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崛起 環境友善商品問世

記者 曾郁淇、柯乃瑜/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也成為新的商業發展趨勢,不少業者都投入於環保產品的研發、量產,共同打造可再生的經濟模式。

雖然現今農業大多以機械取代獸力的方式運作,但宜蘭有一間推廣傳統耕牛文化的農場仍以人力牽耕牛隻進行,鼓勵遊客實際體驗犁田、耕牛,認識耕牛對於台灣農業的重要性。

由於飼養牛隻會產生廢棄物,如吃完苜蓿飼草剩下的殘渣、稻穀在碾米多餘的穀殼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專員蔡之庸與博士後江俊億,媒合耕牛農場與基隆在地的手工皂工作室,將廢棄物製成商品販售,賦予二次利用的可能。

結合在地原料與手工製作,讓廢棄物也可以有再次利用的可能性。攝影/柯乃瑜
結合在地原料與手工製作,讓廢棄物也可以有再次利用的可能性。攝影/柯乃瑜

該手工皂工作室一向以零污染、友善環境、手工製作為品牌核心宗旨,工作室也不斷在尋找適合的在地元素,過去已經有基隆特產石花菜、當地咖啡廳的咖啡渣等原料,都被工作室運用於製作天然肥皂。

蔡之庸和江俊億成功媒合工作室與牧場,希望可以將農畜剩料導入清潔產品的生產。開發初期時,除了苜蓿、米穀等原料外,也曾嘗試加入牧草、牛糞進行製作,不過幾經嘗試,發現牧草萃取的成分效果不如預期,在乾燥、加工方面也較為困難;肥皂作為清潔產品,也不適合加入牛糞作為成分,最後還是決定以苜蓿和米穀作為原料。

為了貫徹「友善環境」的核心概念,不只成分花了不少心思研發,就連外包裝也融入循環經濟的思考模式。除了皂餅本體不需要塑膠製品的包裝,可以減少垃圾產生,三方也特別選用100%再生紙製作的可回收紙盒、天然麻布袋作為外包裝,紙盒更是完全沒有使用黏著劑進行加工,徹底回歸自然原始。

提到費盡心思設計的外包裝,蔡之庸與江俊億表示,起初他們曾想過以牧場的牛糞加工成再生紙進行包裝,但由於牛糞的纖維較粗、短,不適合製成紙類,才折衷改用再生紙包裝。

蔡之庸與江俊億、手工皂工作室、耕牛牧場三方經過長達一年的來回協調、溝通後,終於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成功產出可販售的環境友善皂。

雖然洗髮餅及潔膚手工皂的單價比市面上其他清潔用品高了一些,消費客群也許有所限制,但實際販售後,不少工作室的顧客與牧場遊客都表示相當認同,並實際購買表示支持,不只促進循環經濟的共榮,也為環保行動增加更多新的可能性。

蔡之庸與江俊億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成功讓廢棄物再製成新商品。攝影/曾郁淇
蔡之庸與江俊億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成功讓廢棄物再製成新商品。攝影/曾郁淇

洗沐品牌創辦人Jerry許哲睿、妻子Kate都相當熱衷戶外活動,在戶外使用洗沐產品時,發現不只攜帶瓶罐不便,又有溢出的可能性,產品的化學成分也會給自然環境帶來污染;加上替自家毛孩清潔、迎接孩子的出生,讓兩人決定投入環保洗沐品牌的研發。

Jerry和Kate在研發過程中嘗試過不同原料製作,後來想起小時候曾看過外婆以綠豆、無患子等天然成分清潔衣服、或是將綠豆、黃豆磨成粉做成潔顏,中醫也曾經將綠豆入藥,便決定以綠豆延續古早的清潔概念,結合新技術的開發,經過多次的調配、測試,終於利用6種天然植礦成分做出洗身石與淨手石,不僅去水、體積小,更落實不污染環境的環保概念。

