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蝶異地遷徙 守護自然飛行旅程

記者 楊柔、陳儒逸、張宜樺/採訪報導

紫斑蝶屬熱帶蝶種,氣候變化時便遷移至異地覓食、繁衍,其群體遷徙盛況壯觀,吸引各地遊客及學者矚目。因紫斑蝶遷徙路線行經數個縣市,當地政府及單位祭出各式護蝶措施和活動,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稱高公局)實施「國道讓蝶道」政策,以保障紫斑蝶及用路人安全;雲林縣林內鄉則延續過往,舉行林內紫斑蝶季,不僅達到保育紫斑蝶效果,更能發展在地觀光,振興經濟。

紫斑蝶數量之評估,需依學者標放及監測站分析。攝影/楊柔

季節奇景 全球僅見

台灣因北迴歸線劃分及地形條件不同,南北氣候差異大,使紫斑蝶隨季節變化遷移。台灣紫斑蝶生態協會理事長陳瑞祥表示,紫斑蝶一年有三次大遷徙,約在3月至4月回溫時,紫斑蝶隨著南風北上繁殖覓食,稱為「初春北返」,5月至7月時,新羽化的紫斑蝶會進行「二次遷徙」,無固定的遷徙方向和地點,9月至10月東北季風盛行時,紫斑蝶會遷徙至南台灣山谷避冬,稱「南遷渡冬」,當年度的天氣、溫度等因素,皆影響紫斑蝶遷徙時間。

紫斑蝶遷徙的路徑稱為「蝶道」,蝶道縱貫台灣,形成似高速公路的路徑。而紫斑蝶群聚渡冬的現象為「紫蝶幽谷」,全台目前有30逾處紫蝶幽谷,其中高雄市茂林區數量佔最多數。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趙仁方提及,紫斑蝶生命力強韌,平均壽命長達6至7個月,是蝶類中最長壽的品種之一,能以多天不進食,對於棲地選擇條件也不嚴格,只需背風山谷地形,即能覓食繁殖。

「大家都說台灣是蝴蝶王國,有很多種類的蝴蝶,但只有紫斑蝶最特別。」時任雲林縣林內鄉鄉長張維崢指出,台灣蝴蝶種類豐富,約莫有400多種,曾被譽為「蝴蝶王國」。然而諸多種類中,僅有紫斑蝶屬「避冬型蝴蝶」,與墨西哥帝王斑蝶列為全球僅二有遷徙異地渡冬特性之蝴蝶,他表示,紫斑蝶大型遷徙景況壯觀,是全球僅見之奇景,也受到各方學者矚目,須加以保育維護。

時任林內鄉長張維崢嘆紫蝶活動初衷不復存在。攝影/張宜樺

數量回穩 保育有成

台灣原有五種紫斑蝶品種(小紫斑蝶大紫斑蝶雙標紫斑蝶異紋紫斑蝶圓翅紫斑蝶),但自1960年代後,大紫斑蝶已消聲匿跡,成台灣首例滅絕的紫斑蝶,陳瑞祥認為,當時也許是因經濟開發,使大紫斑蝶生存環境受迫害,才導致消失,但因年代久遠,確切的滅絕原因仍是未解之謎。

紫斑蝶數量之評估,需專家學者標放(捕捉一部分紫斑蝶,標記後放回,經一定時間再捕捉,由再捕捉數量之比例,估算整體總數)和紫斑蝶通過各監測站數值所分析數值,推測當年度紫斑蝶總體數量,也透過此方法,判斷紫斑蝶路徑。趙仁方表示,紫斑蝶對氣候敏感度高,能及早發現氣候改變,變更蝶道或遷徙時間等行徑。透過研究棲息和蝶道,能預測全球暖化程度等氣候變遷。

陳瑞祥提及,台灣在30至40年前,紫斑蝶數量可高達6000萬至5億隻,但因環境或氣候變遷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現今紫斑蝶數量與過去相比,已銳減許多,約為數十萬隻。然而,因民眾生態保育觀念抬頭及保育人員投入,近20幾年的紫斑蝶數量穩定,無減少之趨勢,他認為,紫斑蝶數量平穩,就如同台灣保育成功之指標。趙仁方也表示,台灣現今保育教育及措施完善,可謂是民眾政府協會同心維護而成,也鼓勵民眾能以觀察家鄉環境,就近加入保育行列,攜手維護環境生態,共同使台灣保育進步。

