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藺」個黃金時代 藺草編織文化復興

記者 蔡依芸/採訪報導

炎炎夏日,現今人們多會選擇躲在室內、吹著冷氣,苗栗縣苑裡鎮的居民們,對抗炎熱氣候的方法就是戴著帽蓆、用著藺草蓆。走進位於山腳社區的藺草學會的工作室,剛好正逢今年第二個採收期的加工程序,地上正在曬好幾束的藺草。

苗栗縣苑裡鎮有編織藺草的傳統工藝,用藺草編織而成的帽子、草蓆是對抗炎熱的利器。 攝影/蔡依芸

工作室內五位工藝師在進行藺草帽的編織,她們的手未曾停下專注在手中的動作上,又因編織的過程中需要噴水以軟化藺草,藺草獨特的香味充斥著整個空間,彷彿回到那個「客廳即工廠」的年代。

台灣藺草學會聘請的工藝師,手中不停地在編織藺草。攝影/蔡依芸

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溫潤多雨,才能孕育出特有品種「三角藺草」,老一輩則喚它為「草ㄌㄟˊ仔」,盛產於苑裡、大甲地區。藺草的質地堅韌、不易斷,經過曝曬後有著天然的香氣,且具吸濕排汗透氣的功用,常作為涼蓆和草帽的原料。早期的苑裡、大甲婦女們都靠著藺編來維持生計。

藺草經過曝曬後有著天然的香氣,且具吸濕排汗透氣的功用,能作為涼蓆和草帽的原料。攝影/蔡依芸

 

藺草編織的起源與歷史

根據台灣手藺網站,台灣藺草編織的起源要回溯到1727年,當時兩位道卡斯族的婦女發現野生藺草,爾後漢人婦女發現藺草的特性,便開始學習藺草編織,並傳入大甲、苑裡一帶。到了日治時期,因日本人喜愛藺編製品且能帶來巨大商機,組織當地婦女製作藺編製品,如:草帽、草蓆等。除了在國內販售,也外銷他國,外銷產量曾為台灣當年度出口量第三名,僅次於糖和稻米,是藺編製品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1945年是另一個黃金時代,當時國共內戰爆發,台灣的商品無法銷往中國,使得產業一度沒落。為了維持藺編產業的生計,地方居民向蔣宋美齡請命提議將全國國中生使用的童軍帽,改為由藺草編織而成的草帽,產業因此復甦。

圖中間玻璃箱內為當初蔣宋美齡戴的墨鏡藺草帽,其他藺草帽各有不同造型。攝影/蔡依芸

 

藺編的黃金年代

台灣藺草學會理事長黃增楨表示,他出生在大家庭,就像小工廠一樣,平時除了料理家務事外,就是在做藺草編織。小時候的學費和零用錢,都是靠著藺草編織製品的收入才能得到。國寶級藺草編保存者林惠津老師提到,在自己就學期間,學校老師也會教導如何製作藺草編,也會跟著家人一起編織。

台灣藺草學會理事長黃增楨老師正在分享兒時對於藺編記憶。攝影/蔡依芸 

黃增楨還說,直到1960年代,台灣開始十大建設,工廠人力需求增加,且給付的薪資遠高於藺草編織所得,苑裡當地婦女們紛紛投入到工廠裡工作。又因為塑膠製品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導致藺編製品地位降低,使這個產業受到二次打擊,逐漸沒落。

藺草的質地堅韌、不易斷裂,黃增楨手中的藺編名片夾已經使用逾20年。攝影/蔡依芸

傳統技藝的傳承

林惠津老師為了繼續守護陪伴她大半輩子的藺草編織技藝,2003年起開始藺草編織的教學課程,到各大學校或公所辦理體驗活動,並且在大甲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吸引各地想學習藺草編,以及對藺草編織有興趣的學生。與學生們組成團隊,拓展藺草編織產業。

國寶級藺編保存者林惠津(前左3)和她的學生組成團隊,拓展藺草編織產業。攝影/蔡依芸

藺草學會理事長黃增楨也分享道,為了傳承手藝,學會透過工藝師考試、網路貼文分享、課程辦理等等的活動,甚至創立自有品牌—台灣手藺,將藺編製品文創化,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並活躍整個產業黃增楨也努力地串聯其他五個鄉鎮的藺草編工藝師,致力將傳統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黃增楨表示,藺草學會透過不同方式將藺編製品文創化,將作品打造為台灣品牌,希望吸引更多人傳承這項傳統。攝影/蔡依芸

振發帽蓆行是苑裡當地的百年老店,老闆娘林小姐分享,自從丈夫、第三代傳承人張維泰因病去世後,自己努力地經營這間丈夫心心念念的老店,與幾位工藝師配合收購藺編商品她還分享在地的組織——苗栗掀海風,為了帶起當地的觀光和農業,常舉辦一日苗栗輕旅行吸引觀光客,而其中一站都會來到振發參觀;除了帶動經濟之外,也讓更多人了解藺編製品的魅力

振發帽蓆行老闆娘林小姐分享各種藺草帽的製作方式,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藺編製品的魅力。攝影/蔡依芸

各路專業人士持續地為這個曾經沒落的產業努力著,盼有朝一日能有更強而有力的資源和人力協助,讓藺編產業再次地達到另一個黃金時代。

延伸閱讀:

苗栗苑裡藺編復興 扎根校園永續傳承

延續百年傳統工藝 藺編文化的生存與挑戰

Posts created 1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