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交通的進步,社會越趨國際化,人口也因此有更大的流動,然而,我們準備好接受多元文化的生活模式了嗎?就台灣而言,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移民因工作或婚姻來到台灣,根據移民署網站的統計資料顯示, 截至民國104年11月為止就有高達45萬9816位新移民獲得定居許可留在台灣,包括中國、港澳以及東南亞等各國移民。而隨著農曆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都在準備迎接節慶,而新住民們會如何過新年?他們又如何看待台灣的新年氣氛?
緬甸過年潑水節坡出一身好運
民國88年從緬甸嫁到台灣的林雨詩,來台已17年,剛來台灣時,她還不會說中文,因此造成她和婆婆溝通上的問題。她也看不懂中文字,常常點菜不會點,在飲食方面也不習慣,她覺得家鄉的口味比較重,食物大多都是用香料去調味,但對比台灣的食物,口味相較清淡些。然而,在於日常生活方面,林雨詩表示,台北公車的付錢方式也曾令她感到困擾,常搞不清楚何時是上車付費和下車付費。面對這些困難,讓她感到相當不適應。不過幸好,她有空之餘便會帶小孩到公園玩耍,因而結交許多新住民姊妹,藉由聊天、談心事、哭訴來抒解自己心中的煩悶。再加上,她還有一位住在新竹的姐姐,能給她精神上的依靠。
提及緬甸過年的習俗,林雨詩憶起在家鄉過年時,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就是潑水節,大家會穿著傳統服飾跳潑水節的舞蹈,隨著路上的車子前進,也可以隨意在路上向不認識的人潑水,不分職業、男女老少,彷彿大家都是一家人。
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一帶,是新北市緬僑居住最多的地區,因此新北市政府每年四月中旬會舉辦潑水節。林雨詩表示,自己曾參加過新北市中和區舉辦的潑水節活動,活動中有免費好吃的食物。不過她認為在規模上比起緬甸小的多。林雨詩解釋著潑水節的意義,向別人潑水象徵著把惡運沖走,把好運招來,並期許每個人都能開心。
談到緬甸傳統服裝,就是用一塊布圍在腰部,而男女都有各自不同綁法的沙龍。林雨詩表示,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穿著傳統服裝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在緬甸有越來越多女孩會穿著較為裸露的服裝,但在傳統且保守的緬甸人眼裡,會認為這樣比較不雅。
台灣與緬甸在生活上的差異,林雨詩認為最主要在於人情味,因為緬甸人比較好客,所以就算是不認識的人,也可以玩在一起,並到陌生人的家裡吃飯;反觀台灣,尤其在步調快速的台北,人與人之間就較為疏遠,少了記憶中家鄉濃厚的人情味。
同樣來自緬甸的姜家禮,於民國89年時到台灣唸書,並於民國98年申請成為台灣公民。姜家禮表示,緬甸是以潑水節這個盛大慶典過新年,但他是緬甸的華僑,因此也有慶祝農曆新年的習慣,他說明在緬甸過新年基本上是吃素的,並會到廟宇祭拜。而他認為緬甸新年和台灣新年最大的不同是,台灣有合法放煙火或鞭炮的區域,緬甸則是全面禁止的;在習俗上,緬甸是沒有舞獅舞龍等表演的,但緬甸學生也會在農曆新年期間到各家各戶去拜年。
身為華僑的姜家禮,他的母語也是中文,因此要融入台灣社會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大學生活和工作,也逐漸適應台灣的生活模式,在南部讀書時,也曾經被邀請到台灣朋友家過新年。他笑說,台灣過新年期間很愛到廟宇祭拜,從除夕、初一和初九都有祭拜,因而比緬甸多了點節慶的氣氛。
