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文及均/採訪報導
取名「亮羽」,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們洗出來的衣服就像羽毛一樣光亮又漂亮,並讓他們在這裡提升自信的同時,也把事情做好,就如同我們的口號一般:「羽翼既成,亮出自己,洗出自信,洗掉自卑」亮羽洗衣事業創辦人劉月廷,是這麼說的。
走進洗衣工廠內部,一排排襯衫與衣物整齊劃一的晾掛在天花板上,只見裡頭的身心障礙者不分障別,正井然有序地處理一車車待洗衣物。不論刷洗、熨燙、摺衣,全都難不倒他們,動作熟練到幾與一般人別無二致,然而每一雙專注的眼神背後,皆是劉月廷女士花費大把時間與心力手把手所教導出來的孩子。
不忍身障者頻被「退貨」 自立門戶開設洗衣工廠
回想自己擔任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員的日子,劉月廷說,30年前,台灣的職場環境並非對身心障礙者特別友善,現今法規至少還規定公司內每65位員工必須雇用一位身心障礙者,但過去的企業主針對身心障礙者幾乎想用就用,不想用直接「退貨」,完全無法源保障。
「老闆也不會因為你一個身心障礙者再重新設計什麼無障礙環境,因此身心障礙者很難推,幾乎推銷不出去。」劉月廷補充,加上當時很多企業都沒有「職務再設計」的概念,因此就算真的推出去了,也會因為培訓困難,很快就被辭退,所以才會萌生一個念頭:「既然這些人都有潛力可以用,不如我就開一家店給他們。」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創業精神
提及草創初期的艱辛,劉月廷回憶,當初自己計畫要開身心障礙者洗衣店時,所有親戚朋友都怕得要死,不願借錢,也拒絕往來,父母得知後,更極力勸說放棄,「但我這個人個性比較硬,我決定要做的事情,不會說隨便做一做而已,抱持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信念撐下去,當所有人都看衰你,失敗就會很慘,落得一敗塗地,因此,要突破困境,信念就很重要。」
亮羽亮翌雙管齊下 為折翼天使就業鋪路
提及「亮羽」和「亮翌」的不同,亮羽洗衣事業營運經理、劉月廷的小兒子江明仁解釋,一開始是開設「亮羽」技能工廠,比較偏向支持性的功能,放到社會上的標準來看等同一般職場,適用勞基法管理,庇護工場則是走產能核心導向,不須受勞基法管理,只要定期向勞動局寫評分報告即可。
江明仁說,當時桃園市在爭取升格直轄市的背景下,開始需要增設一些庇護工場,但全桃園市當時僅六間,在市府需要業績的情形下,才又順勢開設了「亮翌」庇護工廠。讓身心障礙者從學校出來後,能直接銜接到亮翌實習,經過評估後再正式轉到亮羽,「這樣一來會讓身心障礙者能比較順利學習技能,二來也可減輕我們在職場上的教學負擔。」
個別培訓挖掘長才 「職務再設計」找到最適合崗位
談起員工的培訓過程,劉月廷常笑稱這裡是「混障組」,身心障礙者共分八類,亮羽通通都有,而每一位員工的身心障礙程度不一,因此很難有統一的培訓方式,每一位員工皆是獨一獨二的。
劉月廷解釋,部分員工障礙程度較高,因此三至五年的培訓期都不算長,「有一位身障者是極重度聽障,伴隨智能障礙,又不會手語,不識字也聽不到,培訓上是難中之難,光是熨燙斗收放蒸氣等動作就需要手把手教學近兩個月,因為他只有模仿能力。」若是沒有設計無重力燙斗,可能員工很快就會因為勞累而不想工作。
針對不同工作分配,劉月廷說,自己也會讓身障者和智能障礙者搭配成一組,截長補短的同時也能提高產能。「工廠中有一位過動的智能障礙者,情緒來的時候講話比較不客氣,我們就會配一位很聰明的聽語障礙者來帶領,就這樣透過觀察員工們身上的特質,彼此互相搭配,直至找到最優良的組合。」
如今,亮羽在不斷營運下,規模已從一開始僅10人的店面擴大成擁有32名身心障礙員工的洗衣工廠。亮羽員工葉叔坦言,在一般職場普遍對身心障礙者不友善的情況下,找工作吃閉門羹是很常見的事,「但這裡就像一個家一樣,因此有這份工作就真的要珍惜,畢竟沒有一位企業雇主,會願意會為一位身心障礙者去更改職場環境。」
提到未來的職涯規劃,葉叔開玩笑地說,希望自己能跟著劉大姊做到不能再做為止,「就盡量學,看能不能把技術越學越上手,如果能因此當上洗衣界的一把手,那當然再好不過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