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魔法吹糖人 為孩童吹出一個甜美的夢

記者 施品華/採訪報導

每到週末假期,古色古香的鹿港老街上,攤販叫賣的聲音此起彼落,遊客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在一條小巷子裡,遊客將巷子擠得水泄不通,順著人群聚集的視線望過去,就是吹糖人——許雅棠的小攤。

將小朋友吹好的糖放入塑膠袋,避免太快接觸到空氣裡的水氣而受潮。攝影/施品華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專注地望著許雅棠的手勢。他用兩根木棒纏起一塊糖膏,放在手上熟稔地將糖膏捏塑成管條狀,放進模具裡,接著放到小朋友的面前說:「加油!大力吹!」鼓起腮幫子,小朋友不停地用力吹氣,等到許雅棠認為差不多了之後,脫去模具,就是一隻可愛又可口的金魚糖。吹糖的小朋友,欣喜地看著自己剛吹出來的糖,旁邊的小朋友更投以羨慕的眼光。

小朋友鼓起腮幫子用力地吹糖,旁邊的小朋友也專注的看著。攝影/施品華
許雅棠將糖膏捏成管形,而最難的部分就是搓揉出像吸管一樣,得以吹入氣體的糖管。攝影/施品華
當小朋友吹到沒有力氣的時候,許雅棠會讓小朋友爸媽幫忙。攝影/施品華

在小小的木製爐台上,因融化程度的不同,麥芽糖呈現三種不同的顏色。最左邊顏色最深的是剛融化的麥芽糖塊,琥珀色澤的糖膏,還保有麥芽糖的原型;經過一段時間加熱,糖膏便會逐漸轉白,而最右邊便是經過高溫加熱以及不斷地翻攪後白色的糖膏。

下方的方形小洞裡放著要加熱麥芽糖塊的炭火,許雅棠以炭火控制,讓溫度依序從左邊開始遞增,右邊的溫度最高,麥芽糖受熱程度最多。攝影/施品華

在三色糖膏的下方,有一個方口的小洞,裡面放著正在燃燒的木炭,為了控制不同融化程度的糖膏,許雅棠將多數的木炭放置在右邊,左方的木炭則逐漸減少。許雅棠表示,鹿港靠海,風很大,需隨時注意木炭、控制溫度,並隨著台灣一年四季的天氣不同,去做木炭的調整。「這些動作都不能停下來,要很順暢地做一連串的步驟,只要一停,糖膏碰到冷空氣就會開始硬化,就沒有辦法順利塑形」許雅棠手上邊搓揉著糖膏,一邊說著。

以特殊的手法將糖膏塑形成中空狀,讓吹糖時空氣得以進入。攝影/施品華

跟隨國寶級大師學藝 成為吹糖人

過去,許雅棠未曾從事傳統技藝的行業,而母親是開啟他踏入吹糖產業的最大因素。「我媽媽是做刺繡的,早期政府比較重視這些民俗技藝,會幫忙設表演的攤子,我媽媽也因此認識很多民俗或傳統技藝的人」。許雅棠的吹糖師傅翁登賢,當年就是透過母親認識的。

三十幾歲開始跟在國寶級大師翁登賢身邊學習技藝,「聽過『三年四個月』嗎?就是老師跟學徒需培養好一段時間的默契,師傅才會慢慢傳授技巧跟學問。」許雅棠輕鬆說著,但在剛開始學習時,也時常被糖膏燙到,而持續的堅持不放棄,才讓他學習到吹糖的技巧。

習得技術的許雅棠,回到自己的故鄉──鹿港。在鹿港老街,他當起小孩心中的魔術師,開始為小朋友吹一個甜美的夢。

將吹好的糖體脫模,此時的糖體還是軟的,尚未完全凝固。攝影/施品華

守護吹糖傳統技藝 堅持食安衛生

除了週末在鹿港老街擺攤,平時許雅棠的生活就跟普通上班族一樣。他說,當時師傅要他答應不能把吹糖當作賺錢的工具,才會傳授吹糖的技藝。

許雅棠指出,若將吹糖當作賺錢的謀生工具,便難以維持「傳統」,對他而言,所有關於製作吹糖的原則,都脫離不了「傳統」。他說,即便可以用一般的瓦斯加熱,但他仍選擇用木炭加熱火爐,如此才能讓吹糖呈現最傳統的樣貌。

除了傳統,許雅棠也很重視衛生以及食安,「有些人會在麥芽裡加色素,讓吹糖看起來有很多顏色,但我覺得現在食安問題這麼嚴重,不希望額外添加色素。」基於衛生考量,在體驗的過程中,許雅棠讓對方親自吹糖,寧願吹不好,浪費掉一塊糖膏,再重新製作一塊,也不要像最初的吹糖人一樣,所有的吹糖都是自己吹氣。

無論大人、小孩都專注的注視著正在吹糖的弟弟,就像在等待著神奇的魔法發生。攝影/施品華

吹糖好幾十載的許雅棠,被問及膝下有沒有徒弟,他坦言,「很多人看我做這個好像有賺頭,所以才想來學習,我都不願意傳授。吹糖就是一項傳統,不能讓它被破壞掉。」面對以後可能無人傳承,許雅棠也淡然地說「就算可惜也沒辦法。」

用「傳統」一字貫穿自己原則的許雅棠,攤位只收取現金,並沒有提供信用卡的刷卡功能。攝影/施品華

不僅擔心傳統被破壞,堅持不傳授吹糖的原因,還有木製模型的失傳。各種小動物的木製模型,也都需要很高難度的木工技術,如果沒有雕刻好,糖就吹不起來。許雅棠表示,「現在會做這個木模的人很少了,我的也都是師傅傳下來給我的。」很多人會說,怎麼不用電腦做模具?但他認為,那樣就不是傳統的吹糖人。

許雅棠的工作桌底下有許多不同動物的模具讓小朋友做選擇。攝影/施品華

吹糖技術從中國沿海地區傳進台灣,今年六十一歲的許雅棠說,目前台灣只剩三人在從事吹糖,很可能以後吹糖的美夢,也只能留在這世代少數的孩童心中。

小朋友開心地接過剛剛吹成功的吹糖。攝影/施品華

延伸閱讀:

消逝的傳統 民俗技藝傳承創新

【攝影報導】年輕世代神將腳 林漢翔踏出理想與傳承

【攝影報導】文史工作者力保先嗇宮牆面 花磚再生重現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