紫斑蝶屬避冬型蝴蝶,依季節變化遷移。攝影/張宜樺

設立讓蝶道  打造安全飛翔之路

每年的遷徙季節,一場壯觀的自然奇觀在國道上演:數以萬計的紫斑蝶飛越,形成一道美麗而脆弱的空中瀑布。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副工程司黃筱瑋分享,紫斑蝶在遷徙的過程中會經過國道3號林內路段,每年飛越的數量最高可達20萬隻。在遷徙季節時同時飛越國道紫斑蝶通常數量都相當龐大,進而影響用路人安全,同時紫斑蝶也會被高速車流所產生之氣旋捲入,導致死亡。

為因應上述情況,「國道讓蝶道計畫應運而生。黃筱瑋提到,其計畫核心為降低紫斑蝶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致死率。她說明,主要實行方式是在每年遷徙季節,當每分鐘飛越的紫斑蝶數量超過250隻時就會封閉外側車道,讓紫斑蝶能在安全的情況飛越該路段,同時保障用路人的安全。

國道防護網有季節性,並非全年架設。攝影/楊柔

除了國道讓蝶道外,黃筱瑋提到,設置保護網及種植喬木皆能保護紫斑蝶。她補充,此二種方法都是依據其飛行習性設計的,由於紫斑蝶習慣沿植物樹梢或物體的最高處飛行。所以高公局在林內段架設了高四公尺的防護網,同時種植了許多約三到五公尺的喬木。

設立及種植高度夠高的防護網和喬木,讓它們沿著頂端飛越,起飛點夠高之情況下,紫斑蝶就算到飛行後期體力不支,高度也不會下降到危及安全的程度。黃筱瑋也分享,設立防護網時遇到許多挑戰,因防護網的高度為四公尺,但台灣夏季經常受到颱風侵擾,導致網子被吹落,影響行車安全,防汛期風壓問題就成為一大挑戰,需要季節性調整和加固。

國道讓蝶道已從2007年實行至今,黃筱瑋表示,除了現有保育措施外,能夠進一步提升紫斑蝶遷徙保育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概念。她認為,從小就開始普及教育,培養生態保護之意識;持續舉辦參訪、演講等活動,讓大眾更暸解紫斑蝶。達到「正向的蝴蝶效應」。

延期舉辦賞蝶活動  影響觀光經濟效益

張維崢回應,自2007年起,雲林縣林內鄉每年都會舉辦林內紫斑蝶季相關系列活動。紫斑蝶在北返遷徙的過程會經過林內鄉,每年清明節前後,鄉內便會出現大量紫斑蝶翩翩起舞的壯觀景象,因此,當地政府結合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經濟部及交通部觀光局,發展出紫斑蝶活動。在張維崢的帶領下,更有了「國道讓蝶道」、「我林內我驕傲」享譽全台的美名,透過此活動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肯定林內鄉的生態文化,進而讓林內這個純樸小鎮在全台灣逐漸被大眾所看見,也一同帶來觀光商機,張維崢說道,紫斑蝶對林內鄉意義非常重大。

藉由紫斑蝶教育,提升民眾保育觀念。攝影/楊柔

張維崢表示,林內人又稱紫斑蝶為清明蝶,顧名思義是在清明時節出沒的蝶種,往年活動的舉辦日期也都維持在清明連假前後,約莫3月底至4月初,然而,今年破例將活動延至4月底及5月初,在鄉內引發不少民怨。他亦回應,延期後必定會對當地觀光造成影響,往年將活動舉辦在清明連假左右,因連假效應,各地民眾甚至國外人士都較有空閒時間到當地共襄盛舉,而今年延期舉辦導致到當地觀光的人數不如以往,直接影響包含鄉內的小吃攤販及觀光商店的經濟收入。紫斑蝶活動導覽員吳小姐指出,活動延期導致觀光客無法親眼觀賞到成千上萬的紫蝶共同飛舞的奇景,相當遺憾。

與過往相比,今年林內紫斑蝶季遊客量銳減。攝影/陳儒逸

對於今年活動成歷年來最晚舉辦的一年,張維崢及活動導覽員莊先生皆提及,因當局行政機關的作業疏失、行政者的著力點錯誤,導致活動招標過程不順利,種種因素都讓林內紫斑蝶季的整體運行今不如昔。陳瑞祥對今年的活動回應,4月底及5月初出現的紫蝶多為留蝶,為紫斑蝶二代遷徙,但此現象並非每年皆有,今年二代遷徙的數量也相對較少。

紫斑蝶季活動首次結合石虎,推共同保育觀念。攝影/陳儒逸

吳小姐提及,透過參與林內紫斑蝶季,由家長帶領孩童們一同探索及學習如何從生活中保護紫蝶們,達到從小養成保育的觀念,這也是最初林內紫斑蝶季舉辦的初衷。

延伸閱讀:

重現蝴蝶美麗身影 埔里基地復育有成

望蝶歸來 蝴蝶爺爺的復育之路

<

p class=”entry-title”>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