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殯葬理念興起 以環保葬綠蔭後代子孫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與時代演變,人們對於身後大事也逐漸「從簡」化。土葬用地 […]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與時代演變,人們對於身後大事也逐漸「從簡」化。土葬用地 […]
近年來,因為環保意識抬頭,環保葬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有別於傳統的土葬或火葬,樹葬其簡單的下葬方式,也成為當代人為家屬辦理後事的一個新選擇。
環保葬真的環保嗎?越來越多民眾推崇以樹葬、花葬等方式處理自己的身後事。今年清明節選擇環保葬的民眾甚至成長到將近8倍。由於政府目前規劃的環保穴位有限,因此有議員質疑,多年後恐怕會不敷使用。
火葬入塔為目前主流的安葬方式,截至民國108年,我國遺體火化率已達98.7%。但隨著土地資源消耗和環保意識的抬頭,政府提倡「簡葬、節葬」的概念,積極透過各式管道推廣環保葬,望能將環保葬的相關資訊普及,為民眾提供多元化的安葬選擇。
近年人口老化,火葬場不足,政府極力倡導環保葬,越來越多人選擇花葬、樹葬,及海葬等方式,但是您聽過由日本傳入的「零葬」嗎?
記者 徐藝寧、李允薰、陳飛揚/採訪報導 近年台灣環保葬興起,試圖帶動循環經濟與殯葬文化轉型。水化技術憑藉低碳排放和零污染優勢,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逐漸成為寵物善終新選擇,為飼主提供溫柔的告別方式和心理慰藉。然而,儘管其具備多項優勢,惟在法律規範未臻完備,且民眾傳統觀念與心理接受度仍有所抗拒下,應用於人體仍有漫長之路。
記者 石若妤/採訪報導 撿骨師,亦即台語俗稱的「土公仔」,他們的工作是替亡者們搬家。早年多以土葬為主,撿骨不僅能向已故者表達思念,也是一種孝心的表現。歷經時代變遷,環保意識提升,在政府大力推廣火葬、環保葬之下,撿骨師的工作機會逐年下降,面臨生計與技術傳承等問題。
記者 李俊德、陳薇安、王懷瑄/採訪報導 政府全面禁伐天然林後,市場所需木材99%從國外進口,無形中助長非法木材 […]
根據農業部2023年第二季畜禽統計調查顯示,台灣養雞總數達9800多萬隻,衍生的禽類廢棄物數量驚人。棄置生雞糞將對土壤造成長期危害,且其惡臭更易吸引蚊蠅,成為病媒溫床,若雞毛雞糞能轉換成有效利用的資源,例如農業堆肥甚至發電,不僅可將廢棄物轉換為寶,亦能降低環境汙染,避免疾病傳染。
殯葬是一項重要的儀式,不論任何宗教、種族,都會有悼念已故親人的方式。近年來,傳統土葬造成土地資源無法有效的使用,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將原先雜亂的墓園,改建成具有環保理念的公墓。
新竹縣政府規劃在湖口鄉與新豐鄉交界興建生命紀念園區,消息傳出在地方上備受討論,今年分別在兩鄉召開說明會,卻遭當地居民組成的自救會激烈陳抗,雙方至今仍未有共識。
2014年由郭慧娟在台灣發起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開始,越來越多台灣人勇於面對並談論自己對死亡的想像或恐懼。正因為死是每個人生命必經,死亡教育則更顯重要,它幫助我們撕掉負面標籤、直面失去。
囿於華人對墓地的忌諱及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全台不少百年公墓都陸續拆遷,或正面臨被拆遷的命運。近年來,台南市政府以土地活化與促進都市發展為由,著手重劃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南山公墓」,由於該墓地具備文化、歷史及生態價值,遭民間文資團體反對政府開發。如今,要如何在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中取得共識,是目前南山公墓需面對的課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