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花蓮的驕傲 運動舞台上的卡巴迪

記者 陳翊婕、白雅綸、黃于倢/採訪報導

今年杭州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在進行為期15天的賽程後,於10月8日閉幕。台灣代表中華隊,在空手道、棒球、滑輪溜冰和輕艇激流女子標竿等運動項目上,突破過往成績,取得隊史首面金牌。此外,許多冷門運動也在這次賽事中脫穎而出,其中台灣卡巴迪隊女子組不畏強敵摘下銀牌,男子組也拿下台灣史上第一面卡巴迪銅牌。

結合技術與爆發力 卡巴迪的規則

卡巴迪的比賽隊伍,每隊可登錄12人,其中七名為上場球員,剩餘五人為替補,比賽分為上、下半場交替進行攻守,男子組每場20分鐘,共40分鐘;女子組則為15分鐘,共30分。比賽時,一方作為攻擊者,到對手半場進攻,另一方則為防守者。進攻隊伍只要踩進防守區得分線,即獲得一分,或於進入防守場域時,觸碰到防守者並成功折返回中線,也可獲得分數,同時被觸摸者需下場。但若過程中,防守者成功阻攔攻擊者碰觸中線,則為防守方得分。 

「若要讓踩得分線得分成立,場上人數需有六人或六人以上。」亞運國手李浚杰和吳韋正說明,卡巴迪看似簡單,但比賽規則其實富含許多細節。進攻者踩線得分時,場上人數必須符合規範才得以計分;得分同時,也能拯救因被觸摸而下場的隊友,使其能重回場上。臺北市立大學體育系卡巴迪隊選手章林有富也提及,進攻時,在必要條件下會選擇拖延時間,讓隊友們能藉機討論戰術。

卡巴迪在計算得分上有許多細項需注意。製圖/白雅綸

卡巴迪有別於其他團體運動,在場上能看到兩名球員為一組牽手並快速移動。李浚杰和吳韋正解釋,此舉稱作「做網子」,是為了防守時能擴大防守面積,使進攻者難以逃脫,且牽手也能提高進退位時的移動速度。關於選手位置的分配,海星高中卡巴迪隊隊員游忠義說明,通常身材較瘦、高的人,適合擔任攻擊手,防守者則由體格較壯碩的人擔任。

「籃球可能還能有一點反應的時間,但卡巴迪的反應時間僅有零點幾秒,我正是被這樣刺激的過程而吸引。」李浚杰分享,自己最一開始其實是籃球校隊的一員,在教練的引薦下才開始接觸卡巴迪,也轉而在這之中找到熱情,成為卡巴迪中的佼佼者。他強調,卡巴迪不像籃球有事先擬定的作戰策略,面對場上瞬息之間的賽況,需要臨機應變且結合隊友間默契,當機立斷。

台南全運會上花蓮海星高中對上桃園代表隊。攝影/陳翊婕

心態和堅持 卡巴迪勝負的關鍵

卡巴迪相當考驗體能且常有激烈的肢體接觸,對此,李浚杰表示,在高中時多為基礎動作的練習,進入國家培訓隊後,則著重在隊友之間的默契度和技術。吳韋正補充,越高層級的比賽受傷率較低,因爲選手們已擁有純熟的技巧。

卡巴迪選手也常處於高強度的重量和技巧訓練,吳韋正分享,在練習過程中難免會面臨挫折與失敗,最難的就是堅持下去。常有承受不住壓力的選手會選擇退出,但這依然阻擋不了他們對於卡巴迪的熱愛。李浚杰強調,在跌宕起伏的比賽過程中調整心態是勝負的關鍵。

「儘管已事先了解敵隊的習慣動作和隊伍風格,但要跟上對方腳步仍不容易。」李浚杰和吳韋正分享,在這次亞運中,面對強敵印度和伊朗,事先已做足了功課,卻仍不敵對方細膩的技術和動作。兩人感嘆,在競賽中獲益良多,不論是對手進攻與防守的戰略、技術層面的觀念和時間配置方式都值得學習。

