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馨心、謝翔宇/採訪報導
現今許多國家都有剩食的問題,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統計,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浪費,且食物的浪費充斥整條供應鏈。雖然多國政府、民間團體都致力於減少食物的浪費,並運用不同方法去實踐,但仍有一段要努力的空間。
食物從生產到抵達消費者手中,在每個階段都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浪費,例如:消費者購買過量食材,或是業者運輸時間過長造成食物腐壞等。據FAO民國103年統計,每年生產的食品中有三分之一,相當於13億噸的食物,在銷售通路及消費者的手中腐壞,更有部分是在生產運輸階段就變質了。
各國開始致力於解決剩食問題,義大利於民國92年通過《好撒瑪利亞人食品捐贈法》;而法國則是於105年通過了打擊浪費食物的法案。相較於國外,台灣較無處理剩食的相關法律措施,雖然105年衛生福利部提出的《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增訂「實物給付專章」,有提及地方政府應成立實物給付制度,與民間團體合作,將過剩農產品捐贈弱勢,著重於社會救助,但立法院尚未通過。
關於台灣剩食相關法令,衛福部以書面方式說明,法律制化部分,主要依據國內現況,並參考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歐洲國家辦理食物銀行之經驗,擬據《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增列「實物給付專章」。
每年各類商品全球定量糧食損失和浪費百分比圖。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製表/謝翔宇
衛福部進一步解釋,「實物給付專章」重點首先為縣市主管機關結合民間資源辦理實物給付服務並建立物資管理運用及調度制度;再者,捐贈物資需符合衛生安全規定、公益勸募條例規定;最後則是針對辦理績效優良者予以表揚。
目前草案已送達立法院等待審議,衛福部提到,假如「實物給付」專章順利入法,地方政府便能建構因地制宜的服務,讓更多民間資源投入,也能夠更加保障經濟弱勢民眾的基本生活。
至於台灣的《食物銀行專法》草案也仍在待審,草案中提及為了避免物資浪費,達到物盡其用,並照顧經濟弱勢民眾,政府對食物銀行和實物給付訂定皆有相關規範,包含食物銀行捐贈者及受益者之具體權益。
立委吳焜裕認為,各立委聯署立專法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來討論,看大家討論的結果,如果達成共識,那就可以立法;由於法案是由經濟委員會負責提案與審查,且食物銀行算是屬於食品業者,未來可能要一併考慮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的規範,是比較重要的問題。
立委蔣乃辛於105年提出「公益實物銀行法草案」,他表示,剩食應可轉化為可用物資,落實節能減碳與資源利用,更能照顧經濟弱勢家庭和遭逢緊急危難或變故之民眾,提供短期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及物資援助。所以他認為直接提出專法的效果,會比從現有的《社會救助法》的「實物給付專章」做出增減更好。
打擊食物浪費 各國作法大不同
近年來各國為因應剩食問題,提出各項解決方式,美國在1967年時成立全球第一家食物銀行,第一年就分送113.4公噸的食物至36家慈善機構;在台灣許多民間團體也做出行動,除了食物銀行,甚至還有剩食APP、剩食餐廳,以及成立即期品商店或店家建立即期商品專區,打擊食物浪費。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不乏許多應酬及聚會,衍生出許多未能食用完的食物,於是日本政府在近二年開始推動「3010運動」。「30」是指在聚會開始的30分鐘先各自享用美食,再起身和人交際互動;而「10」代表的就是最後10分鐘要回到座位,品嘗尚未入口的食物,並將剩餘的食物打包,降低浪費。
韓國政府自103年起便採取重量收費制,來控管廚餘的數量,除了秤重收費外,首爾市政府從94年起推動的「安裝RFID廚餘桶」,更是能有效的改善人們管理廚餘的行為。
在荷蘭,一群志工創立「社區小腹」,收集多餘的食物加以烹煮成新的餐點,且像餐廳一樣提供空間免費供應食物,不僅能照顧到經濟弱勢家庭,還能改善人與人間的互動,推廣減少食物浪費的概念。
不只剩食餐廳,「公用冰箱」也能達到惜食的效果。102年,德國民間組織「惜食人」推出「自助式冰箱」;西班牙加爾達考小鎮也有「團結冰箱」的出現,皆設置在街頭,讓民眾可以把家裡吃不完的食物放進冰箱,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
而位於台中市南區的「社團法人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以下簡稱「全民食銀」),自100年5月成立後,便致力於「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的宗旨,將從食品製造商、公司行號、量販店到個人募集到的糧食,即時送至需要的人手中。
全民食銀協會秘書長劉露霞說道,有很多個階段都會產生食物浪費,從產地生產出來後,許多農民會在把蔬果送至市場販售前,自己先做第一階段的篩選;到了大盤商的蔬果,會再進行第二次的篩選,把外觀漂亮的蔬果送至超市販賣;再經由消費者做最後的篩選,把自己所挑選的蔬果帶回家,被淘汰掉的蔬果就會產生浪費。
未來是否會將糧食物資的來源延伸至生產源頭,直接向農民募集產量過多的蔬果,劉露霞的答案是「Yes or No」,雖然這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並不全然都要由食物銀行來做;像現在有些餐廳會直接到產地向農夫收購醜蔬果,這個做法就是對農民的一個保障,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做教育宣導,回到源頭宣導惜食助人的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各國的民間組織也在努力改善剩食問題,聯合國也在西元2015年啟動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中的第12.3 細項提出:「在2030年前,將零售與消費者階段的全球糧食浪費減少50%」。
剩食循環經濟 回收再利用
我國環保署於去年9月25日舉辦「循環經濟全球論壇」,邀請美國、英國、德國等12國官員代表和產業專家,相互交流自身成功案例;其中就以「剩食循環經濟」議題討論轉型生質能源,展現剩食減量、回收、再利用和轉型的商機。
想再利用廚餘,不只可以拿來養豬,廚餘本身也能轉變成能源,現今許多國家都有將廚餘用作發電的例子,去年10月底,台南首座廚餘沼氣發電示範系統也進入測試階段,將廚餘轉換成電力,希望能夠進一步帶來垃圾減量的效果。
環保局與工研院合作研發的「乾式厭氧沼氣發電示範系統技術」,可將果菜市場的生廚餘經過發酵後,產生沼氣進行發電,預計每公噸提供120度電,比起現行的太陽能發電,發電效能高出三倍,餘下的沼液、沼渣還能作為肥料。
台南市政府環保局技師郭小姐表示,廚餘發電目前尚未正式營運,還在招商的階段。未來也會著重於規畫廚餘發電的部分,預計將興建一個可回收160噸廚餘及有機廢棄物的廚餘生質能中心,如果明年順利發包出去,預估二年後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