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通路相繼轉型 傳統市場的生存

記者 蔡咏恩、洪慧敏、曾國緯、段竺妦/採訪報導

大眾對傳統市場的印象大多為早期雜亂的環境,而現代人講求清潔、便利的取向,使傳統市場受到大型量販店及便利商店的衝擊逐漸沒落。但隨著時代演進,市場生態也正在改變,新一代的年輕人進入傳統產業,他們對於市場經營的概念與早期有很大的不同,舊思想與新創意的碰撞下,傳統市場也走上轉型之路。

傳統市場景氣不佳,面臨轉型問題。攝影/蔡咏恩
政府推動特色市場 鼓勵轉型

以往傳統市場是一個地區零售市場的中心,但由於近年來網路資訊的興起以及資訊交通的發達,零售通路不只限於傳統市場,連超商也開始提供簡單的蔬果,漸漸取代了部分傳統市場的地位。量販店為了壓低價格往往從他地進口大量食材,運送途中增加許多資源的消耗,面對過期的食品也常常直接丟棄,雖然提供了24小時的服務,但也造成了許多浪費。相較之下,傳統農業個戶就近銷售新鮮蔬果,甚至收攤時還會降價求售以減少浪費,「在地文化、在地生活、在地食材」形成了傳統市場的特色優勢。

相對於標準化的大型量販店,市場攤販面對不同客群會在消費模式做出調整,即使是相同類型的攤販,所提供的商品以及優惠也會有所不同,攤販老闆直接與客人面對面了解客戶的需求,體現出傳統市場人情味的濃厚,也更加貼近客人。

面對新興零售市場的興起以及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台北市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科長何相慶說明,近一二十年有25%左右的市場退場,早年的公有市場約有70個,現今只剩48個。雖然傳統市場有它存在的價值以及優勢,但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政府目前致力於推動特色市場,經濟部也舉辦評鑑活動推選出具有指標性的市場鼓勵轉型,但由於傳統市場具有在地文化的特色,各個市場需求不同讓轉型進程窒礙難行,必須仰賴於當地政府積極輔導,不能只靠中央政府的推動。

面對傳統市場景氣不佳,何相慶表示,台北市政府長期致力於更新市場的軟硬體設備、加強對攤商的輔導,以及建立完善的清潔制度,不僅保障蔬食的衛生安全也提供大眾一個乾淨衛生的購物環境。

現今對於處理市場的公共環境、公共事務,攤商間會成立自己的自治組織,互相推舉出會長代表處理。市政府則做為一個輔導的角色,提供法規上以及實際資源的協助,讓自治組織能更便利於管理傳統市場的環境以及市場運作。

士東市場華麗變身 成轉型指標

位於台北市天母區的士東市場,曾被經濟部評為四顆星的優良市集,獲企業公益贊助,與「美好關係」團隊合作,將市場進行大改造,成為轉型成功的案例。市場內沒有傳統市場的魚腥味與血腥味,寬敞的空間及明亮的燈光讓經過設計的攤商更加亮眼。每個與美好關係團隊合作改造的店家,都有其特殊的招牌及遮棚,擺設商品的架子也別出心裁。

士東市場與「美味關係」合作改造,攤位有如藝文空間。攝影/蔡咏恩

在改造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為商家不願意改變,士東市場會長許桂招表示,在六十幾個商家中,原本只有三個願意參與,但在經過溝通後,最後有19個商家願意配合改造。因此經由與美好關係合作,讓士東市場一夕爆紅,也帶進二至三成客源,使業績增加,是所有商家樂見的。

除了如同藝文空間般的市場環境,士東市場有「血水不落地」的政策保持整潔。許桂招說明,要達到水準的話,一定要管理,也需要業者協助,而自治會所公告的事務,市場內的商家都很配合,有一流的業者才有一流的市場。

「血水不落地」政策,讓士東市場環境整潔且無腥味。攝影/蔡咏恩

在大型通路的衝擊下,傳統市場的景氣逐漸下滑,但士東市場在改造後不斷有媒體報導,也成為網路上的熱門景點,使市場的業績不減反增。除了環境美觀外,許桂招說:「我們保有親和力,這就是傳統市場最大的優勢。」在量販店及便利商店夾擊下,民眾多會選擇快速又便利的管道消費,而傳統市場保有的人情味及親和力,是大型通路所缺乏的優勢,也讓傳統市場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士東市場提供手推車,讓消費者輕鬆採購。攝影/蔡咏恩
量販店拓展小超市 深入社區

