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紀爰、趙珮宇/採訪報導
大部分人對公車司機的印象還停留在男性駕駛,現在其實有越來越多女性願意投入大客車駕駛的行列,擔任帥氣的「女運將」,她們在一群男性駕駛中顯得特別耀眼,同時在工作表現上也比男性更細心負責,熱愛自己的職業,對於能夠擔任女運將也感到非常驕傲。
欣欣客運女駕駛王元廷早上八時十分發車,提前半小時就到,到站後先進行酒測,接著開始車況基本檢查,先打開後車廂看有沒有雜物飛進縫隙,再檢查橡皮有無鬆脫,接著到後座巡檢水箱是否有異狀,一系列的行前作業完成後,準備發車。
等紅燈時,王元廷不忘戴上必備的墨鏡,帥氣十足的開著公車,乘客上車看到她就稱讚「她很能幹!這麼年輕就會開公車」,對王元廷的工作表現感到佩服。出車後一趟行程來回約兩個半鐘頭,中間到終點站時司機可上廁所再回來,但若是交通繁忙就沒時間上廁所,女司機碰見生理期時也只能忍回總站,但身體不適只要通知站長,就能調整當天班次。
66年次的王元廷其實才到職兩個多月,行駛主要幹道278路線,現為欣欣客運景德站資歷最淺的司機,但駕車技巧卻很熟練,因為她父親是公車司機,她從小就看父親開車,自己受到不少影響。
「既然今天我要賺錢,那我就要跟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受訪過程中被問及家人如何看待這份工作?她回應家人都很支持,當天同事也都在旁邊,王元廷被問及為何需要冒風險當公車駕駛的原因,她表示自己個性本來就較為好強,而家人對她支持對她來說已經足夠。
其實在開公車之前,王元廷已有五年的貨運司機駕駛經驗,而貨運司機工作更為辛苦,除了要駕車之外還要搬貨,她開玩笑說根本是「粗工」,在擔任貨運司機期間,男同事也常常因為她是女性,而不重視她的能力,像是明明她能做到的事,男同事就會認為她做不到,甚至會想要「幫忙」,讓她覺得同事雖然以幫忙的名義幫助,但其實是在看輕她,覺得很委屈。
經常搭乘王元廷班車的乘客、68歲的陳小姐也表示,「現在男女平等,已經不分職業了啦,現在也很多女性都在開飛機啊!」在乘客眼中,傳統印象已經逐漸被打破,公車司機由女性來擔任駕駛並沒有什麼「不合理」,而是值得受到大力肯定。
工作家庭兼顧不得很無奈
性別的不平等不只出現在工作專業上,家庭也會受影響。王元廷無奈的說「男人家裡有母親或是老婆能幫忙洗衣煮飯,他們只需要專心工作;但女人除了工作之外,回到家還是得洗衣煮飯」,長久以來亞洲的社會刻板印象已經根深蒂固,女人外出工作時家事無人打理,一切要等女人下班回家做,因此比起男人,女性工作者還要再辛苦好幾倍。
欣欣客運景德站站務管理員兼駕駛劉翠萍表示,目前景德站總共有70多位駕駛,僅有五位女司機,王元廷就是其中一位,「原則上女司機比起男司機配合度高,也比較細心」,對王元廷的工作表現給予肯定。
劉翠萍說,「王元廷很負責,她通常是提前半小時就會到了」;同事朱克銓也說,開一個這麼大的車需要勇氣,其他同事也開玩笑說「缺錢才會敢冒生命危險來做啦!」
劉翠萍本身也是女公車司機的一員,在欣欣客運駕駛公車已經有11年經驗,也熟悉客運站的大小事務,才能在公車司機與管理員的職務間遊刃有餘。談及她對女司機的看法,她說「每個人上車就會說,哇,是女司機耶!」「就是有一種很羨慕的眼光在看著我們」,她對自己的工作表示非常認同,也覺得王元廷非常不簡單。
司機壓力大導致糾紛頻傳
現今公車是非常普遍的大眾運輸工具,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統計,每天平均會有131萬人次搭乘公車,而當越多人搭乘公車時,司機所需承擔的風險也會隨之提高。
台灣巴士文化協會的會務合作負責人鄭序華表示,公車司機的職業風險可細分成五大類,像是身體健康風險,因為司機長時間坐在駕駛座上,缺乏適當的運動,可能會因此患有心血管以及肥胖等疾病。
再來是工作時數太長,雖然公車司機有駕駛時間與工作時間的限制,但除了工作時間外,還需加上出車前的準備與結束後的整理,他們有時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需要在較少乘客時,請乘客讓他們停下來幾分鐘,下車借廁所。
當然精神的壓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項風險,公車司機不但要承擔乘客的生命安全外,他們還可能因面臨被申訴的危機、不同路況的風險以及誤點趕點的時間控管,而上述種種因素都會讓公車司機倍感壓力。
