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洛嫻、黃心俞/採訪報導
享食台灣計畫的出現
每一天都有無數食物在還能食用的情況下被丟棄。近年來,有關食物浪費的議題逐漸受到國際的重視,「享食冰箱(或稱食享冰箱)」的計畫便應運而生。
享食台灣(Food Sharing)的創辦人Stefan Simon施特凡,便是秉持著減少食物浪費的初衷,將自己在德國居住時生活中常見的享食冰箱計畫帶進來台灣。
最初施特凡以學生的身分來到國立台灣大學交換,並開始了這項與店家合作的計畫,不過他說,相較德國,台灣人好像對於這種自取食物的計畫不太熱衷,或甚至會感到有些丟臉,所以要讓享食冰箱的計畫在台灣普遍施行是件困難的事。
與食物銀行的差別
他提到,享食冰箱與食物銀行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沒有限制拿取者的身分,不論年紀、性別、貧富,有需要者即可前來領取這項資源,希望以「食物再利用」的方式減少被丟棄的食物量;而後者則是希望提供食物給弱勢族群,改善某些弱勢群體的生活。
響應店家–咖啡店書屋花甲
書屋花甲是其中一家在店內設置享食冰箱的咖啡店,店長方億傑表示,共享冰箱從2016年9月開始,一星期運作五天,由合作的賣場及麵包店提供剩餘的麵包,經過中央廚房重新包裝後再由店內的享食冰箱分享給民眾,一整天下來分享的食物量可以到達30公斤。這項計畫也提升了店裡的生意,更促使一些居民願意主動提供食物,讓食物的價值得以延續。
結合助人及減少食物浪費–台北市永昌里
台北市永昌里的巷子內,每個星期一到五下午四點,都能看到長長的人龍排在里民活動中心外,等著領取每日限額的麵包。志工說,麵包的領取以身障人士為優先,其餘里民皆須先行領取號碼牌;而里民表示,對他們來說這個計畫可以節省開銷,但一開始實行的時候,前來領取都會感到不好意思。
社會上有許多人長期處在飢餓中,儘管如此食物的浪費仍舊在持續著,各界各方陸續提出了許多辦法希望緩解食物浪費的情況,享食冰箱的出現便是建立於這樣的初衷之上。希望人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能夠意識到食物的珍貴進而珍惜之。
捐贈食物地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