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的標誌 泰雅族傳統紋面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豐富且多元,「紋面」即泰雅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亦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時代更迭下,紋面傳統已走入歷史,但對泰雅族人來說仍是不可抹滅的存在,其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足跡。然而長者逐漸凋零,文化傳承不易,為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許多青年重拾族語學習,盼能守護珍貴的傳統。

紫斑蝶異地遷徙 守護自然飛行旅程

紫斑蝶屬熱帶蝶種,氣候變化時便遷移至異地覓食、繁衍,其群體遷徙盛況壯觀,吸引各地遊客及學者矚目。因紫斑蝶遷徙路線行經數個縣市,當地政府及單位祭出各式護蝶措施和活動,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稱高公局)實施「國道讓蝶道」政策,以保障紫斑蝶及用路人安全;雲林縣林內鄉則延續過往,舉行林內紫斑蝶季,不僅達到保育紫斑蝶效果,更能發展在地觀光,振興當地。

台餐飲挑戰與轉型 創新經營迎接生存挑戰

台灣餐飲業面臨原物料價格上漲、租金增加和人力短缺等多重困境,使得業者尋求創新經營之道,降低成本、提高創意、加強人才培養成為解決之策。科技的應用雖能提高效率,但無法完全取代人力,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被視為解決缺工和提升產值的關鍵。面對挑戰,業者必須勇於改變、善用資源,方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十年無法正名 被政府遺忘的海岸濕地

彰化海岸濕地(以下簡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性別友善宿舍實施 打造平權校園空間

《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至今已歷20年,透過教育內涵的實踐,期使人們能夠消除性別歧視,建立正確性別平等觀念,維護應有之權益。相關措施如性別友善廁所已逐漸推廣至各場所,但對於性別友善宿舍的設立卻存在疑慮。國立政治大學、中山大學近期開始實施的性別友善宿舍,試圖打破過去傳統二元刻板印象,然相關配套不足之處和可能產生的風險,則仍待檢討改進。

無法訴說的鳶屈 人與鳥的共存之道

「厲鷂啊厲鷂,厲鷂飛上山,嬰仔快做官,厲鷂飛高高,嬰仔中狀元,厲鷂飛低低,嬰仔快做老父。」

一首古老的台語童謠,藉老鷹(厲鷂)的象徵道出對孩子的期許,亦譜出人與鷹之間的感情。然而屏東科技大學(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員洪孝宇表示,俗稱老鷹的黑鳶,於1991年全台數量銳減至約175隻,引起各界關注。隨著禁用農藥、改變農法,期望再次創造人、鳥共存的環境。

延續傳統紙文化 加注文創新生命

南投縣埔里鎮早期造紙產業興盛,被稱為紙的故鄉,直到後來受到環境變遷、國際競價影響,紙廠開始逐年遞減、外移,在地手抄紙產業才逐漸沒落。廣興紙寮為了尋求出路,開始開放觀光轉型,並透過第二代傳人黃煥彰與妻子吳淑麗對社會的關懷,結合在地文創,合力製作多元的「紙商品」,希望能藉此保留及宣揚埔里手抄紙文化。

被拋棄的塑膠 無處可去的回收品

軟塑膠隨處可見,但軟塑膠的回收處理費目前與回收成本不成正比,加上分類過程複雜,導致許多基層回收商不願收購,部分軟塑膠中的聚乳酸(PLA)需要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配合技術才能分解。由於台灣沒有相對應的處理系統,因此這些PLA材質的塑膠只能利用焚化爐處理,造成環境的破壞。

布的綠化美學 打造生態紡織新出路

綠色植物除了能讓人紓壓解鬱、淨化室內空氣品質,園藝生活更是有助於延長壽命。位於永樂市場的第二代布商研發出無耗材種植方式,生產機能性布料來替代土壤的材質,運用絨布吸水和排水的特性,一次次的實驗研發出獨有的綠色植生牆。位於福和國中的福和科技中心採用了這一種創新的栽培方式,打造生機盎然的園藝牆,賦有極大的環境教育價值。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