鄭序華表示,也因為上述種種壓力,導致公車司機可能會因此產生家庭問題,大客車駕駛經常早出晚歸,而且每逢年節時分,都是司機最忙碌的時候,缺乏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所以如果家人無法體諒時,就會衍生家庭問題。
最後則是事故賠償的風險,公車司機最常出現的交通問題就是車輛擦撞、車輛與行人擦撞、乘客受傷、行車糾紛等,而目前的制度大部分是因駕駛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損失,因此駕駛需自行賠償,像是車輛擦傷或人員受傷的賠償,都需要司機自己承擔,所以常常一個不小心,司機就需賠上好幾個月的薪水,來承擔後續的責任。
視線死角多 易釀交通事故
除了上述五大職業風險外,新北市交通大隊大隊長李鴻振表示,「目前公車肇事比例占全部交通事故中的百分之五,肇事的原因包括了未確認車前狀態、未保持安全間隔(車子左右間的距離)與安全距離(車子前後間的距離)、換道不當以及公車死角等等。」
而針對媒體上最常出現的死角問題,鄭序華則表示,駕駛除了應在視線死角內、可能有人車經過時,多利用後照鏡、反射鏡確認以及放慢行駛速度外,他也呼籲用路人,應盡量避免緊貼大型車輛旁邊行駛,尤其當夏天來臨時,機車、腳踏車都喜歡在大型車輛蔭涼處躲太陽的行為,使意外發生的機率提高。 而行人方面則是等車時,應與路緣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大型車轉彎時因內輪差擦撞,而發生事故。
除了駕駛、用路人與行人應要注意安全外,李鴻振也提到,公車業者有內部規範司機的「指差確認」,當公車司機開到十字路口要右轉時,司機除了要停車等行人通過外,還要舉起手先比左邊,再比向右邊,這種比手勢、唸出確認的動作能確實降低事故的發生機率,以避免憾事發生。
性別職業區隔導致男女就業差異
以往警察、醫師、消防員、黑手、保全、科學家、工程師、機長等職業,常被大眾認定是「男性」所從事的;反之,護理師、秘書、櫃姐等職業則被視為「女性」專屬的工作。
對此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政亮表示,這種現象稱之為「性別職業區隔」,而根據MBA智庫百科定義,性別職業區隔又可以分為兩種:水平隔離和垂直隔離。
水平隔離是指女性進入被大眾認為是男性所從事的職業,而垂直隔離則是指當男性和女性在同一行業時,女性的升遷機會不高,即天花板效應,還有薪資水平不一、同工不同酬,這些因素往往會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7年人力資源調查的從業身分統計顯示,在雇主這個身分中,男性與女性就有很大的差別,目前在雇主的男女比例中,男性雇主占總體就業者的3.1%,而女性雇主僅占0.8%。
對此,陳政亮也說明,如高階經理人職位,男性就占了8成的比例,這就是職場中性別垂直隔離的一個例子,男性所擔任的職業是屬於比較高階、重要的,反之,女性所從事的職業則是像服務性質、照護性質等次要職業。
近十年就業從業身分中的男女雇主比例圖。資料來源/性別指標資訊平臺、製圖/劉宴伶
打破僵化思想 平等意識抬頭
儘管東方社會根深柢固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現今仍然存在,但在台灣確實有逐年進步的跡象。
婦女權益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黃玲翔表示,伴隨社會與文化的演變,女性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越來越高,再加上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性別平等觀念,促使性別職業區隔能慢慢地被打破;另外,少子化讓整個社會不再像過往一樣重男輕女,反而慢慢地在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固有思想,讓台灣社會逐漸向平等自由的意識看齊。
「社會應以個人特質做為選才的標準,而不是陷入性別刻板印象的僵化思想中」,黃玲翔呼籲,當整個社會從個人、家庭教育到職場環境,多方提升平等意識時,台灣就越能走向平等自由的工作環境,讓社會大眾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