海星高中進攻者逃脫桃園防守者的圍捕。攝影/陳翊婕

卡巴迪為學生帶來的契機

全運會卡巴迪賽事場地。攝影/陳翊婕

隨著亞運選手們凱旋歸來,卡巴迪贏得更多人關注,但在這之前,卡巴迪在國內其實並不知名。然而,在花蓮的海星高中,卡巴迪這項運動卻為在校師生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契機和光景。

卡巴迪隊在校創立八年期間屢創佳績,除了在總統盃奪金、全中運奪一金一銀,學校更是在暑假期間,為卡巴迪隊舉辦前往日本進行交流賽的移地訓練。另外,在今年的世界盃青年卡巴迪錦標賽國手選拔賽中,即有四位來自海星高中的學生入選,而這樣優異的成績,是在八年前難以預見。

來自海星高中卡巴迪校隊草創時期的女子隊成員,現為教練亓玟心,她表示,當初創立卡巴迪隊時,是由總教練張致瑋以社團名義創立。當時人力較為匱乏,鑑於此社團加入門檻較低,參與比賽時常需借將籃球隊成員,也因此對選手常規要求也較少。

近年學校成立體育班,有了專長訓練時間,在表訂三時至五時的時段進行訓練,而非體育班的學生也可以在五時後參與練習,並搭配賽事進行浮動式調整。這套運作措施使海星高中的同學在卡巴迪這項運動上,有更大程度的發揮和專業之提升。

提到卡巴迪隊的創立契機,張致瑋表示,他希望在少子化和升學至上的風氣中,能夠透過卡巴迪這項運動,讓在學習上、生活上低成就的學生們,透過團隊凝聚練習、參與賽事,找到自己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同時,張致緯也期許這些孩子能透過多元管道,嘗試錄取國立大學,減少升學上的經濟負擔。

海星高中教練與隊員合影。攝影/陳翊婕

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拉扯

目前就讀高二的游忠義,國中時因為參加了卡巴迪體驗營而喜歡上這項運動,提及未來規劃,只簡單說明:「希望不要再受傷,才能繼續練習卡巴迪。」原來游忠義在今年年初練習時,不慎受傷造成其中一隻腳的十字韌帶斷裂,其手術和痊癒期間的復健費用,都成為家庭額外支出的一大負擔。

亓玟心對此表示,迫於家庭環境,許多學生會想提早出社會補貼家用,使這些孩子們常在堅持與放棄夢想的選擇間游移。這時教練們通常都會自掏腰包去幫助學生,不希望他們放棄夢想,畢竟一個運動員的養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身兼多職的辜九元,為了參加全運會向在職單位請了一個多月的無薪假。攝影/陳翊婕

少了校園的防護傘,選手通常會以斜槓的身分支撐自己的夢想。過去身為海星高中的卡巴迪選手辜九元,現職國小代課老師,同時兼任運動企劃贊助推廣的行銷,離開學校後依然沒有停止參與卡巴迪比賽。在需要兼顧事業與夢想的情況下,非賽季期間仍不曾鬆懈,會利用閒暇時間打高爾夫、做重量訓練以維持身材。

「雖然比賽期間能向公司請公假,不過都是『留職停薪』的狀態」辜九元表示徬徨,雖有政府給予選手的營養金,卻無法在訓練期間溫飽三餐。各縣市對於運動員的營養金發放有所不同,以辜九元的故鄉花蓮縣舉例,平均一人一天只有一個便當的錢。

經過此次亞運,卡巴迪國手們拿下優異成績,除了讓國外看見台灣,也讓國內更多民眾認識了這項運動。一項運動在成長至成熟的過程,除了需要選手及教練們的努力,經濟方面仍需政府及企業的贊助與支持,縱然運動員們的熱忱與堅持不會就此消退,仍需民眾共同關注卡巴迪的發展,促使運動員們擁有更好的環境及資源發揮所長。

 

延伸閱讀:

榮耀背後 獎金與壓力的糾結

傳承與競技 全原運展現文化自信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