對於不能每年回緬甸過年,在台灣生活16年的姜家禮表示,來回緬甸和台灣的機票昂貴,因此他二到三年才會回去緬甸一次。且在過去航班甚少。民國104年後,緬甸航空增設飛往台灣的航線且價格較為優惠,因此增加更多回家的機會。不過姜家禮也說,公司放假時間有限,回緬甸也不能待太久。他也坦言,台北的物價租金太高,若請假返鄉,當月就很難有多餘的收入儲蓄。他期盼日後台灣會有更多廉價航空飛往緬甸,這樣能造福更多的新移民。
吃特色年菜圓子象徵一家團圓
中國籍新住民方林則是在15年前嫁來台灣。方林表示,由於中國文化和台灣文化之間差距不大,不管在語言或食物方面都十分相近,但在她的家鄉安徽省,飲食口味偏辣,因此在口味上有些差異外,她在適應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中國過年的習俗,方林說其實和台灣沒有太大的差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也會包紅包給老人和小孩。在準備年菜方面,方林的家鄉位在內陸,冬天比台灣更寒冷,因此他們在每年的10月就會開始準備醃製臘肉,如此一來,就可以在過年時拿出來招待客人。
除了臘肉之外,方林也分享了另一道家鄉特色年菜──「圓子」。作法是將山東饅頭放個二到三天,等饅頭乾掉後將其搓成粉末狀後,輕搓揉成圓形再加上辛香料和肉就完成了。她認為,一家人吃年夜飯時,年菜中一定要有個「圓」字,因為在中國這就象徵著團圓,而其他年菜則會依各地民族風情不同而有所差異。
最後,提到台灣過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時,方林指出,除了經濟與距離的考量,她也必須照顧在台灣的家人,工作更無法隨意地請假,所以她並沒有辦法經常回去探望在中國的親人。不過慶幸的是,在台過年時,她的丈夫偶爾會開車帶著一家大小出遊,這樣的休閒活動促使家人間關係更為和諧、美滿。
新移民在台圍爐飄出家鄉味道
為了幫助新移民能融入台灣社會,除了政府的宣導,民間也有自發性的協會投入資源幫助彼此,賽珍珠基金會就是為新移民服務的福利機構,他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台北市以及新北市範圍內的新移民家庭。在台北市及新北市這二個高消費和節奏快速的城市當中,其實存在著許多僅依靠一份薪水在生活的新移民家庭,縱使是雙薪家庭,也因為工作上對新移民的不友善待遇而導致收入微薄。賽珍珠基金會會針對這樣的家庭,幫助他們尋找願意認養新移民子女的善心人士,透過捐款的方式來接濟他們的生活,也提供新移民諮詢的服務以及培力課程。
每逢佳節倍思親,賽珍珠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時萱表示,多年的服務經驗讓她了解各國慶祝農曆新年的形式不全然相同,但是俗話說入境隨俗,新移民配偶通常都會隨著台灣的家庭共同度過農曆新年,當中比較有趣的是,家庭風氣較開放得家庭中,團圓飯的飯桌上可能就會看見一兩道的異國年菜。近年來,有一些經濟情況許可的新移民媽媽也會選擇在寒假的時候帶著孩子回國,讓孩子們了解媽媽的原生家庭環境。
然而針對過年,賽珍珠基金會也為經濟弱勢的新移民家庭舉辦新春圍爐活動,這個活動舉辦至今已經邁向第十個年,為讓新移民們能感受台灣過年的傳統氣息,又能一解思鄉之愁,今年賽珍珠基金會特別選擇以「辦桌」的形式進行,菜色的部分,則請新移民媽媽們和本地師傅協調做出各國的特色料理。除圍爐,賽珍珠基金會也提供約300份、各600元的助學紅包給新移民的孩子們準備開學用品,目前仍持續在籌款。
新移民努力學好中文以融入台灣社會的生活,對此,已投入新移民生活田野調查多年、前《四方報》總編廖雲章表示,台灣應該從身邊開始學習東南亞文化,要人家學中文,學生活,也要學人家的語言、文化、生活,彼此交流,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