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農家背景出身奠定了不分區立法委員蔡培慧投入社運之路;那九二一大地震受害者的身分,或許是讓她選擇走入體制內改革的起點。
蔡培慧選擇進入體制內尋求改革,源自於對農業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動機。「在處理土地分配、青年勞動力上,都屬於生產資源的問題,我覺得必須在農業做出結構的調整,這或許需要有人投入政治工作」。
上任逾二周,蔡培慧認為這是一種工作轉換的經驗。她分享,立委一天的行程大致分為早晚二個時段,早上負責具體服務,像處理地方問題,晚上則與政府部門打交道、開會討論,日夜間的跳躍幅度頗大,且一天內就要完成。
儘管忙碌,蔡培慧仍選擇繼續擔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能與學生互動是件好事,尤其當中有不同的年齡層,對問題的看法自然不一致」。
「有學有術、實踐基礎、回歸理論、再造社會」在問及社發所提供她什麼養分時,蔡培慧說出社發所創辦人成露茜提出的16字教育箴言。她認為,在社發所是個很好的學習過程,當中的實踐基礎意指知識分子並非是教群眾怎麼做,而是跟群眾共同結合、理解,思考出解決方法。
對於過去在街頭打拚,如今走入體制內奮鬥,一路上會否感到孤獨?她表示:「坦白說,我覺得是孤獨的,但這樣說未免太傷感了。無論是在社運或政治路上,一定會有共同打拚的環節,也有要停頓思索的時候。」蔡培慧強調,唯有實實在在、真誠地厚實基層,不虛華地表現,才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