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幫亡者搬家的撿骨師 三代傳人李國雄

記者 石若妤/採訪報導

撿骨師,亦即台語俗稱的「土公仔」,他們的工作是替亡者們搬家。早年多以土葬為主,撿骨不僅能向已故者表達思念,也是一種孝心的表現。歷經時代變遷,環保意識提升,在政府大力推廣火葬、環保葬之下,撿骨師的工作機會逐年下降,面臨生計與技術傳承等問題。

撿骨過程中,由子女撐傘,避免先人頭部直接受到光照,被視為一種孝心的表現。攝影/石若妤

先人喬遷 其實是喜事

雲林縣湖口鄉的撿骨師傅李國雄,目前從業已邁入第四十年。身為祖傳的第三代,從小就和父親學習撿骨的技術。他表示,剛開始接觸這行時,還不太習慣工作內容,也曾感到身體不適。但隨著經驗的累積,逐漸適應後,對撿骨一職也有了新的體悟。

李國雄分享,剛開始撿骨時,他也會害怕。某次在墓地挖土時,感受土地開始鬆動,突然間腳溜下去,當下以為是先人在拉自己的腳,被嚇了一跳,實際上只是土被挖開了一個洞,才導致下滑。由於傳統文化影響,當人們談及撿骨時,多少有些顧慮。李國雄坦言,一般人對於撿骨一詞確實存有忌諱與恐懼,但替先人搬新家,其實是件喜事。

李國雄正在整理骨骸,並仔細重新排列,他說,替先人搬新家,其實是件喜事。攝影/石若妤

按台灣傳統習俗,亡者土葬多年後即需撿骨,而撿骨又分為「兇葬」、「吉葬」兩種。李國雄表示,撿骨師會核對先人的生辰八字,與地理師協調良辰吉時後,再通知家屬撿骨事宜。

撿骨當天,先由李國雄帶領家屬祭拜,告知先人要搬家了,再進行破土儀式。挖土機司機在他的指引下控制挖掘深度,將墳墓挖開,撿出骨頭,在太陽下曬乾,並依照人體構造排列整齊,以坐姿方式放入甕中,待家屬祭拜後送入塔內。李國雄,一份案件大約需半天時間,在清明前後,一天更高達二十多單,忙的暈頭轉向。

將骨骸按照人體構造,用紅線重新綁好。攝影/石若妤
用紅墨水在骨骸上點紅,代表打通血脈。攝影/石若妤

與先人緣分 冥冥中注定

十幾年前為開闢西濱公路,李國雄曾在施工區協助清理先人骨骸。當時撿骨師們挖出成千的無主墓,甚至找到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錢幣。他表示早期較窮困的民眾,經常找個地方就地埋葬,沒有墓碑,只能放顆石頭作標記,日積月累下石頭被層層覆蓋,導致先人的墓地失蹤。

李國雄回憶,當時他曾要求挖土機師傅放慢動作,避免破壞骨骸,但師傅不予理會。不久後挖出一捆草蓆內部包裹著骨骸,師傅見此瞬間臉色發白。李國雄解釋,早期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孩童夭折時常用草蓆包裹,再請道士作法,便隨意挖洞掩埋。他表示,一開挖就遇到,冥冥之中都有注定。

撿骨過程會隨時暫停,進入墓中確認深度,避免挖壞棺木。攝影/石若妤

夕陽產業 走向衰微

曾委託李國雄工作室的李小姐表示,自己的親人已下葬多年,需要撿骨放入塔中。因此透過朋友介紹,找到了李國雄。而面對工作量逐年減少,李國雄指出,相較以往雖然訂單數大幅降低,但台灣南部仍有許多人選擇土葬,他認為撿骨師一職目前還不會消亡,但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那一代,可能就只能當成副業了。

李國雄的妻子在蠶絲布包裹的臉上畫五官,意味著幫先人化妝。攝影/石若妤

圓滿生命禮儀社社長林良信表示,現今社會重視環保及效率,撿骨、祭拜等事宜過於繁瑣,且土葬費用較高,因此近年都以火葬居多。多元的埋葬方式,使撿骨師一職面臨挑戰,林良信指出,目前雖仍存在許多撿骨師傅,但都以基礎的骨灰處理為主,而將骨頭整理後,裝入金甕的老師傅卻日漸減少。

現今社會重視環保及效率,近年以火葬居多,讓撿骨師一職面臨挑戰。攝影/石若妤

在土葬衰微的世代,撿骨師的未來出路成為一大考驗。林良信表示,因傳統土葬訂單減少,使撿骨師難以單獨專注於撿骨事業,目前已有許多師傅選擇兼職殯葬業或其他工作,才足以維持收入。他也提到早期葬儀社必須學會多種技能,自己也做過撿骨,但現已轉任全職禮儀社。

匠人精神 誠心至上

目前,李國雄的兒子李彥甫,和父親一樣,從小開始接觸撿骨行業,現繼承衣缽,成為第四代傳人,已可獨當一面。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土葬減少,習俗轉型,年輕人接手撿骨事業的意願小,使撿骨師一職逐漸變成夕陽產業。

李國雄的兒子李彥甫是第四代傳人,現已繼承衣缽,成為撿骨師。攝影/石若妤

然而,李國雄坦言,自己並非生意人,即便工作需求量減少,但依舊會用心對待每一位「客人」。他表示,只要能夠協助亡者成功搬進新家,內心就會感到滿足,他不求工作量多,只求做好自己的專業,讓已故者平安搬遷,就是功德無量。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雕塑風獅爺推廣金門文化 「風伯傳人」王明宗

【攝影報導】為鬼神製幣 堅守方寸間工藝傳統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