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創業的推手 開創自立人生

記者/翁維伶、呂姿昀、陳昱安、羅螢 採訪報導

「大哥哥,大姐姐!愛心手工餅乾,一包五十元,請大家幫幫忙。」在台北市幾個大路口,不難看到穿著黃色背心的喜憨兒及志工們在兜售著自己做的餅乾。在這個講究能力和效率的社會,身心障礙朋友想就業,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與一般人在市場上競爭,庇護工場因此誕生,提供身心障礙者的職業訓練或就業機會。

全國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目前有130餘家,庇護工場定位為庇護性就業場所,在勞工行政體系下視為企業,應致力於經營管理,推廣產品及建立專屬品牌。庇護員工享有一般勞工福利待遇,庇護工場需為其員工投保勞工保險及全民健康保險,其薪資應依產能核發。

常見的庇護工場種類有商店型、手工及工藝品型、工作站、工作隊等:商店型包括餐廳、烘焙店、日常用品店、二手店;手工及工藝品型,包括手工皂製作、琉璃工藝品製作;而工作站包括文宣美工設計、電腦打字、洗車中心、加油站等等。

目前臺灣開辦相關服務的單位,其中又以陽光基金會、喜憨兒基金會、心路基金會較為知名。

忠孝庇護工場 搭建與人互動的橋樑

已經成立22年的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心智障礙者早療、就業、安置等服務,更在就業方面成立忠孝庇護工場,讓身心障礙者們能在職場上受到肯定,不只是培養就業技能,基金會更像一個大家庭,讓他們除了工作,也認識許多有相同困難的夥伴,彼此互相學習與成長。  

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由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家長們與社會大眾共同籌募基金而成立。就業服務員葉潔霓表示,長期以來育成都以營運封閉型的庇護工場為主,身心障礙者沒有機會直接接觸人群,因為想嘗試開放型的工作環境,而設立育成蕃薯藤,期望能讓他們更加適應一般職場,與外界就業環境接軌。

社會企業訂出工作SOP,讓身心障礙者能更快速投入並適應職場。攝影/翁維伶

忠孝庇護工場所收容的障別以智能障礙為主,共有19位身心障礙就業者,葉潔霓說,目前有一些高職有設立綜合職能科,主要提供身心障礙者學習未來進入庇護工場所需要的專業技能,若有工作意願,學校便會幫忙轉介到職業評量相關單位,透過評量,了解他們所適合的工作環境與類型,之後職業輔導評量員會進行安排,並媒合適合的工作。

她也提到,許多身心障礙者是遇強則強,通常都能適應評量員所安排的工作,並做得越來越好;也有少數會因受到挫折,例如不被同事接受或者工作項目太過複雜而選擇離開,從此都不再出門就職。「庇護工場環境太過安逸,有些身心障礙者們進來了,便一輩子都不想離開,這裡擁有太過舒適的工作環境,有利有弊,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工作上的避風港,卻也讓他們不願繼續成長。」

提及是否曾經有身心障礙者造成店裡困難,葉潔霓笑說,在這裡工作的身心障礙者都很好,也沒有造成什麼不便,大部分的客人都是常客,都能接受、包容這些孩子所提供的服務。常到這裡用餐的雷先生表示,有別於外食的高油高鹽,庇護工場的食物簡單調味之後,更能吃出食物的原味,而這些身障朋友的笑容與誠懇,也是他願意多次回訪的最大因素。

葉潔霓說道,也曾遇過客人覺得被冒犯的客訴,因為身心障礙者鮮少接觸服務業,有孩子不斷問客人:「付錢了嗎?要記得付錢喔!」造成客人對此觀感不佳,但這類案例極甚少發生,多數客人依舊能抱持包容的態度,樂意接受這些庇護學員們的服務。

對於庇護工場的問題,葉潔霓無奈表示,工場的行銷預算畢竟有限,由於近年來基本工資接連調漲,再加上景氣不佳,對於庇護工場來說是相當大的成本負擔。另外,身心障礙者工作能力有限,從前年開始明顯感受到買氣轉弱,業績比同期掉了三、四成左右,企業與政府採購部分也有逐年下降情形,今年更明顯下降二、三成。

