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善終 環保與溫柔平衡的告別

記者 徐藝寧、李允薰、陳飛揚/採訪報導 近年台灣環保葬興起,試圖帶動循環經濟與殯葬文化轉型。水化技術憑藉低碳排放和零污染優勢,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逐漸成為寵物善終新選擇,為飼主提供溫柔的告別方式和心理慰藉。然而,儘管其具備多項優勢,惟在法律規範未臻完備,且民眾傳統觀念與心理接受度仍有所抗拒下,應用於人體仍有漫長之路。

【攝影報導】幫亡者搬家的撿骨師 三代傳人李國雄

記者 石若妤/採訪報導 撿骨師,亦即台語俗稱的「土公仔」,他們的工作是替亡者們搬家。早年多以土葬為主,撿骨不僅能向已故者表達思念,也是一種孝心的表現。歷經時代變遷,環保意識提升,在政府大力推廣火葬、環保葬之下,撿骨師的工作機會逐年下降,面臨生計與技術傳承等問題。

擺脫惡臭汙名 雞毛雞糞變身「黃金」

根據農業部2023年第二季畜禽統計調查顯示,台灣養雞總數達9800多萬隻,衍生的禽類廢棄物數量驚人。棄置生雞糞將對土壤造成長期危害,且其惡臭更易吸引蚊蠅,成為病媒溫床,若雞毛雞糞能轉換成有效利用的資源,例如農業堆肥甚至發電,不僅可將廢棄物轉換為寶,亦能降低環境汙染,避免疾病傳染。

憶存南山——跨不過的都市化高牆

囿於華人對墓地的忌諱及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全台不少百年公墓都陸續拆遷,或正面臨被拆遷的命運。近年來,台南市政府以土地活化與促進都市發展為由,著手重劃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南山公墓」,由於該墓地具備文化、歷史及生態價值,遭民間文資團體反對政府開發。如今,要如何在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中取得共識,是目前南山公墓需面對的課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