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亮貽、陳畇蓁/採訪報導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全民皆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活便利,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電子垃圾的快速增加,根據聯合國發佈的《2022年全球電子廢物監測報告》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破紀錄產生5360 萬噸的電子垃圾,且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子垃圾恐將超過 7400 萬噸,若是沒有做好回收處理,恐怕會對環境產生永久性的重大損害。
廢家電含有害物質 不可隨意丟棄
廢棄的冷氣機、壞掉的電冰箱以及報廢的洗衣機,這些大家不要的電子產品,若是隨意丟棄,環保局能夠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的規定,可處新臺幣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的罰鍰。
這類型的大型電子垃圾裡,含有許多有害廢棄物,例如:冷媒,若這些有毒殘留物外洩並汙染土壤、空氣和水源,不只是會影響社區所種植的食物以及周圍的生態系統,甚至會造成溫室效應以及破壞臭氧層等,成為不可逆的嚴重傷害。
為了避免環境被破壞,拆解電冰箱的步驟非常關鍵,高雄一家廢棄物回收公司的董事長陳泰穎表示,第一步是先將冰箱外殼拆開,把其中的塑膠、玻璃、電線以及壓縮機,一個個拆解並做分類,接著利用低溫高壓的方式,將氣態冷媒轉化成液態冷媒,最後使用機器將一層層拆解出來的有價金屬以及泡棉粉收集起來,運送至合格的回收廠。
力推全民環保 回收電池出新招
政府為跟上世界各國的腳步,目前也推動「2050淨零碳排」的相關政策,預計在2040年禁售燃油車,讓電動汽車的市售量達到100%,在面對如此大量的電子垃圾,根據GESP(The Global Statistics Partnership)統計,全台目前的收集和回收量卻只達17%,這代表其他高價值的可回收物質,如鎳、鈷、鋰等元素,並未被正式處理或者是再利用,然而這些物質的總價值保守估計,至少會達到570億美元。
資源循環技術專家謝少棟表示,電池除了能夠透過資源回收隊進行收集之外,目前全台已經有超過200個電池回收機台,不論是便利商店或者是手搖店門口,都能夠看見它的身影,雖然回收機台已經遍佈各縣市,希望能夠推動全民環保,但民眾普遍還不了解。
電子垃圾量超標 回收價值可觀
另外一方面,2022年全台電動汽機車銷量超過10萬輛,配合台灣2040禁售燃油車政策,未來的數量恐怕只會更多,而電動汽機車內的鋰電池該如何處理,也成為成新的環境隱憂。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鋰電池效率一旦低於80%,或者是已經使用電池大約7年左右,就會被淘汰並及更換,並預估到了2026年,台灣將面臨第一批的電動汽機車鋰電池汰換潮。
鋰電池汰換潮將至 工研院助回收
為了協助國內業者解決電池回收技術瓶頸,工業技術研究院博士林欣蓉表示,鋰電池主要透過濕法方式,將電池的外殼拆解後進行粉碎,接著以磁選和溶液、吸附、電解的方式萃取的「濕法」方式,將有價物質分裂的技術,讓鋰電池回歸成化工原料的等級,回到市場再利用。
回收最後一哩路 達循環經濟願景
雖然工研院研發的濕法技術,能夠使鋰電池還原到化工原料的等級,但由於此項技術的成本太高,目前台灣仍無法普及做使用,因此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教授王復民呼籲,除了將電池進行碾碎處理外,應該要另尋其他方式,以循環經濟作為回收的重點,但目前全世界仍未研究出解套。
随著時間的推移,全球電子垃圾的累積,已經形成一股無法忽視的垃圾海嘯,該如何有效解決,我們不能停留在「使用消耗」的階段,而是開採城市礦山,從廢棄物當中循環再利用,為地球的環境尋求有效的解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