許多民眾認為這類庇護工場產出的商品普遍不好吃,基金會成立忠孝庇護工場,邀請天然有機餐飲知名品牌擔任顧問,指導店面經營管理、餐飲品質內容,也透過能力訓練、工作輪調等,實質參與店面營運管理流程,協助庇護性員工建立自己的獨立職涯發展與能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走入庇護工場,理解並給予消費支持。 攝影/翁維伶
勝利不願被同情 腳踏實地做出品牌價值

早在2000年,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便以不主動募集社會捐助及開發多項自營事業為基本,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有別於一般的庇護型工場,勝利不希望社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他們以做給家人吃的態度經營,透過自身的努力,得到大眾的支持與肯定。

勝利創辦人張英樹,因本身患有小兒麻痺,於2000年成立了「勝利身心障礙者潛能發展中心」,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服務。由庇護工場起家,專為身心障礙者就業打造的勝利廚房,希望透過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說到成立勝利廚房的緣起,勝利行銷經理張湘蓉表示,主要是想扭轉大眾對社福企業成立餐廳的刻板印象,再加上前幾年食安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導致民眾對在外飲食的不安全感,才促成勝利創立的契機。

張湘蓉提到,身心障礙者大多擁有「專注」的特質,但即便如此,對於相對先天條件較不靈活、學習較慢的身心障礙者來說,要正常的在職場上表現,仍會比一般人吃力些,因此創辦人張英樹試著把工作型態切分細密,發展出一套分工的SOP,讓每個身障朋友可以聚焦在自己負責的部分,此舉對於身心障礙者工作的完成度有很大的幫助。

除此之外,張英樹相信,回歸到人本的需求,即便是身障朋友,每個人仍有各自的天賦及才能,因此他們發展出多種產業,以團隊互助、自給自足的方式,提供各類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創意多元的就業模式與場域,讓他們能夠在適合自己的領域發揮所長,超越身體上的殘疾,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有感於食安問題,勝利廚房從一開始便以食品安全操作的最高標準運作,帶給社會大眾如其標語「安心好食」的價值。張湘蓉說:「勝利廚房有自己想走的路,我們秉持著『做給家人吃』的態度,希望能將它從一個生產據點,做成一個安心美味的品牌。」在達到安心美味與弱勢就業並行發展的道路上,勝利廚房走出屬於自己的色彩,讓社會看見他們的用心。

張湘蓉說,與多數的庇護工場不同的地方是,勝利強調「工作價值」,因此堅持「不主動對外募款」,不希望以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博取社會同情,而是以提供具有市場的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讓社會大眾看見勝利的實力和與眾不同。

圖為身障定額就業率(*進用率:實際進用人數/法定進用人數X100%)。 製圖/翁維伶
聯合社企與庇護工場  改善身障就業問題

庇護工場的功能定位在於「庇護」與「工場」之間的原則,「庇護」是社福取向,是以照顧弱勢與服務身心障礙者為主;「工場」是營利取向的市場經濟範圍,以獲取利潤與永續經營為宗旨,其成立的目的,在於提供工作能力不足之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而社會企業設立的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對於身障就業而言,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讓身心障礙者受到保障。近幾年,許多政府和民間機構,開出數萬個身心障者工作職缺,但就業比例僅三分之一。在美國,公家機關要求使用身心障礙者的比例得高達18%;反觀台灣,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公部門進用身心障礙者的比例只要3%即可,私人機構更只要1%,但儘管條件如此,仍有許多企業未達進用門檻。

勝利行銷經理張湘蓉強調,無論是庇護工場或社會企業,都是希望藉一己之力,宣導大眾能夠摒棄身體上的差異、達到心靈上的共識。維護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是政府、民間單位及社會大眾責無旁貸的事,期待與大眾共同營造一個對任何人都平等、同時也能顧及弱勢權益的良善社會。

庇護工場與社會企業工作內容比較。 製圖/呂姿昀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