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靖惟、司宜禾、賴怡君/採訪報導
今年9月16日台灣與索羅門群島斷交,不到四天的時間,又與吉里巴斯斷交,短短一周內,連續失去兩個友邦,邦交數量降至15個,不僅台灣民眾憂心,也引發國際情勢的動盪,甚至激起了「金援外交」的質疑聲浪。
中國突破島鏈 美澳緊張
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都僅是南太平洋群島,並非大眾認知的大國,為何與台灣斷交會引起美國、澳洲如此大的警覺?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表示,每當台灣面臨斷交問題,許多人總歸咎於兩岸關係,其實斷交不只是表面上所看到兩岸之間的競爭,它是地緣政治,是中國與美國搶奪世界霸權的權力競爭。
這次與台灣斷交的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引起美、澳高度關注,主要就是因為它們分別位在第二島鏈與第三島鏈之間。
島鏈的概念為1950年冷戰期間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所提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為了對抗蘇聯領導的共產陣營採行圍堵策略所衍生出的「島鏈戰略」。
因此中國一旦與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建交,表示共產勢力突破第二島鏈,使島鏈產生破口。
吉里巴斯陸地面積雖小,海域面積卻非常大,甚至超過中國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吉里巴斯東部的萊恩群島最北端,距離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的夏威夷僅約1600公里,間接威脅到美國領土範圍與安全問題。
而索羅門群島位於澳洲的右上方,若是中國插旗索羅門群島後,澳洲在南太平洋的海上威權將會跟著受到威脅。另外,美國華府智庫訪問學者陳方隅也表示,中國在吉里巴斯設衛星追蹤站,才會造成澳洲如此緊張。
黃兆年以「地緣政治」角度說明斷交問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製圖/陳靖惟
「金援外交」 專家看法正面
台灣邦交國大部分都屬未開發或第三世界國家,因此過去總在外交上投入大量資金。
吉里巴斯及索羅門群島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懷抱的關鍵原因,也是因為台灣未給予他們足夠的金援,因而造成許多人開始對「金援外交」產生負質疑。
然而世新大學現代中國與兩岸問題課程講師黃文娟對「金援外交」卻抱持正面看法,她認為,「金援外交」是國際外交工具運用的一種方式,美國、日本、挪威等國家,早有相關行動。
台灣則於1970年開始援助邦交,例如1970年農業技術轉移與1990年的醫療團等。若一個國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基於道德或現實,一定程度的國際援助是很不錯的。
友邦數量影響國際曝光度
台灣的友邦數在與吉里巴斯及索羅門群島斷交後降至15個,面對邦交數不斷下降的慘況,世新大學大國外交與全球體系課程助理教授李達人表示,邦交國數量不見得越多越好,要量力而為,而且對台灣來說,邦交國功能在於身為主權國家,能在國際組織上多為台灣發言。
曾任中華民國駐史瓦濟蘭大使、現任華夏航科國際公司董事長趙麟則坦言,邦交國越多當然越好,若是大國更是不錯,但由於中國打壓,造成台灣邦交窘境,這並不完全表示台灣在國際上沒有生存的空間。
許多大國雖然與台灣沒有實質上的關係,卻還是與我們維持非官方的友好互動,如美國在台協會、日本教育協會、歐盟等,台灣在特別的局勢下,就要做出某些調整才能達到雙贏的結果。
索吉與台情誼終止 太平洋友邦僅剩四
中華民國在今年9月16、20日分別與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正式斷絕外交關係,且兩國轉與中國建交。目前我國邦交國數量降為15個,多位於中南美洲、南太平洋、歐洲教廷及非洲史瓦帝尼(原「史瓦濟蘭」),其中南太平洋友邦僅剩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吐瓦魯四國。
台灣與索吉兩國斷交,不只代表台灣少了兩個友邦,從國際情勢看來,同時代表中國突破第二島鏈。因此,可以看出兩國的地理位置與特殊性在國際上尤其重要。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製圖/陳靖惟
索羅門群島建交史
索羅門群島為南太平洋第三大島國,總人口約60萬,原是台灣在南太平洋最大友邦。索國擁有豐富林礦產,另外其經濟海域廣達134萬平方公里,是南太平洋重要漁場。
索國1978年自英國獨立後,1983年與台灣建交,隨後台灣的農業技術與醫療團隊進駐索國,發展超過30年情誼,直至今年為止。其為現任總統蔡英文就任以來第六個與台斷交的國家,也是近期首個與台斷交的南太平洋國家。
吉里巴斯建交史
吉里巴斯位太平洋中部,33個島嶼分布於廣達36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世界最大珊瑚環礁島國,總人口約11萬,近半數人口居住於首都塔拉瓦。特別的是,其為全球唯一跨越赤道與國際換日線、橫跨四個半球的國家,不過同時也飽受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威脅。
吉里巴斯1979年脫離英國獨立,於1980年與中國建交。2003年11月7日,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中國於同月29日宣布斷交。直到今年,恢復與中國中斷十餘年的邦交。
友邦跌到剩15個
中美關係演變、權力消長及中國經濟崛起,導致自1969年起,台灣友邦從70個跌至15個。面對外交困境解決方式,台灣自成兩派,一派主張承認九二共識,以獲中國善意;一派主張走向世界,去爭取理念相近國家的認同。
台灣友邦目前僅剩15國,創歷史新低。事實上,台灣曾在1969年達到70個邦交榮景,黃兆年提到,自冷戰時期開始,台灣邦交的數量變化,不僅是兩岸之間的問題,也與中美關係有關聯。
1950年代韓戰爆發後,美國決定在軍事及經濟上支持台灣,友邦數量因此上升,而1970年代起,美國對華政策改變,促成台灣雪崩式斷交。
近期台美關係雖更加緊密,友邦仍然減少,源自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政經地位躍升,權力能與美國抗衡,實力和影響力開始被世界上的國家考慮進去。
中國支票未兌現
事實上,與台灣斷交後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並未從此幸福美滿。根據中央社報導,外交部長吳釗夑曾指出,中國常未兌現承諾,例如幫厄瓜多蓋的水壩出現7000多條裂縫,與聖多美普林西斯承諾蓋深水港,與布吉納法索承諾蓋高速公路、鐵路,至今仍未動工。
對此,黃兆年表示,有些情況下國家領導人是短視近利的,考量是否能撈到油水,而中國的援助較無條件限制,因此才會接受中國援助。
外交慘況解決方法
趙麟以自身擔任過駐外大使的經驗指出,應以高「3Q」來應對,分別是高智商(IQ)、高情商(EQ)及高逆境情商(AQ)來突破目前的外交困境。
另外,黃文娟也表示,台灣應跳脫台灣立場,改以國際視角來分析,不一定要侷限於外交,可以透過官方或非官方等方式與他國互動,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曝光,像是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稱在亞太洗錢防制組織(APG)評鑑中經常取得亮眼成績,並受邀至各國交流,在國際上展現台灣不同的外交魅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