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購買水產類畫面。攝影/詹蕙銘
環保公衛

水產動物用藥管制模糊 檢測孔製標不治本

記者/詹蕙銘、詹于萱、沈家君採訪報導

近年來食品衛生問題層出不窮,不當添加物、化學劑藥使用過量的事件頻傳,使得消費者人心惶惶,政府為建立安全的食品網絡,實施「食安五環」政策替國人把關,每年針對動物用藥和農業殘留皆有進行稽查。

 水產養殖不合格率 還原型孔雀綠最高

根據每年「禽畜水產品殘留動物用藥聯合稽查結果」,水產養殖產品的合格率平均低於禽畜產品。其中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又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殘留藥物,還原型孔雀綠是孔雀綠(Malachite green) 的代謝物,魚類在食用孔雀綠後,殘留在魚體內的代謝物,因具有親脂性,會長時間殘留在魚組織中,其毒性比孔雀綠更強且難以被消耗,人在食用後會有噁心、嘔吐,引發貧血、甲狀腺異常等現象,甚至有動物試驗研究指出會有致癌風險。

資料來源/食藥署網站、製圖/詹蕙銘

孔雀綠是一種三氯甲烷型綠色染料,通常運用在紙張、紡織、皮革等工業用途,但它同時具有抗真菌及抗原蟲能力,因此,早期常作為殺菌劑廣泛使用在水產養殖產業,隨著多項研究數據指出其危險性,目前已被禁止使用。依據衛福部「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水產品中孔雀綠及還原型孔雀綠之殘留規定均為不得檢出,但在稽查下仍屢次不合格,嘉義大學養殖系教授秦宗顯表示孔雀綠價格便宜,加上只要一點點劑量殺菌效果就非常顯著,因此還是有許多養殖業者選擇鋌而走險,違法使用。

屏東和其他地區還原型孔雀綠不合格數量之比較。資料來源/食藥署網站、製圖/詹蕙銘
 還原型孔雀綠不合格 屏東為全台之首

根據食藥署公布的動物用藥稽查99年至106年數據顯示,屏東地區的還原型孔雀綠不合格率為全台最高。屏東縣衛生局檢驗中心張菊香主任說明,屏東地區養殖業多以海水魚產品為主,海水魚不易育成,需要乾淨無菌的環境,因此早期屏東養殖戶多使用孔雀綠作為殺菌劑。但她強調近年衛生單位積極查驗,不合格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目前被檢出的案例都是極低的劑量,在低劑量的情況下,很難準確推斷其發生原因。張菊香指出如魚池底泥是否有用藥殘留、魚苗飼料等,這些都是養殖業者難以掌控的因素,加上養殖產業複雜,從魚苗購買到運輸皆有並未分門別類的情況,魚苗未統一購買、運輸中混放可能性高、飼料難以追溯來源,使其難以確定哪家商品為毒源,在追查上困難重重。

 是禁用還是禁藥 專家這樣說

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問題已不僅出在產品本身,更會追溯至中盤商、上游廠商甚至是生產地,更不論那些外銷品所帶來的影響,涉及層面不只是食安,而是更大的出口經濟效益和台灣的聲譽。以2015年4月為例,桃園明泉國際公司原本將外銷日本3公噸的鰻魚被查出含有孔雀綠,桃園市地檢署在接獲檢舉後攔截,將產品全數銷毀。然而加工業者在未經檢驗就先行加工製造,且涉嫌將部分含孔雀綠的浦燒鰻商品內銷台灣。

歷年水產養殖類含有還原型孔雀綠的比例。資料來源/食藥署網站、製圖/詹蕙銘

秦宗顯分析,市面上尚未出現能有效替代孔雀綠的藥品,加上其低廉的價格,目前仍被許多不肖業者使用。還原型孔雀綠的殘留完全消耗至少需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且會受養殖戶的養殖環境影響,如水的溫度、水質、酸鹼度等,消耗時間並不一定與實驗室中,檢測動物用藥所明定的消耗時間相符。他表示,孔雀綠被列為是不得檢出的藥品卻未禁止其買賣,規範處於模糊地帶,也因此造成其使用上的根本問題難以解決。

2017年9月26日環保署化學局公告的13種毒化物,不管是製造、輸入、使用、販賣,都需申請獲得核可後方得運用,違者將以毒管法處6到50萬元罰鍰,其中包括孔雀綠。早期即禁止用在食用魚上的孔雀綠,用藥規範模糊且未禁止買賣,在未明定詳細配套措施下,直至環保署近期祭出的新政策,才得以從源頭進行管制,在此之前有無漁民觸法難以溯及。

過去曾販售孔雀綠的店家現今買賣遭管制。攝影/詹蕙銘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翁甄憶表示,面對這樣的食安疑慮,消費者對於自己的健康必須加強把關,選購有政府認證標章、產銷履歷、CAS認證的商品方能保障消費者安全。此外,也希望衛生單位能增加抽驗次數與頻率,提升檢驗方法的精確度,除了監督政府政策與重視食安問題,主動了解食安資訊,並加強實際稽查作為。民眾可多多利用政府及民間平台,如食藥署官方網站、廉政署食安平台、各縣市食安專區、校園食材登入平台等,積極了解食安資訊,明辨自己吃進的食物可能含有何種有害物質、達多少劑量會影響人體等。透過主動關注政策實行,了解相關資訊,並閱讀專業報導加強見聞,讓食安把關不再只是政府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