妝髮等,因需眾多演員,且須與三腳採茶戲做出區別,而稱大戲。

資料來源/客家雲

鄭榮興解釋客家戲曲就是用客家語言(四縣)、歌謠所表演的故事。攝影/李凱欣

針對客家戲曲的沒落,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創團人兼藝術總監鄭榮興解釋,由於電視和電影的興起與技術的提升,導致娛樂市場從戲院轉向電影院,客家戲曲演員逐漸失去表演舞台,開始往廟會活動表演發展。

鄭榮興指出,雖然在廟會表演客家戲曲一開始很蓬勃,但隨著1950年代政府提倡節約、統一拜拜,無形中對客家戲曲造成打擊。

此外,鄭榮興表示,城鄉差距也對客家戲曲的發展產生影響,在國家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的過程中,鄉間居民逐漸搬遷到都市生活,鄉間人口的縮減,導致廟會活動的舉辦次數與參與人數下降,客家劇團收入減少。

相對的,當從事客家戲曲變成難以維持生計的行業,願意學習與傳承客家戲曲的人自然會減少,所以造成客家戲曲逐漸凋零。

早期社會對從事戲曲行業的藝人存有偏見,認為他們知識素養低、收入少、社會階級較低等等,是否影響傳統客家戲曲的發展?今年27歲的前文和傳奇戲劇團團員馮文星則指出,他從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學習客家戲曲,長大後家人從未反對他從事客家戲曲技藝,只是較擔心他是否有照顧好自己。

馮文星表示在劇團表演的經驗中,「幕表戲」對於科班出身的他想對困難,因「幕表戲」只有大綱,沒有完整的故事劇本, 需要演員即興演出。照片提供/馮文星

馮文星也透露,他是因為服兵役才於2018年底退團,未來是否還會加入客家戲曲表演的行列,還有許多不確定性,但他也說,若遇到良好的發揮機會,不排除再次踏上客家戲曲的舞台。

談到對於客家戲曲未來的展望,馮文星表示抱持的寄望不高。他說,目前很少年輕人會主動到廟會或戲院去觀賞傳統客家戲曲,再加上客家族群在台灣屬小眾,觀眾因為無法通曉客語並產生共鳴,導致客家戲曲因觀眾的流失難以維持運作。

馮文星也提到,客家戲曲劇團的數量本就不敵閩南歌仔戲劇團,客家戲曲劇團還無法團結合作,反而存在惡性競爭,也造成客家戲曲傳承的問題。

除了客家戲曲,客家布袋戲也是另一個面臨傳承危機的客家傳統表演文化。台灣目前少數以客語融入布袋戲山宛然劇團團長黃武山表示,傳統表演文化有其存在的道理,台灣除了戲曲還有許多獨特的傳統文化,有必要讓年輕一輩,尤其在求學時期多去接觸、了解並傳承下去。

黃武山說傳統要學得精,才能夠做更多變化。攝影/沈麗容

就客家傳統表演文化存在傳承問題而言,黃武山也說道,主要是「一個產業必須讓人可以吃飽」,收入問題使培養新血有一定難度。黃武山表示,樂師能透過教學賺取額外收入,但演員若非是電視電影圈的從業者,在這行能留到最後的不多。

首創客家戲學院 教育傳承孕育新生命

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越來越多人不願好好坐下來欣賞一齣戲,現代人的休閒娛樂也改為追劇、看電影,不再是選擇傳統戲曲,因此,客家傳統戲曲也面臨沒有觀眾的窘境。

行政院文建會(現為文化部)在1981年進行文化建設,開始注意到台灣本土文化,像是歌仔戲、布袋戲等,但客家採茶戲已經銷聲匿跡,面對後繼無人的問題,因緣際會下,鄭榮興於2001年遠從國外回來,擔任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的校長,同時也推動客家戲學系的成立。

客家戲學系的學生常常都需要一個學期中同時身兼不同角色。攝影/李凱欣

本土文化運動的影響,為了振興各個地方戲曲,台灣戲曲學院成立「客家戲學系」,秉持培養客家傳統戲曲表演人才為宗旨,實施十年一貫教育,從國中部、高職部到大學部,也會不定期舉辦插班考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專業表演能力。