社會大眾的購買習慣逐漸改變,現在消費者傾向於購買前先做功課,依靠網路上的口碑來做判斷,同時家庭結構也不同於以往。順應這些變化,國內許多實體零售通路店家也開創新的方式,企圖在台灣已趨於飽和的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大潤發旗下「My-RT」內部陳列與便利商店相似,方便消費者購物。攝影/段竺妦

零售式量販業者由家樂福於民國98年首開先河,設立第一家「market便利購」,與過去傳統量販店著重於商品販售、陳列的形式不同,不以販售多品牌、品項及佔地廣的場地取勝,而是偏向超市形式,販售的品項較少而精,著重生鮮、即食商品,設點策略則是深入都市社區,並鎖定日漸增加的小家庭及單身族群為客層。

家樂福旗下首家便利購。攝影/段竺妦

家樂福公關張先生表示,服務本著社區親民的的概念發想,如輕宅配,協助老年人提重物至車上或家中,都是為了使消費者與店家更靠近。針對便利超商也來勢洶洶、積極轉型的情形,張先生說明,因為台灣市場狀況十分飽和,當然會有牽連,重點是在牽連之中如何去找出能夠發展的部分。目前「market便利購」與傳統家樂福的比例約為23,足見其積極瘦身、增加據點以提高消費者黏著度的方針。

多樣生鮮是便利購的優勢之一。攝影/段竺妦

另一知名量販店大潤發也不落人後,今年十月於板橋設立旗下首間超市形式據點「My-RT」,未來預計將以每年10家的速度展店,規模則較「market便利購」的300坪小,以70100坪為目標,卡位超市與超商間界線模糊的地帶。販售品項同樣著重於即食產品、生鮮及重點制的民生用品,並以營業時間24小時、大量採購壓低價位為其優勢。店面也設置用餐區,提供wifi、免費充電,未來將結合線上購物系統,提供顧客線上下單後至「My-RT」自助取貨。

大潤發旗下首家My-RT。攝影/段竺妦

兩家企業也著手改進原有傳統據點,除了重新設計、改裝購物動線及商品陳列方式外,因兩者都是外商,不約而同引進許多進口、獨家商品,並提升自有品牌品質,發揮綜效,在開創新型態通路同時,也提升量販店顧客的消費體驗。

My-RT販售多種進口及生鮮商品,並設有用餐區。攝影/段竺妦
量販店新型態超市歷年展店趨勢。製圖/段竺妦
便利商店推陳出新 提供多角化服務

近十幾年來,便利商店的崛起,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習慣。便利商店的經營型態為設立眾多營業據點、多元化服務及24小時營業,不僅提供消費者時間、距離及服務上的便利,更不斷的推陳出新,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成為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各大便利商店歷年門市數量。製圖/曾國緯

如今便利商店也面臨轉型的處境,許多人認為大型超市、量販店跟便利商店的方便程度相差無幾,反而價錢還較為便宜,在其他大型通路轉型下,便利商店的優勢逐漸消失,也導致部分消費人口流失。目前便利商店的市場狀況,已不再是以長時間營業為主,而是進入差別化競爭的時代。便利商店不僅在貨品方面要做到供貨齊全、暢銷商品新鮮與品質佳,在店面的氣氛方面,也必須滿足顧客的需求,營造出現代綠洲的購物環境,滿足現代人追求新生活型態的想法。

便利商店為求轉型,也提出各策略,如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大眾的接受度。以及不斷開發新商品與服務項目,如推出特殊鮮食與熟食、開放預購業務等,提供消費者多元化的服務,讓消費者感受到真正的便利。同時發展複合式商場,與關係企業整合,如星巴克、康是美與統一藥品等,將不同屬性的商品結合起來,朝複合式商場的方向經營。並利用多媒體平台,配合網購送貨到府服務等。

量販店與便利商店的轉型方向。製圖/蔡咏恩

在市場演變及大眾消費習慣不斷改變下,不論是舊有的傳統市場,或是近年興起的量販店及便利商店,都面臨轉型的處境。各大商店相繼推出新方案,而有別於大型通路,傳統市場獨具的人情味與新鮮貨源,也仍占有一席之地。在各方努力轉型下,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