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玟綺/採訪報導
大學生必須修畢學校訂定的學分數才能順利畢業。在台灣,學生想要達到順利畢業的門檻,每學期都必須修足大量學分。學分數的多寡,真的能代表學習成效嗎?國外大學又如何看待學分數,標準又是如何呢?
台灣畢業學分要求高 學生只能多修課
台灣大學生要修多少學分才能畢業呢?會依各科系的性質差異而不同,但有最低下限的限制。根據《大學法施行細則》第22條規定「修業期限為四年者學士學位之畢業應修學分數,不得少於一百二十八學分;修業期限非四年者,應依修業期限酌予增減。」這意謂著,想要在台灣取得四年制學士資格的學生,在學期間至少要修足128個學分。
為了達到畢業門檻及選課下限的學分標準,學生通常會在一學期中選修多門課程。有調查顯示,台灣學生每學期平均要修20個學分,若一門課以兩學分計算,相當於每星期要準備十堂課。學生選修的課程越多,花在每堂課的時間就相對的減少,一旦流於應付課業,反而失去原先學習的意義。
除了基本的畢業學分要求,學生若有雙主修或是輔系身分,也會大幅增加畢業學分門檻。世新大學日文系雙主修廣電系廣播組學生施佳表示,「本系加上雙主修,我至少要修194學分才能畢業!」面對龐大的學分數,她說自己必須延畢兩年才能全部修完。雖然是因為興趣而選修,但是許多課程有擋修制度,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提早修畢。因此,她認為過多學分數的要求除了會造成學生學習壓力,也對學生畢業時程有所影響。
美國學分數差異大 修課數量決定學習成效
相較於台灣嚴格的學分數限制,西方國家則有比較大的彈性空間。以美國為例,各科系對學分的要求差異非常大,畢業學分從100到接近200皆有。雖然美國學生和台灣學生一樣,平均每學期都要修十幾個學分,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大學的一堂課大多占三到四個學分數,因此一學期通常只有三到五門課,和台灣學生動輒就要十門課的修課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有研究指出,東西方修課模式的差異除了學分數量制定的多寡外,也和教學模式有很大的關聯。所謂的教學模式可分為「淺碟式」與「深碗式」,不同的教學模式也大大影響學習成效。所謂「深碗式學習」,是指該門學科內容量厚實,修課學生必須花許多時間準備才行,美國的學科大多為此種教課模式。在學科普遍都是「深碗模式」下,學生往往無法兼顧多門學科,因此學生普遍不會在一學期內同時選修太多課,整體學習成效較佳。
相對於深碗式學習則是淺碟式學習,課程多是基礎概念,討論及深化的研究較少。因此學生可以較輕鬆的同時選修多門學科,在這種「淺嚐即止」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有機會廣泛接觸不同學科,但卻因為修課數量多,學生能投入在每門課的時間也相對減少,容易造成學習深度不足、成效不佳。
仿效美國調降學分數 各方看法不同
幾年前,教育部曾研擬調降大學畢業學分,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提出,要將128畢業學分,仿照美國趨勢降為100,以利學生深化學習。教育部也表示,只要修訂大學法施行細則,即可快速實施。雖然政府方面早有共識,但直至今日,最低畢業學分仍然未做調整改變。
負責規劃此案,時任台大教務長的蔣丙煌曾對外表示,台灣的大學生課後複習的時間遠低於國外,其中原因就在於規定修習的學分數太多。不過,他也說過,若未來調降法定畢業學分,各科系也必須擬定配套措施,才能真正達到深碗式學習。
當時調降畢業學分數的消息傳出後,便出現贊成與反對的聲音。支持方認為,降低畢業學分數可以增加學生投入每門課程的時間,有助於學生深化學習;反對方則認為,修課數量減少會讓學生更容易畢業,擔心影響未來競爭力。
學生施佳對於調降學分數表示支持,其中校必修課程,她認為也應該要減少。「目前校必修開太多門課了,占據太多學分影響學生選修其他想修的課程。」不過,她強調校必修雖然重要,但是能讀到大學應該會有自主能力,思考自己想要學到什麼內容,不該由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學什麼。
減少學分、深度學習 需要長時間改變
近年來教育部鼓勵教師運用深碗式方式教學,但到目前為止成效有限,僅少部分的教師願意嘗試及學生選修。為什麼深碗式教學模式在台灣難推動呢?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及困難呢?世新大學新聞系教師陳澤美表示,學生動機、整體社會文化價值觀以及社會上的每個環節皆有關聯,無法僅憑單方面的努力就能達成。
「國外的教育模式可能很理想,但是進入到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綁手綁腳!」她舉例,班級人數過多、學生對於學習的心態不一等皆是原因。而且,從前端入學篩選制度到過去教育方式,甚至還有家長的觀念,學生素質都會影響教學模式與教學成效。在現今學生素質不一的教學環境下,評鑑制度也給老師許多限制,因此要在課堂內進行深度學習的討論模式,幾乎不可能。
不過,陳澤美也提到,提出推動減少學分、深碗學習等這些改革,是對社會有益的。她說,一旦有人提出,就會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議題,或許過程中會有許多意見聲音,但只要開始推動,就會有人為了因應制度而做出改革。不過,新推出的作法或概念,必須讓社會有足夠的時間做適應和調整,無法在短時間就要求大眾接受,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經過程。
完全自主決定學分數 校方:影響學習與畢業時間
現今各校都會在選課辦法中擬定修課學分規定,並制定學分上下限。在選課學分有所限制的情況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會有所影響。
校方之所以要制定學分上下限,世新大學註冊課務組長陳麗卿表示,訂上限是怕學生毫無限制選修一大堆課。「如果選太多沒有能力讀完,被當掉也毫無意義。」至於下限則是擔心學生一旦修的課太少,可能沒辦法準時畢業。「若最後為了補齊學分,而在短時間選修多門課程,這對學習也沒有太大幫助。」
學生若有其他的規畫,未來是否有機會改變學分上下限的設定,讓學生自行決定每學期修習學分數?陳麗卿表示,目前要實施此辦法是有困難的,她說,學校必須考量整體學生的畢業狀況,因此學分上下限的制定仍有必要。
不過,校方也有考量少數學生的需求,因此學生若真的有需要,只要經過申請仍然可以修習多於上限或是少於下限學分。陳麗卿說,只要學業成績達到學校要求的條件,就可以比其他人多修課;若要少修課的話,需提出原因並經由系主任同意。
雖然目前無法讓學生完全自主決定,但是她也提到,如果未來有更多學生主張放寬限制,同時提升學習品質的話,或許可以試著提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