對於中途才接觸和加入客家戲曲的學生適應與銜接的情況,客家戲學系助理教授蘇秀婷表示,學校以分流教學的方式,分為直升班跟外考班,提供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生本身是否有興趣。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中途加入的客家戲學系大三學生邱孟璇表示,因為進度及語言上的問題,讓她一度想放棄,但學校和樂的學習環境和同儕間的鼓勵,都成為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客家戲曲學系學生邱孟璇提到雖曾因不會講客語而感到挫折,但耳濡目染下也漸漸聽得懂。攝影/李凱欣

除了要穩固現有學生外,蘇秀婷還提到,學校都會經常舉辦招生公演、在國小舉辦夏令營讓小朋友體驗嘗試,大學部也會到各個高中的大學博覽會或透過學長姐介紹自己的學弟妹。

至於學校正規教育及劇團的戲曲表演,哪一種更能傳承客家戲曲?鄭榮興表示,前者是訓練專業人才,另一種則是展現出成果,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如今設立客家相關系所的大學不多,在台灣僅有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國立交通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而其中只有台灣戲曲學院有設立直接與客家戲曲表演相關的客家戲學系,來培養優秀客家表藝人才。

面對如何傳承與推廣客家傳統戲曲的問題,客家戲學系主任劉麗珠說到,傳統藝術包含唱、念、作、打,其中唱以及念對於學習戲曲的人來講是最難的,所以對於母語的傳承是需要有心人及願意努力的人一同努力。

劉麗珠表示希望本身就對客家傳統藝術文化有心的人能夠繼續傳承下去。攝影/李凱欣

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

  • 唱:分為嗓音及腔調,除了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還要練習咬字,掌握這些技巧後,來靈活運動到每個角色的人物個性。
  • 念:分為念白及重念輕唱,念白與唱相互配合、補充,是負責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
  • 作:分為表演與動作,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別指稱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是戲曲有別於其他表演藝術的主要標誌之一。
  • 打:分為做打及舞蹈,打,是戲曲形體動作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將生活中的打鬥的場面化成舞蹈。一般分為「把子功」、「毯子功」兩大類。

資料來源/ 華人百科

鄭榮興表示,對於未來的出路,目前也有客家電視台、客家劇團、客家電台等,提供學生表演的舞台。除此之外,在客家戲學系當中培養的基本功,讓學生也能夠在演藝界、戲曲界嶄露頭角。

建教合作 多元發展宣揚客家表演

團員高齡化、經費、語言傳承等,都是客家傳統表演面對的問題,鄭榮興提到,他為了培養人才,1995年在苗栗成立了客家戲曲學苑,培養了大量的劇團人才,然而真正留在劇團表演的人僅剩個位數。

鄭榮興表示,在成立客家戲學系後,在人才培育的方面就不需要擔心,學校所培育的人才可以跟劇團合作,達到傳承的目的。

除了在大學培育外,同時也有建教合作,讓高中生進劇團實習,另外鄭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也在許多國小舉辦研習課程,並讓小朋友實際在文化中心演出,在小朋友心中種下種子,引起對客家戲曲的興趣,也讓更多人認識客家傳統表演。

有了人才,劇團也開始著手編纂劇本,將許多不同元素加進傳統的表演,結合西方文學如:莎士比亞,有現代及傳統的劇本,以客語或客家戲曲的方式呈現,吸引更多人觀看。

山宛然劇團表演將客語融入童話繪本中,吸引小朋友觀看。攝影/李凱欣

黃武山除了將客語結合布袋戲以外,現在也嘗試將童話或是古代志怪小說如《聊齋》融入劇本,也為新的劇本重新譜曲、作詞,藉此拓展觀眾的年齡層,將客家表演帶給社會大眾。

在劇團推廣的表演文化的過程中,同時對於傳承客語有著許多幫助。

鄭榮興及黃武山都說,其實有許多成員在加入劇團時,完全不懂客語,鄭榮興甚至說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團員最初並不會講客語,有時即便是客家人,也並不會說客語。

鄭榮興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同儕的壓力會讓你不得不學會。山宛然劇團團員黃若茵表示,因為需要使用客語表演,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就學會了,且劇團也有與小學合作,讓學生可以提早接觸不同形式的客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客家傳統表演,透過展示相同的語言、回憶及生活模式,將客家族群聚集在一起,引發共鳴,使客家族群更加緊密。

山宛然劇團團員黃若茵提到劇團有跟學校合作,及早培養小朋友對客語及客家表演的認識。攝影/李凱欣

延伸閱讀:

苗栗最盛大民俗慶典「火旁」龍 鞭炮聲四起迎神龍

客家掃墓文化 傳統三獻禮祭祖

一個日漸失落的語言 客家語的危機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