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余筱柔、潘宥汝/綜合報導
現今台灣飼養寵物已經十分普遍,根據農委會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飼養貓犬。也有許多動物保護團體,他們時常推動動物保護的法案與大眾教育講座,讓大家意識到新的價值觀,進而去思考動物的生命。但仍能發現許多動物被不當圈養甚至虐待,這樣動物平權觀念低落的環境之下,許多人挺身而出,為動物發聲,希望能傳達更多有關動物平權的觀念,靠著推動法案與大眾教育講座,將動物保護的觀念推廣給民眾,然而動平會--動物平權促進會(以下簡稱動平會)跳脫傳統模式,選擇用展覽、攝影、詩文創作等更多元的方式切入動物平權的議題。動平會秘書長萬宸禎:「在我們把平權放進動物保護領域的之前,並沒有動保團體提過動物平權,現在目前是動平會在推動物權,也推動物平權。平權的部分我們透過教育跟議題講座等等,到目前我們走了三年多,目前還再讓民眾了解這個概念,就像性別平權觀念也是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才慢慢普及。」
凝視--希望的眼神
動平會曾邀請多位知名或是素人作者,以各種藝文的形式,包含照片、影片、詩、散文、圖畫、設計等,希望能用更直擊人心的力量,傳達人類與動物的感情連結。這次,他們邀請攝影相關的創作者透過靜態或動態的方式,共同為動物平權付出,將動物們的畫面記錄下來,這些極具感染力的作品,揭露許多動物受苦的過程,展現出生命的哀痛與美好,萬宸禎說明,去年之所以會架設「凝視--希望的眼神」網站,是因為跟農委會申請到一筆經費,後來也找到豐田網站贊助,因為有許多攝影者希望能透過作品為動物發聲,於是透過藝文推廣,擴大議題能觸及的群眾,因為大多數民眾對於影像的敏感度比較高,透過這些優良的作品讓大家看見這些動物的處境,可以激發對動物議題的興趣。
萬宸禎認為,動平會目的希望推動物權、動物福祉。有很多現今大眾關注的議題,例如:街貓、流浪動物或是同伴動物的議題。她說明,在法律上面我們需要去爭取他們應有的福祉。但像棲地動物,他們需要權利但不需要福祉。被圈養的動物因為人類有道德義務有照顧的責任,這是動物福祉實踐的理念,如果沒有被人類獵捕圈養的動物,在棲地上有自己的生態循環、族群的生活型態,必須要給予尊重,這是他們的權利。所有的動物都有自己的權利,但是某方面來說,被圈養本身就失去了原本的權利。
多元角度與藝文推廣
動平會舉辦七場專門的講座,分別是「孤獨圓舞曲」、「被鍊犬--被遺忘的同伴」、「攝影--被遺忘的同伴」、「動物不是娛樂凝視動物園」、「不能沒有你」、「城市的精靈」,這些講座邀請到創作者現身說法,分享創作理念以及對於動物平權的看法,在講座上都採開放的方式,希望有更多的人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如此,動物權才會真的往前走,另外還規劃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講座,希望透過大眾日常生活的興趣,如:漫畫、插畫、電影等,用多元角度切入議題。
藝術家為動物發聲
黃筱倫喜歡寫詩,他的作品也以攝影與詩的呈現。「筱倫寫的『囚虎』很美,讓我們非常的感動。」萬宸禎感性的說,「筱倫的創作是一個個積蓄情感的記憶物件,它們必須被詩意點亮,人才走得進去。」詩意的奧秘對目前的她來說,是一道最美最神秘的光。「傅翊豪的攝影作品大多是黑白的,對於每個主題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像是『抬頭三尺有菩薩』透過攝影呈現出在動保第一線人士(以下簡稱愛媽)與狗兒不捨與愛的關係,面對生活的層層重圍,愛媽蹲身與仰望她的犬眾輕聲軟語,如安撫,似傾訴。他的作品可以讓人寧靜下來,省思愛媽們在這個社會與自己的關係。『遠退的凝視』反映看門犬少喝且無食,只能在無簷的鐵籠裡來回擺渡,因著長久的飢餓與缺愛,積聚怨憤與凶狠。這個作品創作時,傅翊豪有提到當他拍了這麼多被鍊犬,看見他們被囚禁,當我們在觀看作品時,就會將這個處境反應到自己生命中,是不是有時候人類在社會中有時候也像被虐犬一樣被囚禁在某種別人亦或自己設下的框架裡。林仁達的創作是沒有聲音的。但也讓人感到很殘酷,完全的無聲反映了這些受苦的動物的處境,他們一輩子都得承受著這種狀態。」
動平會曾舉辦過《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紀錄片播映會,揭露台灣十七個展演動物農場現況,並從兒童、青少年的角度為動物發聲。動平會認為遊客與動物短短幾分鐘的互動,代價卻是動物一輩子的囚禁,這不是「教育」更非「保育」,因此發動連署,呼籲家長、教師抵制不當對待動物的觀光動物場所。《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拍攝歷時一年,記錄全台各地十七個展演動物農場現況。為了「演出」,花蓮猴子軍團的猴子得穿軍裝上場,表演軍事動作,花蓮兆豐農場的小牛,剛出生就被迫離開母牛,遊客花錢用奶瓶餵小牛,台中飛牛牧場則是遊客排著長長的隊伍體驗擠牛奶。
但也有播映現場的朋友回饋,希望我們關注動物園正在整修,改變經營的型態。之後講座中也有人質疑只看見負面的部分,那動物園正向的教育意義呢?動平藝術家許閔皓回應,他不了解人類讓動物受苦,然後去看他們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藝術家沈怡帆也提到人會購買珍奇異獸,走私等等。發現在家中其實是不適合養這些棲地中的動物,照顧棲地動物需要相當程度的專業跟長時間的經驗,要怎樣才能讓動物在籠子裡不感覺無聊。如果動物已經放棄在籠子中走來走去,他已經放棄了生命的存活,因此他希望動物園能夠成為一個收容這些動物的地方,就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意義。可以講這個動物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們了解這些動物受苦的歷程,沒辦法適應生活然後到動物園來,有些被送到不好的收容所因為空間跟設施不足,只能被關在小小的空間中一輩子。郭老師說到,目前動物園的所有功能(如繁衍、保種、教育)都沒有存在的意義,這些功能都能讓動物在棲地上自然存在,只要我們對棲地尊重,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延續。也能讓孩子們知道真正棲地動物的生活狀態,而不是放在動物園裡。
以開放討論心態促進動物權
萬宸禎表示,動平會的終極目標就是沒有動物被利用,也不會有動物在動物園。但是目前台灣的狀況動物園不會消滅,所以會透過各種方式來維護動物園內的動物福祉。現今大眾可能還是認為動物園是教育的場域,但動平會正在打破大眾的迷思,讓大家意識到新的價值觀,進而去思考動物的生命。動平會舉辦了各式關於動物權的講座,在講座上採開放的方式,希望有更多的人提出問題並討論交流。若以藝文推廣的形式長期進行下去,樂見動物權會真的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