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品翔、陳明洋/採訪報導
根據道安資訊網的統計,每日有高達上千起駕駛人違規造成的車禍,受害者輕則受傷,重則死亡,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安全問題備受重視。我國自2018年起陸續於各地設置的「區間平均速率科技執法」,透過科學方法蒐證,除能減少車輛肇事事故,亦為警方帶來新的交通執法模式。
辨識車輛 舉發違規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承辦人員吳佳怡表示,科技執法設備是採用AI運算辨識車種及其行經位置與時間,進而透過系統自動判斷違規行為與違規路徑,可有效提升違規識別率,違規行為均由員警後端從嚴審查,符合告發要件再做認證舉發。
吳佳怡指出,台北市交警局於今年1月3日起於鄭州路、西寧北路口啟用首處路口多功能科技執法設備,統計至10月止,月平均交通事故相較於過去3年月平均事故下降約三成。而目前台北市合計有13處設置科技執法設備,統計至2022年10月,警方共舉發14萬7476件,與增設科技執法測試期間相較,違規件數大幅下降約98%。顯見透過科技執法的設置,民眾會更加遵守相關交通規則,對於預防交通違規也具一定嚇阻作用。
儀器蒐證 判斷精確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魏健宏表示,科技執法已長期存在,設置科技執法之科學儀器取締交通違規,透過科學化的辦案模式,再藉由相關設備輔助,可以避免人為疏忽或偏差,也能夠對用路人安全及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舉凡闖紅燈的取締,儀器無疑比肉眼來得精準,也更具有說服力。
魏健宏指出,在一民主法治國家,為了達到公正之目的,科技執法之實行必須經過許多國家單位檢驗,以證明儀器能夠精確判斷違規與否。此外,執法單位在事故率高之地點逕行科技執法時,也會事前透過媒體公布,以防民眾在未知的情況下被開罰。
他強調,對於大多數守法的用路人而言,科技執法往往是利大於弊,同時能夠降低警方資源浪費,讓警察能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出現,民眾不必太過擔心科技執法會帶來負面影響。
魏健宏也提及國外許多民主法治國家,都正積極推動科技執法的設置,但政府機關在執行時仍需謹慎應對,並且做好事前宣導,且需確保器材準確度與有效性,使民眾若不慎觸法,願意自省違規行為,減少日後相同情況再次發生。
治標也治本 道路設計亟待精進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透過書面表示,影像辦識的技術進步驅動科技執法器材的誕生,但影像辦識的應用並非局限於取締,傳統的交通攝影機,同樣可以對車流進行辦識,透過分析日常車流動態,找到車禍的潛在發生點,就可以亦可防範交通事故。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指出,傳統改善交通安全是結合教育、工程及執法等觀念,工程上需要把道路構造明確法制化,以達成道路品質安全一致;教育上則需要鬆綁駕訓班的收費上限,調整駕訓班課綱及修改考場內場地規範,讓駕駛人能接受更完善的駕駛訓練和考驗。
路權團體「標線改造台灣路」透過書面表示,相較於一昧使用科學器材取締違規,科技執法上路能否實質提升用路人安全則有待商榷,實際上道路設計才是長期解藥。人、車、路三者是交通的綜合體,尤其是道路設計攸關行車效率與安全性,倘若設計有問題,行車秩序容易紊亂,將增加意外發生的可能性,且良好的道路設計可以有教育用路人的功能,即所謂「環境教育」。
「標線改造台灣路」指出,全世界多數國家均採精進道路設計等方式,以降低車禍與保障用路人安全,只有好的環境才可以導正用路人的習慣。他們認為,目前台灣許多路段道路邊線與慢車道設計不良,常有駕駛人不明白自己為何違規,邊線的設計最重要的是要延伸路口彎道,明確把路側與轉角的形狀勾勒出來,才能有效地引導駕駛人遵循。
強化警力配置 掃除道安死角
北宜公路為國道五號往返台北宜蘭之外重要的替代道路之一,由於道路蜿蜒且景色宜人,往往吸引許多愛好騎車的騎士前往。為了保障用路人行車安全,新北市政府交通警察大隊也在北宜公路(台9線)上,設置南北向共計八處之區間平均速率科技執法,期能透過科技儀器協助,降低整體車禍事故率。
坪林當地茶行老闆馮祥泰認為,在北宜公路設置區間測速科技執法,對於整體交通安全確實有一定幫助,設置超速取締儀器也是保障行車安全的有效措施。他提到,對於每天需往返台北宜蘭的人而言,因北宜公路彎道多且車速受到限制,會更專心在駕駛上,其實比行駛國道來得安全。
馮祥泰表示,對於機車族,科技執法反而會影響騎士的興致,因為他們來到這裡就是希望能享受馳騁的快感,但仍有許多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騎士,為了搶快而違規跨越雙黃線,或是急著從車輛右側超車,置其他車輛於危險之中,他希望公家機關能好好統整資源,不能僅仰賴科技執法,要實際增加警力取締的頻率,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北宜公路上的咖啡店老闆娘潘貴玲,則對科技執法有不同見解。她指出,科技執法限速路段為最高時速40公里,事實上時速達到60公里以上才會收到罰單,每當假日車潮湧現時,許多用路人因不熟路況或害怕超速遭開罰,往往維持30-40的公里行駛,也因車輛眾多且山路狹小,導致易有堵塞的狀況,不僅更容易塞車,同時車禍事故仍頻傳,喪失了原先設置科技執法希望產生的效果。
潘貴玲也提到,雖然設置區間測速是為了減少事故,卻導致行駛時需要緊盯著儀表板以避免超速,而無法專注路況,甚至有騎士會在區間測速實行的範圍內,為了等待規定時間到點來回繞行,這更容易造成事故發生,也違背了起初政府規劃的美意。政府該思考如何透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減少危險駕駛行為,使民眾信服並願意遵守,才是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