談到洗沐石選用的天然成分,Jerry提到,運用民眾熟悉的常見材料製作清潔用品,可以讓大家用得更安心,更重要的是,成分由自然取得,也在使用後直接回歸自然,可以落實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環保概念。

洗沐石以綠豆為主,共6種天然植礦成分製成。因為成分全天然,使用時遇水即融,沒有沖洗後污染環境的問題。洗沐石製作時還透過特殊處理達到去水,可以減輕攜帶負擔。 

洗沐石被設計成方便攜帶的模樣,可以增加消費者的使用意願。攝影/柯乃瑜
洗沐石被設計成方便攜帶的模樣,可以增加消費者的使用意願。攝影/柯乃瑜

產品也經過特別設計,每次使用一顆,方便消費者攜帶、使用時進行計算。Jerry表示,好攜帶的洗沐石格外能引起戶外活動者的共鳴,好攜帶、方便使用的特性,非常適合游泳、登山時使用。

洗沐石在最初開發過程時並沒有調香,但因為成分非常天然,加上實品聞起來有點像綠豆糕,便以有機的精油調配出木質調、柑橘調的香味,避免孩童、毛孩誤食,也增添使用時的氛圍感。洗沐石不添加定香劑,不會讓香味過度殘留,不必擔心孩童、毛孩的使用安全。

洗沐石在去年10月透過群眾募資正式發售,銷售量、曝光度也在逐步增加中;Jerry希望洗沐石可以讓民眾從日常生活中建立永續循環的習慣,在每一次清潔過程中兼顧環保意識,為地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以零污染、友善環境作為品牌宗旨,做出全天然的洗沐石。照片提供/Jerry

根據海洋保育署在台灣沿海縣市進行清理的資料顯示,光是2020年就清出重達 4 萬 1 千公斤的廢棄漁網,佔了該年度所有海洋廢棄物的89%。廢棄漁網經過使用後,經常被漁民隨意棄置,此舉不僅污染海岸線,也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危害。設計師Ocean歐世勛與創業夥伴關注到這個情況,逐向漁民回收廢棄的漁網,經過特殊處理,加工成零廢棄的「循環眼鏡」。

設計背景出身的歐世勛,與同為設計師的友人以循環經濟為理念,創立設計公司。他們將推出零污染的環保產品作為目標,觀察到大量廢棄漁網的情形後,逐向漁民回收廢棄漁網,經過清洗、切割、熔化等程序,最後將加工過的尼龍材料射出製成眼鏡,讓廢棄漁網不再只能成為垃圾。

向漁民回收漁網後,漁網會先進行清洗和分類,將附著的垃圾去除後,再切割漁網、透過高溫的爐火融化材料,將尼龍泥拉製成絲狀,再拆分成尼龍顆粒,最後透過模具射出成眼鏡。

歐世勛發現,雖然台灣民眾近年來更加重視環保,會使用環保餐具、參與淨灘活動等,不少企業也開始喊出環保口號,但關於環境友善的循環卻只停留在業者之間,缺乏對民眾的開放性。

改善產業風氣從自己開始,循環眼鏡向漁民回收廢棄漁網,讓漁民了解,原本當成廢棄物的漁網有重生的機會;循環眼鏡面對消費者也有回收獎勵,只要寄回損壞或不再使用的眼鏡,就可以獲得下次消費的優惠,鼓勵民眾減少碳足跡,實踐環保的生活習慣。寄回的損壞眼鏡,則會經過處理後,成為原料再次製成新的眼鏡,徹底落實循環經濟的概念。

歐世勛希望透過販售循環眼鏡,不僅讓民眾有更多的消費選擇,也能將循環設計的可行性推廣給更多人,讓環保脫離只是口號的層面,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一副副充滿設計感的眼鏡,其實都是廢棄漁網再製而成。攝影/柯乃瑜
一副副充滿設計感的眼鏡,其實都是廢棄漁網再製而成。攝影/柯乃瑜

延伸閱讀:

廚餘豬糞回收再利用 創造循環經濟鏈

廢木再利用 路樹枯枝打造循環經濟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