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冠蓉、黃嫊雰、羅楚瑜/採訪報導
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有這麼一群人,主流社會容不下他們。因種種因素,他們在往前的過程中不斷跌倒,最後淪落街頭,成為社會最邊緣的那群人。也許對於這些人,我們會有著許多不諒解。在下定論前,先看看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們,是如何看待遊民的吧。
遊民生活骯髒混亂?艋舺公園顛覆想像
過去多數人對於遊民的印象無非就是髒、亂、懶、不衛生⋯⋯就連媒體給遊民塑造的形象也是如此。但他們真的是這樣嗎?
在龍山寺的艋舺公園,有一位關鍵人物——「街友皇帝」阿輝負責照看遊民。艋舺公園之所以成為很多遊民的落腳之處,最大的原因是不會被驅離。龍山寺的遊民管理相對完善。每個遊民都有固定的「床位」,固定的起床時間,起床後要整理好自己的東西,將公園恢復原貌。
除了環境以外,是否靠近親友、有沒有警察巡邏等,都會成為他們的考量。此外,這裡每天都有民眾發放食物,附近的攤販、店家也會送來賣不完的食物。再來,社會局有地方洗澡,公園也有廁所,方便遊民洗漱。
民眾也會送衣服、棉被、日常用品等給遊民。他們生病了,只要請社會局負責人填寫單子,就可以到附近的醫院接受治療。在這裡,遊民什麼都不缺。
另外,這邊的工作機會也比較多,有些活動需要人力資源,輝哥會幫忙體力健壯的遊民爭取工作機會。每逢週末都會有一些舉牌、出陣頭、到工地工作的機會,沒有任何年齡或性別限制,身體健全者即可勝任。輝哥也安排行動比較不方便的遊民從事輕鬆的工作,例如:發海報、環境打掃等等。
暖心事反轉 物資豐富造成亂象
很多遊民到艋舺公園的原因莫過此地物資豐富、衣食無缺,卻引來許多非遊民冒充他們領便當和各類物資,一般的善心人士也無法辨認路人和遊民。這些非遊民成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導致附近多數店家誤會遊民,且對他們成見頗深,表示遊民根本不會珍惜民眾提供的資源,當成理所當然:「他們不值得」。
「真正的街友其實自尊心都很強」,輝哥說。他們不會索取超過自己所需,就如當地遊民許秀香所說:「我們每天都有東西可以吃,我有工作,有錢的時候我就會自己去買,不會拿多餘的東西」。
遊民形象遭貪得無厭的路人破壞,導致遊民被貼上好吃懶做的標籤,輝哥也無從遏止。有心人士想要幫助遊民,卻導致這樣的社會亂象,讓他感到萬般無奈。
「龍山大飯店」應有盡有 遊民獨缺心中溫暖
「這邊是龍山大飯店啦,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輝哥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為何艋舺公園的遊民只會多不會少。自稱「半遊民」的淇淇與伴侶有庭互訂終身,他們以前並不是遊民,若有收入的話他們會在網咖或旅館過夜,沒錢她就跟著有庭住在公園。
她很喜歡這裡,覺得像個家,大家互相照應,一起分享喜怒哀樂,除了下雨比較麻煩,其餘時間都過得很幸福。所以她認識的遊民都不打算離開這裡,更不想到收容所去。
遊民之所以成為遊民,都並非情願,原因有很多:家變、生意失敗、被子女拋棄⋯⋯「如果可以回家,誰不想回?」淇淇作為一個旁觀者,認為遊民唯一缺乏的就是家人的愛和關懷,有些遊民有家人,但從來都不會出現或者主動來關心他們。
如果可以,誰會想選擇顛沛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