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蕙宇、林思妤、蔡昀臻/採訪報導
近年來,許多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罹患的慢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專家指出,疾病年輕化現象與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運動及家族遺傳息息相關,其中以飲食為最大元兇。
三高年齡層下降 飲食因素佔大宗
「許多好發在老年人上的慢性疾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一森診所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柏儒表示,原先因三高問題來看診的病患落在60歲至70歲之間,近年來30至40歲的患者大有人在。他指出,造成年輕人三高的原因有四:飲食、生活習慣、運動以及家族遺傳,其中飲食占最大宗。許多青年在外因工作忙碌、課業壓力而常常外食,無法分配每餐的時間或飲食內容,更有護理師工作忙碌用「飲料」來當作一餐,飲食不均衡導致身體健康亮紅燈。
「三高的共同特徵是外食居多。」一森診所營養師高娸紋解釋,現代人礙於工作與課業忙碌,迫於無奈經常只能選擇外食,然而外食存在許多隱憂,店家為了提高食物香氣,會使用較多油脂,口味較重,熱量也偏高,容易攝取過多澱粉、油脂。此外她也提及,長期吃外食和微波食品的影響,除了營養不均衡外,其通常含有較高的鈉含量及脂肪,容易導致高血壓,且對腎臟造成負擔。
中華安全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中平認為,外食好吃的秘訣在於添加物多,為求「鮮」而加入味精烹調,會使人體過度分泌唾液,感到口乾舌燥,食用過多的話會對血壓上升且腎功能下降。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潘敏雄則說明,食品添加劑的功效在於延長食品保存期限、增加食品香氣和味道、改善食品的品質等,常見的情形如:市售香腸添加亞硝酸鹽、碳酸飲料添加檸檬酸、糕點麵包添加小蘇打粉。但他也表示:「只要合法使用、少量就沒有問題,但若長期食用過量就會有危害。 」
外食族營養失衡 蔬菜水果保健康
潘敏雄表示,外食問題在於營養失衡,當外食族只吃特定類型的食物,體內無法建立腸道菌,導致腸道菌失衡恐引起肥胖等問題,是三高隱患。他建議,外食族在吃油炸物或調味過重的食物時,應適當攝取蔬菜水果,加強代謝並平衡腸道菌的吸收。食用不同種類食物的習慣可達到均衡飲食,也是減少攝取過多的食品添加劑。
高娸紋認為,多數外食族常隨便解決一餐,無暇顧及一日所需的六大類飲食,長期下來造成營養不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年~2020年國民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以六大類食物的攝取份數計算國人攝取量,其中蔬菜類以及水果類16~18歲、19~44歲的男性與女性的實際攝取量均低於建議標準,蔬菜類16~18歲男性建議標準為5份,實際攝取量卻只有1.8份,19~44歲男性建議標準為4~5份,實際攝取量為2.1份,16~18歲女性建議標準為4份,實際攝取量只有1.7份,19~44歲男性建議標準為3~4份,實際攝取量為2份;水果類16~18歲男性建議標準為4份,實際攝取量只有0.7份,19~44歲男性建議標準為3.5份,實際攝取量為1份,女性16~18歲男性建議標準為2~3.5份,實際攝取量卻只有0.9份,19~44歲男性建議標準為2份,實際攝取量為1.2份;其餘四類的建議標準與實際攝取量的差距範圍較無前兩者大,可知國人在蔬菜以及水果的攝取明顯不足。
外食族避免罹患三高最好的方法是定時定量飲食,高娸紋建議,應注意用餐順序,避免血糖大幅波動,其中澱粉類食物優先選擇原型食物,如地瓜、馬鈴薯。另外,他也建議外食族可以選擇自助餐達到營養均衡,且在夾菜時,可選擇菜餚的頂端,並瀝乾油脂;在調味時,可選擇低鈉、低糖的調味料,如白醋、檸檬汁或蔥花。
上班族多吃少動 不良習慣易罹病
造成青年三高的原因除了飲食以外,久坐、缺乏運動、生活習慣差、基因等等都有可能導致。
陳柏儒認為,造成年輕人三高的原因除了飲食以外,還有生活習慣、運動以及家族遺傳。他表示,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作息不正常、抽菸、飲酒過量、嚼檳榔等等都有可能導致罹患疾病的機率增加;而部分人則是有三高遺傳病史,與年紀和基因都有關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低密度膽固醇」過高的原因有六至七成是由基因決定,在知道自身可能罹患的情況下,應定期追蹤並控制飲食與作息,減少罹病風險。
高娸紋則表示,上班族餐點與點心多為炸物與澱粉,這類食物快速讓血糖上升,使人嗜睡、不想活動,待在室內毫無節制的飲食,沒有依靠運動代謝,若下班後有聚餐與應酬,對身體造成更大的負擔,陷入多吃少動的輪迴。她提醒,若沒有停止惡性循環的生活、平衡飲食與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三高必會找上門。
自我檢測五指標 適度運動促代謝
日常生活中就可自我預防三高,高娸紋提醒,有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患者應檢視自身日常飲食是否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影響血糖的波動,當血糖波動過大身體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恢復平穩,此情形會刺激脂肪,使體脂上升。
此外,陳柏儒也提出五項簡易自我檢測指標: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空腹血糖指數大於100;男性高密度膽固醇大於40mg/dl、女性大於50mg/dl;三酸甘油酯小於150mmol/L;血壓高於130/85mm/Hg。民眾可依以上五種指標檢視是否超過正常值,若出現指數異常可及早就醫檢查,及早治療,他強調,三高前期無明確的徵兆,若出現多項指標異常且出現時常口渴、頻尿、體重異常減輕等症狀,建議前往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避免疾病惡化。
除了飲食及身體指標可預防外,運動也可增加身體代謝,維持健康,不過健身教練楊渼硏表示,高血壓的患者須注意不要做心臟高於頭部的動作,容易引起腦充血,例如:仰臥起坐抬腳。她解釋,體重過重的民眾不建議使用樓梯機和腳踏車,因為初學者不知該從何出力,若過度磨損膝關節,容易造成損傷。楊渼硏建議,三高患者與體重過重的人可以先從跑步機開始訓練,將坡度調高,用行走的方式,減少對膝關節造成損傷。陳柏儒也建議一週至少運動150分鐘,出現心率加快、出汗等身體代謝,再依個人身體情形調整運動強度。
青年乃社會之中堅,若忽略飲食與生活作息,身體提前亮紅燈,對國家是一大損失。專家學者皆認為,當前罹患慢性疾病已不再僅限於年長者,三高疾病多為營養失衡所造成,工商社會民眾又常以外食為主,必須加強宣導均衡飲食。潘敏雄表示,國人應從小建立維護健康的觀念,不挑食,避免只攝取單一類型的食物,將可大幅降低添加物在體內累積的毒素。高娸紋則呼籲,外食族群應選擇相對安全的食物,並且搭配運動,改變通勤的交通方式,提升運動量,可加強自我改善疾病年輕化現象。預防疾病應從日常生活做起,為身體奠定良好的基礎,方能離遠離疾病,常保健康。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速」食時代 慢性疾病年輕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